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50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 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李 溪 内容提要 在蘇軾一生的詩文中,詠物類占據大半,“觀物”可謂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蘇軾從年輕時到中年黄州時期在小園中的觀物書寫爲材,嘗試論述蘇軾觀物態度的成熟過程。“觀物”在北宋理學中也是頗爲核心的部分,本文從他初爲官時所寫的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組詩同程顥秋日詩的比較入手,淺析蘇軾在觀物中超越美惡的道家傾向及其同理學的差别。蘇軾觀物思想真正成熟是在黄州時期,“烏臺詩案”的挫折,以及在黄州開墾東坡耕作的經驗,加上對陶淵明詩文的誦讀,令蘇軾在勞作之中,在“物”的關心中忘卻了流俗時間,領會人間的真實。在前赤壁賦中,他最終

2、解悟了對物超越時間與存在的“以物觀物”的精神。從學理上看,理學家“萬物静觀皆自得”是以一個大我觀宇宙萬物,故宇宙萬物皆在四時之中;而蘇軾則是以物觀物,故其所觀所待者,乃是此時之“微物”,而每一物之此在都具有全體的意義,可令其脱離其作爲部分在宇宙變化中的有限性。此一觀念的形成,來自莊子和陶淵明的沉浸,更來自蘇軾自身的小園經驗,從早年的南園到密州的園圃,再到東坡的躬耕,蘇軾在一種耕作的經驗中最終同那“與我共適”的清風明月相遇了。一一 吾吾歸歸於於汝汝處處蘇軾和蘇轍兄弟在入仕以前,曾在東京懷遠驛旁經營了一塊他們稱爲“南園”的小圃。在這裏,他們種了野菊、萱草、牽牛花等野卉,也有葡萄、石榴、蘆筍、秋瓜等

3、菜果,還有芎藭、白芷等草藥,當然更不能缺少的是竿竿翠竹。對於蘇軾來説,這個小園對他有别樣的意趣。後來蘇軾去鳳翔爲判官,子由一人在此南園中奉養老父,他常寫詩寄給兄長。蘇軾見詩即和,便有了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其中,第一首詩中蘇軾回憶説: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嗟汝獨何爲,閉門觀物變。微物豈足觀,汝獨觀不倦。牽牛與葵蓼,採摘入詩卷。吾聞東山傅,置酒攜燕婉。富貴未能忘,聲色聊自遣。汝今又不然,時節看瓜蔓。懷寶自足珍,藝蘭那計畹。吾歸於汝處,慎勿嗟歲晚。12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宋蘇軾: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其一,下簡稱南園詩,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 202 頁。這一小園並不單純是

4、一處自養之所,而是一個在熙熙攘攘的皇都之内閉門“觀物之變”的所在。其中的“物”在世人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園主人卻觀之不倦。在蘇軾的時代,如何“觀物”乃是士大夫中間所談論的一個命題,這後來也成了理學中一個核心的問題。與蘇軾同時的儒學家程顥有詩:“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静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元學案中記載程顥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有友人見後勸他除之,曰:“不可!欲常見造物生意。”他還曾置盆池畜小魚數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蘇軾同子由詠南園草木,也有這一功利之外的“觀物”之趣。只不過,在觀物之

5、時,他似乎並没有想到“道通天地”、“風雲變態”,他所喜觀的不是天地“萬物”,而是“微物”。他説,“微物”看起來是“不足觀”的,自己卻怎麽“觀”都不會疲倦。這一“微物”之觀似乎同程顥看小魚,看窗前草木並没有什麽不同,但是當體會程顥“萬物静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和蘇軾的“吾歸於汝處,慎勿嗟歲晚”這兩句詩的差别時,便可明瞭,程顥乃22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宋程顥:秋日偶成,二程集第二册,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 482 頁。清黄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明道學案下,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 578 頁。蘇軾早年在一些官方的書信中,也曾經頗爲接近理學家

