1、XX年度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二零一三年,大漈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生态办的大力扶持下,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稳定区域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宗旨,进一步统一思想,紧紧围绕县生态办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立足实际,巩固国家生态乡成果,坚持项目带动搞建设、多形式宣传发动、大投入整治提高、硬措施保障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生态环保各项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一、严格落实加强监管 乡党委、政府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和完
2、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使生态环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乡党委、政府坚持把生态环保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生态力量、环保经费、依法实施三保证,并且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和评优的重要内容,凡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大漈乡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态系统,自古以来,这个地方的居民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习惯,对古木山水有着崇敬之心,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和参天古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
3、意识的增强和环保力度的加强,野生动物被捕猎的现象逐渐减少,植被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大漈的生态系统非常好的保持了其原有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大漈乡和大漈景区是“景政合一”、“村景合一”,大漈乡党委、政府对生态乡创建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提出了“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的发展思路,把生态乡创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分别召开乡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建立乡、村两级领导小组,并签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乡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村级主要负责人具体抓落实,形成乡、村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大漈乡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大漈乡生态乡建设规划等工作方案,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生态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进
4、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个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养鱼养竹,引导村民勤劳致富、整治卫生环境、树立社会新风,并成立护林小组和卫生监督组,保护生态公益林,督促森林保护公约和文明卫生公约等的实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积极引导,广泛宣传 生态环保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我乡始终把强化宣传,增强全民创建热情,作为搞好全民创建巩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发挥乡村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乡村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观看环保专题影片、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村公布栏、学校画廊刊登环保政策法规,普及环保知识。二是开展环保知识培训。要求党员干部开展环
5、保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三是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等工作,在学校不定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意识。四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乡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珍爱生活之园,珍惜生命之水,珍视生存之土,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项目带动,优化环境。 以西 一、西二村的沐鹤溪两岸及景区公路两侧为主线向外辐射,集中精力在全乡范围内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通过美化、亮化、洁化、绿化等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和维护、健全保洁队伍工作机制、加强群
6、众参与和监督。开展了以洁净乡镇、洁净村庄、洁净家庭为目标的“三洁”行动,对环境卫生和农村面源污染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大漈村对外形象。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条件。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项目资金之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大已经为历史之最。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与旅游、文化名村相匹配的村容村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四、突出重点,发展产业。 按照省委提出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先进理念,紧紧围绕县政府确立的绿色生态立县的生态战略方针,立足实际,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优势,发挥自已的特色,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
7、,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特色兴乡”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领域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实施“135”工程,即人均发展1亩冷水茭白,每户发展3亩厚朴、5亩毛竹等,为该村农民增收开辟新思路,使全乡的各项经济指标更上一层楼,走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的良好局面。此外,借景发挥,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大漈特色文化,把大漈的景观、历史、民俗、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加大投入,建设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科教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做强做大生态旅游经济。 五、2014年工作打算 我乡2013
8、年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对照考核标准,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进行查漏补缺,巩固上一年来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化生态环保工作,努力争取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1、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森林集镇、绿化村、中国美丽乡村、市级生态文明集镇、生态文明村、乡村旅游点等六大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河道清水整治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高山湿地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大径材培育工程、珍惜树种保护等七大工程,努力把大漈建成全国环境最好的乡之一。 2、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大力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
