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专题训练(六)古诗文阅读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雨过山村 唐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前两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这首诗中出现了雨、鸡、竹、溪、桥、栀子花等意象;(2分)一、二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分) 本诗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2分)通过描绘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出农
2、人淳朴、忙碌又欢乐的乡村生活情趣。(2分)分析合理即可。2、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题。(8分)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注】 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4分) 2.(1)“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一可以形象的表示气候由冷到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2分)二可以构成洁白迷濛的景象,
3、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2分) (2)想象(联想)、反衬、拟人。(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成双成双对的燕,而不顾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与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将为穹谷、山甚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
4、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
5、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注】 山甚岩:峭壁。 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蠲之浏如:蠲(ju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溶漾纡馀:溶漾,水面宽广而微波;纡馀,曲折环绕。 间厕:夹杂在一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 辇 : 用车子运B.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植 : 种的树木C.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周 : 周密D.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 胜 : 优美的景致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韦公规划整治永州的措
6、施的一组是( ) (3分)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 命芟其芜,行其涂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择恶而取美 蠲浊而流清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段先发名胜难得与休养民力的议论,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为后面的描述和议论作铺垫。 B. 文章绘景状物,各具特点,精确传神,以表现永州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之佳为主,通过韦公邀请宾客观赏,举行宴会娱乐,只是为了表达韦公等欣赏永州山水风光的无比惬意之情。C. 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韦使君的浚理和新堂的
7、华美形成鲜明对比。D. 第四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层层深入,透过表象,肯定了韦使君“因俗而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治理政事的志向。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3分) (2)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3分)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5.请用斜线 (/ ) 给下面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3分)子曰:“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弟 谨 而 信 汎 爱 众 而 亲 仁 行 有 余 力 则 以学 文。”论语学而1C(“周”是“环抱”、“围绕”的意
8、思。) 2. D(两句不合题干要求。) 3. B(全文写出了永州山水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在于赞美新刺史和新堂时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以后的刺史做到因俗成化,除残佑仁,废贪立廉,抚慰百姓。) 4.(1)韦公来到永州,已过了一个月,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奇特或奇妙。(“既”,“异”各1分,语义1分。)(2)它将使得继承韦公来治理永州的人,看到小的方面,从而了解到大的方面啊。(“者”“大”各1分,语义1分。)(3)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举、胜”1分,“如恐”1分,语义1分。)5. 子曰:“弟子入则
9、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译文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象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
10、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
11、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
12、百姓吗?既然这样,那么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注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
13、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
14、,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注】啖:唆使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B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 度:估计 D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直:价值
1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知周必诉于官 良曰:“长于臣”C我为公抱不平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岂以祸及平人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9.把
16、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_ _(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6. B(竟:始终)7.C(A项:副词,于是,才/副词,却,竟然; B项:介词,向/介词,表比较; C项:均为介词,替; D项:介词,把/目的连词,来)8.C(C项“借关廷福报复私愤”无据。)9.(1)(3分)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置、“安在”宾语前置,各1分)(2)(4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
17、,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 (“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3)(3分)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文言文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半下午,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
18、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
19、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
20、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
21、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013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
22、“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承君位。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个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怼:怨恨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B、 盍亦求之 盍:何不C、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D、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B、 以绵上为之田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D、 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吾其还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
23、君 1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给他的绵上之田。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和他的母亲的高洁的品质。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3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4分) 1012: D B B13、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文言文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
24、亡的人们,介之推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也没有给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