6、的態度。如上曾丞相書中他説:“凡學之難者,難於無私,無私之難者,難於通萬物之理,故不通乎萬物之理,雖欲無私不可得也。己好則好之,己惡則惡之,以是自信則惑也。是故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於中。”然而在他的詩中,則很少出現“萬物”的説法,他多是在一種微小的事物中體會“此物”的生意。是以我作爲主體,而萬物對他而言是一個作爲“他者”的“全體”,在此,窗前茂草,池中小魚,都是這個全體的宇宙之中的一份子,人乃萬物的静觀者,所追尋的是萬物整體背後的永恒邏輯。同时,“萬物”是屬於作爲“時間全體”的四時,同這四時之中的全體之物一樣,人心的道德法則亦作爲一個全體而統攝着宇宙。而蘇軾所説的“微物”,

7、卻並非是這“萬物”的一部分。當心的關切在於每一個“此物”時,所“觀”者乃是生命當下的“此刻”。這便是莊子秋水篇最後所説的那個“濠上觀魚”的故事的道理。當莊子説出“吾知之濠上也”的時候,魚對他而言已經不是“萬物”的一個分子,而是此時此地在此的唯一的“汝”。宇宙天地作爲那個絶對的存在,而萬物盡循守於宇宙無情無慾的的邏輯,是不可能成爲或者容納這一個眼前獨特的“汝”的。可以説,唯有面對生命中的“微物”,我們才能够稱之爲“汝”。“汝”意味着同“我”之間建立的一個共同的世界,也正由於這一“汝”的顯現,莊子知道了魚的樂處,蘇軾尋到了他的“歸處”。他在“時節”中看到瓜蔓,在這極細弱身軀中體會到的是讓自我歸於“

8、此物”之生命的“汝處”。用現代的話説,便是“我回到你那裏去”。在“汝處”,無論是眼前的瓜蔓或者自我的生命,都不是永恒的,也由於生命並非永恒,物的此在才顯得尤爲“足珍”。程顥甚至在盆池養魚時,所念想的依然是“萬物”,而蘇軾卻心之所系,就在於眼前這一小小的微物,但又恐怕也只有作爲詩人的他可以“看見”這一纏繞“在時間中”的纖細瓜蔓。蘇軾又説東32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晉名士謝安的隱居生活看似愜意,實際上也並没有忘記富貴,只是以聲色生活聊以自慰。而他所選擇的是在這小園之中看瓜蔓的生長“時節”。在他看來,正如謝安看不到那陶淵明曾看到的東籬邊的小菊,那心懷富貴之人也看不到這緩緩生長的瓜蔓。在觀物之中沉

9、浸於“物”之中,才能盡忘富貴和聲色而得到在此的安棲。二二 “年年華華”的的克克服服對此時的蘇軾而言,深入於“汝”所獲得的安頓並不能完全解除他對生命拘縛於時俗的感慨。在南園詩第二首詩中,他便以一種“常情”的視角寫物的盛衰:荒園無數畝,草木動成林。春陽一以敷,妍醜各自矜。蒲萄雖滿架,困倒不能任。可憐病石榴,花如破紅襟。葵花雖粲粲,蒂淺不勝簪。叢蓼晚可喜,輕紅隨秋深。物生感時節,此理等廢興。飄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在這裏他可憐那生病的石榴花的殘破的紅瓣,他感慨葵花雖然燦若明霞,盛開時卻花蒂較淺而不能簪於頭上,他説蓼花夜晚盛開時輕紅雖美,但隨着秋意漸濃顔色也要深去。“物生感時節,此理等廢興。飄零不自由

