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03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9 卷第2 期2023年4 月阿址让方学院学拓(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 No.2Apr.2023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丁玉(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 7 5 0 0 1)摘要:赵师秀在众妙集中构建了姚贾诗派一大历诗人一山水田园诗派的诗学脉络,这条脉络追溯至姚贾诗派的诗学渊源,并由“妙”贯穿整体。赵师秀推崇姚贾诗派诗歌,其众妙集编选的内容及形式都借鉴了姚贾诗派代表姚合的极玄集和韦庄的又玄集。姚合推崇大历诗人为“诗家射雕手”,而大历诗歌载体的一致性则来源于盛唐山水田园诗

2、派。姚贾诗派、大历诗人以及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诗作都以五律为主,其源头可上溯至初唐沈侄期对律诗的定型,五律在众妙集中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关键词:赵师秀;众妙集;唐诗脉络DOI:10.3969/j.issn.2095-462X.2023.02.002中图分类号:1 2 0 7.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 6 2 X(2023)02-005-05The Evolution of the Tang Poetry in Zhao ShixiusZhongmiao J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DING Yu(School of Chinese Lan

3、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Abstract:In his Zhongmiao Ji,Zhao Shixiu presents the poetic evolution from the Poetry School representedby Yao He and Jia Dao,to the Dali Poetry School,and to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School.This evolutiontraces the poetic or

4、igin of Yao-Jia Poetry School and highlights the feature of“subtlty.Zhao Shixiu highly praisesthe poetry of the Yao-Jia School,an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Zhongmiao Ji draw inspiration from Yao Hes Jicu-an Ji and Wei Zhuangs Youcuan Ji.Yao He holds Dali poets in high esteem,and the consistency of Da

5、li poetryscarrier originates from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School.In addition,the poems of the Yao-JiaSchool,the Dali School and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School are mainly of five-character lines,which canbe traced back to the shaping of five-character-line poems by Shen Quanqi in the ear

6、ly Tang Dynasty.Thedevelopment of poems of five-character lines can be clearly seen in Zhongmiao Ji.Keywords:Zhao Shixiu;Zhongmiao Ji;the evolution of the Tang poetry众妙集是南宋赵师秀编纂的唐诗选本,共收录诗人7 6 位,诗歌2 2 8 首。其中,初唐诗人2 位,盛唐诗人8 位,中唐诗人3 3 位,晚唐诗人3 3 位。众妙集的收录者情况最早可见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卷五下:“是集,录唐代五七言律诗,起沈侄期、王贞白,共七十六人,不甚

7、诠次先后,五言居十之九,七言仅十之一。”1 赵师秀在众妙集中构建了唐代五言律诗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以晚唐姚贾诗派成员为主体,上溯至中唐的大历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和初唐的沈侄期,由此揭示了姚贾诗派的诗学源流以及不同时期的五律诗风。一、晚唐姚贾诗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赵师秀编有众妙集和二妙集两部选集,其收稿日期:2 0 2 2-0 4-1 1作者简介:丁玉(1 9 9 7-),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52023年4 月中众妙集是对姚贾诗派的首次确认,二妙集则是对贾岛与姚合二人诗作的专门选录,这两部诗集体现了赵师秀对姚贾诗派的推

8、崇。姚合作为姚贾诗派之首,对赵师秀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极玄集中所选录的诗人,为赵师秀编纂众妙集提供了参考依据。众妙集虽未收录姚贾诗作,但姚贾诗派成员居多,周贺、方干、李频、雍陶、刘得仁、马戴以及无可等诗人都师承姚贾,他们的诗歌在形式上都以五律为主,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提倡苦吟,崇尚清丽。此外,赵师秀还编有二妙集,只收录贾岛与姚合二人的2 1 2 首诗歌。这两部诗集充分体现出赵师秀对姚贾诗派的喜爱。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也提到:“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2 极玄集是姚合的一部唐诗选本,在唐人选唐诗新编极玄集提要中记载:“此皆诗家射雕之手也。合于

9、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凡廿一人,共百首。3 1 6 7 2 姚合在极玄集中选人21位诗人的1 0 0 首诗作,以王维为开卷之人,其次是祖咏,两人都为盛唐诗人,其余1 9 人皆是大历诗人,由此充分反映出姚合对王维的重视和对大历诗人的偏爱。值得注意的是,极玄集的1 6 位诗人和4 2 首诗歌又被赵师秀重新选人众妙集中。由此推之,极玄集是众妙集的诗学源头。赵师秀对众妙集的编选也借鉴了韦庄的又玄集,主要体现在选录时期和诗人范围两方面。众妙集与又玄集重复诗人4 5 位,重复诗作2 5首,可见两部诗集关系密切。韦庄虽不是姚贾诗派成员,但诗歌创作也深受姚合极玄集的影响,其在又玄集序明确表示:“昔