9、态资产,生态资产转化为可增值的生态资本,把生态旅游业发展作为建设生态强乡的长期战略来抓,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影视拍摄和美术摄影创作基地等项目,把大漈建成一个综合大景区。 3、进一步繁荣生态文化。大力弘扬发展传承生态文化、畲族文化、农耕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廊桥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影视拍摄和美术摄影创作基地为主抓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乡文化中心和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并做到大村有乡土文化艺术团,小村有传统文艺表演队。以广场文艺、斗鸡比赛、咸菜展示和“大地飞歌”等民间文化活动为主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构建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注入灵魂。 4、进一步创新体制
10、机制。根据“边探索、边积累、边总结、边固定、边提升”的创建程序,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在生态保护机制、生产产业发展机制和生态交易机制等方面形成突出,以进一步深化生态乡的创建,进一步提升生态乡创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立足于建设乡、村生态班子,大力培养生态建设的各方面人才,让生态乡创建成为一个持续深入的活动。生态县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工程,2013年毛垟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把生态环境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 建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
11、“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四边三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等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领导小组,进一步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对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全面推动了我乡生态环保工作。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境保护、生态创建工作会议不少于2次,专题研究部署年度生态乡建设工作任务,并层层落实乡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各村签订环境保护建设责任书,将生态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办公室,任务落实到人,列入各村及乡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同时设置毛垟乡环境保护站,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
12、人员,建立了工作会议、工作联系、卫生保洁、年度考核等工作制度,各村聘请了村级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二、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乡一直以来都始终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切实加强河道、土地、森林资源管理,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现象;近三年来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地块。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划定的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占用。如有违反行为,及时制止,并迅速处理。 在
13、污染物减排方面,我乡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禁止重污染和环境敏感企业进入。从源头上加强环境监管工作。截止目前,全乡无重点工业污染源。 在政策方面,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绿色工业和生态效益农业的思路,其中渗透了生态与环保理念,新农村建设规划更突出了美化和绿化的特点,工业发展突出了水利水电工业。效益农业中的吊瓜种植收效较好,毛竹、黑木耳、茶叶等都强调了环保和效益意识,其中毛竹、茶叶均是我乡今年重点培育产业,更注重绿色环保工作的落实。在宣传方面,为进一步明确生态创建和环保工作的重点,提高工作水平,我乡充分利用黑板报、标语、会议、座谈等形式和中心小学开展争当“小小志愿者”、“爱我家
14、乡”征文等活动,并在各村大量张贴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加大了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三、全面完成生态县建设任务。 我乡在年头就开始着手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积极对全乡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落实重发展更重环境的思想。 今年以来,我乡继续推进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以“户收、村集、乡运、县埋”的方式对全乡垃圾集中处理,并健全辖区内生活垃圾保洁机制,完善了领导机构,建立了举报热线,各村生活垃圾按要求定期清运,加强了垃圾工作督查力度,执行行政村月考核制度,按月对各村考核并公开排名。乡辖区内村庄主要道路、河道、沟渠都定期开展了清扫,垃圾收集覆盖率现已达到100%,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
15、100%。本年度,我乡虽然没有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但是依然为此做好准备,积极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三沿两区”坟墓治理,推行生态葬法,并扎实推进“四边三化”行动,通过上半年的双清工作和下半年来对“洁净乡村”行动的深入推进,我乡整体环境面貌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是个别行政村一些陈年垃圾、无人清理的卫生死角得到彻底整治。二是村主次干道、农户门前的垃圾乱扔、乱堆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1371户,1177户达到整治要求,完成了85.85%。其中乡政府所在地毛垟村共有332户,302户达到整治要求,完成了90.96%。 为确保饮水安全,县里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对水质状况进行不定期的监
16、测,结果显示,水质均能达标,农村饮用水合格。另外,毛垟乡污水处理厂自2008年组织实施,工程总投资90万元,分两期进行。污水收集管网安排合理,分布全面,实行雨污分流。该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完工投入使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全乡所有行政村,全部经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这些经过整治的村庄,农户均建成三格式化粪池加生态绿地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基本上达到了污水治理要求,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同时,我乡还完成了2013年度毛垟村避灾场所建设任务,以及库头村避灾场所建设任务,其他剩余五个行政村均有避灾场所,并设有避灾点标识牌,完成率为100%。并积极推广农村清洁能源,毛垟乡辖区内居
17、民总户数为1371户,其中使用液化气479户,25户同时使用太阳能、28户使用沼气、127户使用电能,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83%,并配合农业部分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符合。积极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大力发展农家乐,尤其是毛垟欧源农家乐更是积极争创四星级农家乐。 总之,一年来,我乡认真按照与县里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继续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谐调发展