10、,盛亦非汝能。”萬物皆難免有42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宋蘇軾: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其二蘇軾詩集,203 頁。興廢,這是一種“常理”,而在時節中對其有所感傷,也是一種“常情”。由於這一生命時間的有限和物的盛衰的必然,草木看起來便陷入了一種“不自由”之中,海德格爾筆下的“被抛”狀態,蘇軾這裏的用詞是“飄零”。但從根本上,這種不自由的感受並不是由於“生命”的有限,而在於人對於物的喜惡之情。喜健全而惡殘病,喜可用而惡無用,在這種常情中的人自然感到被盛衰所束縛。於是當子由在一首詩中對蘇軾説園中雜草比種下的草木生長得還好,蘇軾和詩云:種柏待其成,柏成人亦老。不如種叢篲,春種秋可倒。陰陽不擇物,美惡隨意造。

11、柏生何苦艱,似亦費天巧。天工巧有幾,肯盡爲汝耗?君看藜與藿,生意常草草。蘇軾笑談説與其種那百年的蒼柏,不如種一歲便長成的叢篲。在陰陽造物者眼中世間之物,無所謂工與巧,也没有美與惡,萬物天成,隨意而造;草木芸芸,本無所分。以此而觀之,似乎比起長時間等待其“成”的蒼勁的松柏,那不引起人功利之心的低微的藜藿卻常常“生意草草”的。在此處,蘇軾道出了他一生的一種喻示,他覺得比起那有目的的“成材”,似乎做一個最平庸無用的人更能常爲自在 這也是後來他對自己由於超拔才華而人生坎坷常有的感歎。52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宋蘇軾: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其三,蘇軾詩集,第 203-204 頁。這個困惑可以説是對唐宋以後

12、的士人才常有的。園圃耕作一事,常讓人想起論語中樊遲問稼的故事,孔子答:“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因這次提問,被孔子斥爲“小人”,因孔子認爲“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皇侃論語義疏又解釋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樊遲在孔子之門,不請學仁義忠信之道,而學求利之術,故云小人也。”皇侃的意思爲,耕田種菜這都是爲了從土地中獲利,君子不應該從事這種活動,而應該求取仁愛之心,聖人之道。因此,理學要求人降低人欲也是要求人不爲現實利害所拘縛的意思。但同理學的觀念不同,蘇軾所面向的是自身生命的處境。孔子對於樊遲的“問圃”,並没有説那是“喻於利”的,只是説是“勞力”的。在孔子的時代,貴族出身的人大多是不需要“

13、勞力”的,而到了北宋,對於無有官俸的士人,在田間種地藝圃常常是必需之事。從另一個視角看,爲官生涯中的追名逐利也便更可能被實踐。相比尚在田圃間的子由,此時的蘇軾雖然不用在田裏“勞力”了,但他顯然感受到了此種壓迫感更强的“非自由狀態”,那就是在政治的生活中被權力所捆綁而不得伸展自我的處境。這種心境很快就轉變爲對“年華”的感慨。62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第 328 頁。首句乃是論語里仁中的原話,而孔子在論語述而篇還説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説“牟利的生活是一種約束的生活,財富並不是我們尋求的善”,但與孔子的意思

14、一樣,亞里士多德所説的“牟利”生活並不是説自然的家庭經濟生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脚注部分,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年,第 11 頁。不久後,子由因種菜久旱不生,寄詩給兄長云:久種春蔬旱不生,園中汲水亂瓶罌。菘葵經火未出土,僮僕何朝飽食羹?强有人功趨令節,悵無甘雨困耘耕。家居閒暇厭長日,欲看年華上菜莖。蘇軾和云:新春階下筍芽生,厨裏霜虀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强爲僧舍煮山羹。園無雨潤何須歎,身與時違合退耕。欲看年華自有處,鬢間秋色兩三莖。蘇軾的感歎“身與時違合退耕”,正是北宋士人一種普遍心境。子由此時尚且不知入仕後的争名逐利的苦楚,長居閒暇得甚至有些煩惱這種生活,他

