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统编教材三下语文 2022年3月1日 何丽琴第 3 单元 单元前测周次6单元主题传统文化(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前测情况分析)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本单元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2、,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为: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2.了解一段话是怎么
3、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3.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5.自主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6.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成果7.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8.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识字。9.学会根据一段话照样子仿写。10.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前测情况分析: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有意思,这个单元是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但对中华传统节日并不太清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
4、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缺失。9.古诗三首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组成,分别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这几首诗学生在泉声川韵中都已经熟读成诵了,但个别生字的读音还需要纠正,比如“茱萸”。通过前面几年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插图等方式来简单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在理解上还会有一些偏差,需要在教学中修正。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3
5、.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四、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符、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一
6、)解读单元导语接境1.看图猜节日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看图猜节日的游戏。(过程略)你们都猜对了,说说为什么这么猜。师:是呀,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成了我们的节日文化。2出示单元导读。师:这个单元,就让我们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读导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3.在本单元的导语中,还有一段话讲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请你读一读。关于本单元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二)初读古诗启境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出示课题)自由读一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每一首诗的节奏。(自由读)2.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节日?(指名答)(三)研读古诗入境研读古
7、诗元日1.接下来让我们先走进春节,读一读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为什么称元日?(预设:“元”有开始、第一的意思)学习活动一:2.请你借助注释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师:读懂了诗意,想一想,诗中还写了关于春节的哪些习俗?预设: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板贴词卡)师:你对春节的哪些习俗很熟,哪些习俗不熟?全班交流。3.学习第一、二句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苏。指定三位学生读,提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鞭炮声声,欢声笑语,多么喜庆,此刻大家会做些什么?(预设:喝屠苏酒)师:是的,新的一年开始了,此刻亲友团聚,举杯共饮。举起酒杯,你想给谁送上祝福呢?师:是呀,这屠苏酒里,有对新
8、的一年的期望,有对亲友的美好祝福,酒杯中有满满的祝福。大家举杯共饮,其乐融融。自由读读这两句诗。(各种形式朗读)来,大家举杯共饮,一起读!(齐读)4.学习第三、四句出示: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指名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出示第三句。根据注释先理解“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各种形式朗读,朗读时进一步理解“”所要展现的深层含义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美好愿景。师:是呀,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开始。那么,家家户户会怎么做呢?(2)出示第四句。(指名读)师:了解桃符吗?(出示资料袋)知道换桃符这个习俗的用意了吗?(指名说)师:原来,这新桃符中寄托了我们美好的愿望呀!
9、那么,你想借桃符寄托什么愿望呢?(预设:我希望外公外婆身体健康,我希望)是呀,平安健康、丰衣足食,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我们老百姓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把我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带入我们的朗读中。(指名读,齐读)5.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元日万物复苏,大地祥和喜庆。来,带着美好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全诗!研读清明过渡:同学们,春节这么热闹喜庆,那清明节呢?轻轻地读读清明这首诗,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心情呢?交流:悲伤、难过、心情沉重、闷闷不乐1.研读一、二两句。师:清明扫墓,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用扫墓这种方式去祭莫、怀念逝去的人。也许,是恩重如山的父母师长;也许,是血脉相亲的兄弟
10、手足;也许,是情深义重的伴侣朋友。这一天,每个人都沉浸在对亲友的思念之中,心情沉重,如同断了魂一般。请你读读第二句。(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份失去亲人的痛。请你也读读。(再换一人读)听得出,你也沉浸在了这种悲伤之中师:诗中还有哪些字词带给你这种心情?(雨纷纷)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细雨蒙蒙,打湿了整片山林,打湿了通往墓地的山路)此刻,细雨纷纷,扫墓的人心情也如这细雨一般,湿漉漉的。诗人杜牧借景抒情,借着“雨纷纷”表达人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读读一、二两句。2.研读三、四两句。指名读诗句,请两位学生合作着演一演诗中的情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遥指”就是指向远方,“
11、酒家何处有”的意思就是何处有酒家。通过表演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已经逐渐趋于明朗。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这两句诗。最后齐读全诗。(四)对比联读出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元日和清明这两首诗,发现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除了这些,你还能发现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吗?预设:1.表达的情感不同。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不同。师:接下来我们要配乐朗读这两首诗,老师这里有两段音乐,听一听,你觉得这两段分别可以给哪首诗配乐?(听音乐,选诗)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师:再来看看元日,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
12、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的不朽诗篇元日。师: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或除旧布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总结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和清明,发现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带给我们不同的画面和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注
13、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3.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复习导入接境1.有感情地背通元日和清明。2.小结:同学们,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带给我们不同的画面和感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探讨传统节日启境1.同学们,这两首诗中我寻找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呢?2.研读关于春节和清明的资料和视频。(三)研读古诗入境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重阳节,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九月九日是指农历九月初九;“山东”跟现在的山东不同,是指华山以东是王维的家乡。2学习活动一请你借助注释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什么。预
14、设:诗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想念家乡的兄弟呢?想想当时诗人是怎样的处境,你从明句诗读出来的?3.学习一、二句诗。(1)感悟诗人的“独”。理解“异乡”“异客”。“异乡”指他乡,这里指长安城,长安城虽然热闹繁华,但是诗人身处他乡,举无亲,他内心有什么感受?你能从诗句中的哪个字体会到?(预设:独)师:是呀,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来感受这份孤独。情景创设:诗人来到大街上,人来人往,而他诗人路过大院,看见院中人家亲朋相聚,而他诗人出门郊游看见别人结伴,说说笑笑,而他师:是呀,因为思念,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寂寞,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齐读)(2)理解“倍思亲”。诗人漂泊他乡,平
15、日里常常思念亲人,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更加孤独,哪个字最能表达他此刻与平日不同的思念?理解“倍”是更加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指名说:每逢佳节,我便想起(指名说)再次齐读诗句。4.学习三、四句诗重阳佳节,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指名读)师:他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重阳节登高的经历呢?师:你们了解茱萸吗?(指名说)师: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此刻
16、,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书信中写些什么?(指名说)师:是呀,千言万语都化成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齐读)(四)总结课文内容出境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2.总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相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呀!齐读全诗。3.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元日清明。六、 板书设计【分层作业】作业内容难易指数必做题(基础题)1.背诵古诗一星2.默写清明二星选做题(提升题)1.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三星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