18、。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以“城市拉开框架、承担强县责任,乡村增收为本、坚定生态之路”为工作主线,加快转型跨越,推动强县富民,全力建设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3年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4.54亿元,增长10.1%,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0.9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0.64亿元,增长25.5%,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4.6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 财政总收入为9.25亿元,增长10.4
19、%,总量排名全市第5位,增幅排名全市第6位; 地方财政收入5.52亿元,增长18.1%,总量排名全市第4位,增幅排名全市第2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5亿元,增长16.5%,增幅居全市第2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1.1个百分点;实现农业总产值15.75亿元,增长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70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24元,增长12.9%,两项收入分别首次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县实现新增就业人员2852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49人,其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98人,农民转移就业人数268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1
2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全年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448名,发放加工费2亿元,来料加工人数达到2.35万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参保新增3837人,医疗保险新增2273人,失业保险新增1581人,工伤保险新增343人,生育保险新增1156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新增38654人。推进“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8.5%,医疗保险参保率98.4%。全县共有低保户4516户5127人,其中农村低保4332户491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915万元。全年救助各类困难群众5217人,发放救助金435万元,发放优抚对象各类资金737万元。 (三)教育工作
21、亮点突出。高考成绩创造了三项新记录。第一批上线总数历史新高(130人),理科第一批上线总数破百,文科第一批上线总数历史新高。遂昌中学成为全市优生保持率最高、优生培养增长量最高的学校。育才中小学优质效果强劲显现,九年级全市学能测试总平均分和优秀率全市第一,九年级科学、社会学科全市抽测平均分和优秀率均居全市第一。育才中学今年中考总平均分位列全市72所初中第一,最高分也出现在育才中学。学前教育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02%,全县省三级以上等级幼儿园共达到29所,在园幼儿5941人,三级以上幼儿园入学覆盖率60.38%。 (四)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家,创建市级文
22、化强镇1家,县图书馆成功升格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创建小康体育村55个。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151场,送电影下乡1707场,送书下乡13539册。积极开展文化骨干培训工作,共组织各类培训26期,培训骨干5134人。遂昌紫蝶广场舞负责人沈继群被评为XX省百名群众文艺带头人,朱可风、柴国军、谢红娟等七人被评为XX省千名群众文艺骨干,实验小学程丹妮同学成功入选浙江昆剧团第六代“代字辈”昆曲传承人(全国只招50名,我市唯一)。成功承办了XX市第三届运动会竞技体育部游泳、乒乓球比赛、大众部乒乓球比赛等赛事。我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五)公共卫生
23、服务体系建设和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2家县级医院基本药物品种数占比均在60%以上,县中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达41.74%;完善实施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60%的病区达到优质护理要求;注重学科建设,目前共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2个,深入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共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示4期阳光用药信息。2013年2家县级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56.11万人次,同比增长4.06%,出院人次1.74万人次,同比增长10.26%,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6.51%;药品总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同比下降0.55%。全年共出生1963人,计划生育率94.19%
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8。强力整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明显下降。 (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总指数位列全省第一。据2013年发布的XX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101,从2012年全省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生态环境质量居于全省领先地位;2013年度XX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我县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四位;成功列入第六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荣获2012年度生态市建设和“811”生态文明推进三年行动目标责任制优秀单位。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两项
25、验收。今年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生态乡,城中社区创成省级绿色社区。 (七)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深化“六边三化三美”、“双清”等行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打造“洁净乡村”升级版。推进“812”土地整治工程,完成垦造耕地4368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2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3万亩。完成农村河道整治50.07公里、山塘综合整治59座。建成24个农村文化礼堂,大田村、坑口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荣获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心镇和中心村培育不断深化,不断加强石练、金竹两个中心镇培育工作,石练农家乐精品一条街项目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金竹小区二期、石练爱丰小