15、只得將心緒歸於這個小園,盼望着春蔬可以“年華上菜莖”,令其快快生長。但在宦海中操勞的東坡,卻對他感到幾分羡慕,感慨在不覺中年華已在鬢間留下了兩三莖“秋色”。在一個功利的世界中,人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的有限、歲月的壓迫,更容易悲慨於自己的衰老。於是,在小園中的耕種反而是一種讓人安處的方式。於是蘇軾在爲官生活中常自己修園種花種菜。在鳳翔時他便葺72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宋蘇轍:種菜,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5 頁。宋蘇軾: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蘇軾詩集,第 191 頁。修了一座小園並寫道:“三年輒去豈無鄉,種樹穿池亦漫忙。暫賞不須心汲汲,再來惟恐鬢蒼蒼。應成庾信吟枯樹,誰

16、記山公醉夕陽。去後莫憂人翦伐,西鄰幸許庇甘棠。”在“種樹穿池”的忙碌身影中,暫就這樣欣賞這小園美景,此刻的内心不再處於一種汲汲營營的功利之中,他仿佛又尋到了故鄉。小園對心懷的安放,同輾轉人世而老去的焦慮形成了一個對比。幾年後蘇軾在密州任上所寫的超然臺記中對小園的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17、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他在密州當地“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又想像自己如隱君子“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於是子由爲此臺取名爲“超然”。這篇文章有很深的莊子“齊物”的影子。人之觀物,常常足具“美惡之辨戰”、“去取之擇交”,這是一種“外物”的目光,將物作爲對82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宋蘇軾:新葺小園二首其二,蘇軾詩集卷三,第 122 頁。象而觀察其形與性,又根據自己對其形制的偏好和利用的需求而做出揀擇。齊物論説:“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又

18、説:“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无成與虧乎哉?”無論是形式,還是實際的功用,對物之“成”的追求便是人和物相互戕害的開始。在某種意義上,即便跳出個人好惡,以普遍的“道”去判别物,實際上並没有跳出此一去彼取此之心。所謂“存天理,滅人欲”,而對“天理”之存豈非亦是一種人欲?在如此的觀念之中,“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但是,蘇軾並不認爲完全放棄物的用處,他説人生的一醉一飽,便有可樂,這並不是爲了“天理”和放棄人欲,而是以平等之心去看待物與自我,便自然取得的“超然於物”的自由。三三、小小園園精精神神然當人處順境之時,此一不别美惡禍福的“超然”的心境尚易道

19、出,而處逆境困頓之時,才促使人有一種真正篤然的解悟。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無疑是蘇軾爲官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這之後在黄州四年的躬耕生活,讓蘇軾心底對“物”的意義有了至深的體會。後世最爲熟知的他的號“東坡”,本來只是他在黄州居所旁的一處高低不平的坡地,他剛到這裏不久便在此92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拾瓦礫、種黄桑,次年又在邊上的荒地中建成了“雪堂”。這平淡無奇的所在,不僅僅是他幽賞野花之處,是他“隱幾晝暝”之所、拄杖散策之地,也是他耘耔躬耕之圃。他在給李常的信中亦説:“某見在東坡,作陂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樂事。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畝,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他在給好友王子安的信中寫

20、到:“近於城中得荒地十數畝,躬耕其中,作草屋數間,謂之東坡雪堂。種蔬接果,聊以忘老。”從早年看到蔬菜生長而感歎年華易老,到如今將種菜作爲一種“聊以忘老”的方式,蘇軾在此間經歷的不僅僅是年齡的變化。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認爲作爲時間中存在的向死而生者,其存在本身並不是意在於對最終完成者的形塑,而總是存在於在對周遭世界的操勞中,他將這種狀態稱爲“Sorge”(Care,操心,又譯爲“煩”)。時間對蘇軾而言意味着一種,當他早年在爲官生涯時,他回憶小圃間草木生長所感受到的是對變老的憂患。但是,當他經歷了爲官生涯最大的打擊而到了黄州,當種菜真的成爲一種必需的自養方式時,在這種同樣可以稱之爲“操勞”的艱

