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2赏析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3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教学环节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我们知道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既然如此,文章为何不像其他小说一样以人物名称或具体事件为标题,而把视线聚
2、焦于一片并不起眼的常春藤叶上呢?让我们带着小小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2介绍作者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
3、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教学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1-11):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12-36):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37-50):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51-55):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真相请同学们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通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藤叶”其实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把情节与人物整合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结构。教学环节三:分析形象,净化心灵让我们一起走近与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紧密相联的三位人物:琼珊、苏艾和贝尔曼。1请问这三位人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聚焦人物的生存环境)人物的生存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1)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2)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3)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4)苔藓遍地 阴
5、暗,潮湿,穷苦。其实,在小说的序幕部分,也就是第一部分的开头几小节,文章就交代了苏艾、琼珊落户“艺术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居住条件,深刻地揭示了底层艺术家地位低下、生存的艰难。这不但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也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恰当的氛围,也定下了小说的感伤基调。2三位人物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呢?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请同学们圈划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试着比较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物形象。A 琼珊:年轻女画家,生活中的弱者,面对贫病、失业的打击,束手无策,万念俱灰。
6、B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在失业面前不低头,顽强与命运抗争,困苦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并帮助他人,有团结互助精神的女性。C 贝尔曼: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当得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再见贝尔曼形象(二)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
7、展现。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小说对贝尔曼的着墨不多,但其却是小说的主人公。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贝尔曼的形象。尽管他因失业、疾病的困扰,产生情绪波动,借酒浇愁发泄内心郁闷、不满,但却没有抹去他同病相怜、同情弱者的做人准则。当天晚上,贝尔曼就带着疾病的身躯,冒着风雨,用搁置了25年的画笔,为另一个患同样疾病的身躯,完成了一副永恒的传世佳作,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的形象是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完成定格的,小小的“藤叶”联系起三个人物,他们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藤叶”折射的是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教学环节四:写作探究,深化主题小小的一片常
8、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他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乃至主题深化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有关语句。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
9、,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1以上七句中的叶子有真有假,请问假在何处,从何看出?后三句的叶子是假,留有人工痕迹。譬如“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一句,“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叶子仍“傲然挺立”,不令人可疑吗?次如“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一句,狂风暴雨中,真实的叶子肯定会随风飘摇,怎么会“不飘动”呢?不让人感到奇怪吗?再如“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
10、贴在墙上”一句,风雨中的常春藤叶肯定会飘然而舞,“贴”字则说明叶子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这难道不自相矛盾吗?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突转始终和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联系在一起。既然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如此多的破绽,同为画家的琼珊为什么就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老画家贝尔曼的突然离世让人痛惜,他的突然离世可能吗?肺炎肆虐,是病情发展的必然。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情来得很猛”。后文交代:在凄风苦雨的夜里,在墙上画藤叶。老画家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是否符
11、合贝尔曼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2贝尔曼画“藤叶”本应是小说最重要的情节,但作者却未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
12、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结尾情节必须逆转主人公形象升华主题得以揭示结尾情节若不逆转主人公形象模糊主题将要改变“藤叶”虽小,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作者完成了情节的逆转,也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升华。探究(一)最后一片叶子和琼珊有何关系,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
13、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坚持的信念。探究(二)最后一片叶子对老画家贝尔曼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老画家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这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后的作品;最后一片叶子也是唤起生命的叶子,它是贝尔曼人生最为精彩的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3最后,再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有何深意?归纳小结:
14、“最后的常春藤叶”看似微小,实则厚重,它具有象征意义,隐蕴了作品的主题。它的飘零象征着生命的枯萎与终结;它的坚持又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它是老艺术家最后的绝笔,它又是老艺术家人生最精彩的杰作。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让琼珊产生生存的希望,坚定的信念,开始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倾注了贝尔曼全部心血,乃至至整个生命,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普通的叶子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填补艺术空白贝尔曼画了自己生命中的杰作,但小说并没有再现贝尔曼画藤叶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5、。请你能发挥想像来填补艺术空白。示例一: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示例二:寒风呼啸着擦耳而过,挟着豆大的冷雨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就钻进了人的衣领里,冰凉冰凉的,让人不禁打起了寒颤。地上残败的枯叶浸泡在雨水之中,破损不堪。一脚下去,便有浊水从下面倏地窜出,冷不防湿你一脚。在漆黑的夜里,一盏灯火隐约可见,颤巍巍地
16、缘梯而上。贝尔曼侧着身子挡住出来的风,小心地保护着灯笼,便在墙上作画了。雨水打湿了他,继而顺着身体流了下来。在这凄冷的夜里,只有摇曳在风里的灯笼给人以温暖,只有紧贴在墙上的常春藤叶以它的绿色招引着人们。2品读文章幽默略带感伤的语言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