26、区开工建设,初步建成蕉川、柘溪上村、周村等3个中心村。 (八)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积极培育省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市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初审公示2家,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成功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省级创新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个。截至2013年底,共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立项24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省新产品试制计划9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1项,省科技特派员项目6项,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市科技特派员项目3项。 (九)社会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深化“平安遂昌”创建,平安
27、建设有望实现“九连贯”。深化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大包案工作,办理信访件937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总结推广应村“民事村了”工作法,求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全覆盖,调解率达98.2%。全年共破获侵财类案件7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9名;共收缴各类枪支22把、子弹748发、炸药5607公斤、管制刀具63把;共捣毁赌博窝点42处,抓获赌博违法犯罪人员311人,收缴赌资300余万元;共查破涉毒类案件82起,查获涉毒犯罪人员155人,各项绩效战果列全市第一。县看守所深入推进“四防一体化”建设,创造连续28年安全无事故的佳绩,获评全国二级监所。 二、2013年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28、完善城市XX县区建设规划,启动旧城改造规划编制;实施城市建设“六个一”工程,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完成“三改”任务119.7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加强城市交通治堵,新增公共停车位322个,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2万平方米。XX县区域总体规划(2006-2020)获省政府批复,规划中心XX县区面积100.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5万人。抢抓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遇,加快城市东进西拓步伐,累计完成投资7.29亿元。推进招商体制改革,实际利用内资27.80亿元、外资800万美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63.5%和228.5%,浙商回归实际到位资金6.33亿元,荣获全
29、市招商引资考核特等奖。 (二)农村电子商务成绩斐然。全国第一个县级特色馆“特色中国遂昌馆”隆重开馆,全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00个,全年实现销售额3.02亿元,增长51%,被评为“XX省电子商务示XX县区”。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选全省十佳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举办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峰论坛,发布农村电子商务“遂昌模式”研究报告,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XX县区和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调研基地。 (三)休闲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举办了“到遂昌乡村过大年”、高坪杜鹃节、北界红提节、“山花烂漫金遂昌”、“清凉遂昌、山里天堂”等旅游节庆推介活动,“五行遂昌,一诺千金”县域旅游品牌魅力进一步提升。
3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91.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45亿元,分别增长27.2%和31.1%,景区全年实际门票收入达5161万元,增长25.2%。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点)509家,共接待游客196.4万人次,增长34.5%;经营收入1.89亿元,增长35.5%。2013年累计完成旅游建设投入4.72亿元,其中旅游项目完成投入3.81亿元,增长47.4%。在全国率先发布县级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启动旅游贡献度调查试点,荣获XX省年度旅游发展十XX县区,省旅游经济强县复核被评为优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当前遂昌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
31、难。一是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城镇化进程滞后,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可持续增长面临考验;二是三项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农民增收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四是要素制约更加凸显,特别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难以满足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认识,把这些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2014年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干好“一三五”、完成“十二五”规划
32、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深化“目标强县富民、空间东进西拓、产业扬长补短、民生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幸福、发展科学持续”战略路径,按照作风保证、资本推动、协调推进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打造“五美遂昌”,加快建设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一是全面开展“五水共治”。以“十大工程”为载体,实施“清水洁流”行动计划,打造“中国水环境最XX县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镇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水源涵养修复、城镇防洪排涝和引水净水等十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生态示范河道建设,有效整治河道违占违建现象,建设生态堰坝和亲水休闲景观设施
33、,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流洁的美丽遂昌。 二是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县校合作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完成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开展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梅溪小学、遂昌第二中学等项目建设。三是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继续实施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启动省卫生应急工作示XX县区创建,推进民办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控制总额核定机制,巩固两家县级医院优化整合成果,实现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启动省卫生应急工作示XX县区创建,推进民营医院项目建设。 四是切实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力促进就业和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认真做好社保卡发放、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重点推进养老中心(一期)工程建设。 五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汤显祖文化节,新建10个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创建省文化先进县和体育强县。加大对群众文化带头人的培训、扶持,努力调动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参与省、市运动会。加强文化监管,促进文化健康发展。第19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