21、辛生活中,蘇軾卻尋找到了一種同他在官場全然不同的生命經驗。他發現,唯有在這耕作的生活中,才能忘卻往昔的憂患,化解那03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宋蘇軾雪堂記云:“蘇子得廢圃於東坡之脅,築而垣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爲之,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起居偃仰,環顧睥睨,無非雪者。蘇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蘇子隱几而晝瞑,栩栩然若有所適而方興也。”(見蘇軾文集,第 410 頁)宋蘇軾:蘇軾文集,第 1499 頁。宋蘇軾:蘇軾文集,第 1829 頁。對生命流俗時間的流逝的焦慮,而真正無礙地體察到生命的平淡而綿長。蘇軾的這種體會,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他在讀陶淵明的詩文時所産生的共鳴。元豐五年春

22、,東坡旁的雪堂剛剛建好,他寫下江城子一詞: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餘齡。詞前有注云:“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後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歎,此亦斜川之遊也。”儘管早年就喜歡讀陶詩,但是在黄州流謫時期,他才開始體察到陶淵明的田園的切身含義。當種菜從年輕時“觀物”進入到了一種“躬耕”的經驗中,他始覺陶淵明才是他的“前生”。儘管看上去是在流放之地不得不耕耘而自養,但“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這句話道出了

23、,這是在經歷了世事的沉浮後一個自我的回歸。在如此的“躬耕”生活中,他的詩中並不見苦悶與消沉,在東坡上,他看到的是潤物的春雨和雨後初晴的烏鵲之鳴。當他回到雪堂,聆聽着西邊13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第 352 頁。隱隱地泉水聲,回首南望又看到一段青山隱於城前,這正是淵明“悠然見南山”的詩境。在如此的風景中,他説“吾老矣,寄餘齡”,“老”雖難以不讓人感慨,但在此地卻有一種可以將自己生命餘下的時光寄託安處的平寧。在“日涉”於東坡的步履中,没有對世界紛擾的關心,唯有與物相處的平淡與悠長,在“朝爲灌園,夕偃蓬廬”的生涯裏,没有

24、富貴與“帝鄉”的身影,卻處處都是自我安棲的所在。在人生最爲失意困頓的時候,蘇軾在一種真正的耕作中令“物”不再是一種觀念,而是他生命存有的方式。他对物的态度不再是外在的觀照、判斷、格察,而是在勞作之中與草木蔬果的親近,觀其生長,同其相處,品其滋味。唯有自我在此物之中真正與物“分享”了生命的時間,我之生命才與彼之生命真正融爲一體,同時我之時間也不再是物的準繩,於是,物的存在才能挣脱於生命的有限而同我自共在存在的此刻。在耕作的安然中,他在七月寫下了聞名於世的前赤壁賦,其中道出了他在黄州所體察到的曠古至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

25、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這段文字中,蘇軾從忘記年華和富貴的小園歲月中來到23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了大江之上,完成了他對時間和意義的超然。“自其變者而觀之”是以一種宇宙視角去觀物,那麼大至天地,小至微物,都只不過是不斷變换的時間中的一瞬;而“自其不變者而觀之”不是將物視作永恒的存在,而是取消那個以宇宙視角觀物的“我”,没有了時間的參照,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有限。當領會了世界萬物的時間皆非我能占取,甚至連我自身生命的時間也非我能占取,也就不必因爲生命的有限生出意義的憂慮,不必去因差等利害而羨慕或煩惱,更不必如謝安因這種憂慮轉而以聲色自遣。唯有在此無邊無限的時空之内,我與“子”這一“子”在此刻是共坐小舟的客人,在彼時亦可以是他身邊的一草一木 方可向着“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那同樣不被限定、役使的自由世界而開敞,方可共同安棲於此無邊的聲色裏。作者簡介:李溪,哲學博士,現爲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文人藝術、中國美學思想。333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