10、姚合选极玄集一卷,传于当代,已尽精微,今更探其玄者,勒成又玄集三卷。3 7 7 3 又玄集中选录了1 4 6 位诗人的2 9 9 首诗歌,囊括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4 个时期的诗人,比极玄集收录范围更广。赵师秀的众妙集也涵盖了唐代初盛中晚4 个时期的诗人,这与极玄集仅选人盛唐与中唐的时间范围有所不同。此外,又玄集所收录的诗人不仅有名臣贫士,还有1 1 位诗僧和2 2 位女性诗人。极玄集中也有4 位诗僧,却无女性诗人。但赵师秀在众妙集中却选人了6 位诗僧和1 位女诗人,可见韦庄对诗人类型的扩展也影响了赵师秀对众妙集的编选。可以讲,又玄集的编选基于姚合的极玄集,众妙集的编选基于极玄集与又玄集。极

11、玄集与又玄集中有重复诗人1 8 位,重复诗作1 5 首,这1 8 人中又有1 5位诗人被众妙集选入,1 5 首诗作中又有9 首被6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众妙集选入,即众妙集和又玄集共同选人了极玄集中的1 5 位诗人和9 首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3 部诗集之间的继承性。它们共同构建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的选本体系,众妙集的名称正源于此。这3 部诗集不仅在名称上具有连贯性,在编选特点上也颇为相似,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五律的选取。众妙集的2 2 8 首诗歌中,五言律诗164首,五言排律1 6 首,七言律诗4 8 首。极玄集的1 0 0 首诗歌中,五言律诗8 6 首,五言排律3 首,

12、五言绝句8 首,还有3 首诗是七言绝句。又玄集的299首诗歌中,五言律诗1 1 7 首,五言绝句1 3 首,七言律诗9 5 首,七言绝句3 4 首,还有排律2 2 首以及古体诗1 8 首。由此可见,3 部诗集的诗体都以五言律诗为主。赵师秀和姚贾等人对五律的偏爱不仅体现在选集中,还呈现在诗歌创作中。例如,赵师秀清苑斋集共1 6 1 首诗,其中五律1 0 2 首,七律3 3首,排律7 首,五绝1 首,七绝1 6 首;姚合姚少监诗集存有5 1 0 首诗,其中五律3 0 8 首,占到半数以上;韦庄存诗3 0 0 多首,其中五律5 7 首,五绝5 首,五排8首,七律1 4 4 首,七绝8 9 首,七排9

13、 首。韦庄的诗歌创作以七律为主,其诗学理念与姚合不一致,他仅通过又玄集表达了自己的选诗标准和审美意识以及作为编选者的编辑思想和特点。但赵师秀的诗歌创作以五律为核心,他的诗歌理念与姚合一致,堪称姚贾诗派的忠实追随者。二、中唐大历诗人:气骨顿衰转型者姚合在极玄集序中用“诗家射雕手 3 6 7 2 称呼所选诗人,且极玄集的2 1 位诗人中有1 9 位都是大历诗人,这充分证明姚合将大历诗人视为诗学典范。赵师秀众妙集继承了姚合的选人标准,7 6 位诗人中有3 0 位是大历诗人,可见大历诗人在两部选集中意义重大。这些大历诗人集中分布在中唐,以大历十才子最为引人注目,极玄集有其中的6 位,众妙集有其中的7

14、位。“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有8 首诗被选入两部选集;刘长卿有7 首被极玄集选入,2 3首被众妙集选人;皇甫冉有8 首被极玄集选入,9首被众妙集选人。胡应麟在诗数中赞日:“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5 这些诗人生长于盛世,却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们因时代由盛转衰的巨大差异而格外敏感,被迫屈服于环境,更多地以安身保命为己任。因此,他们的诗歌沉郁内敛,不仅抒发个人的内心情绪,还折射出了时代背景下士人的悲惨命运。沈德潜在说诗语中曾评价大历时期的创作认为,“大历后渐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未完,辞意新而风第2 期2023年4 月格自降矣”6 。换言之,“气骨顿衰”是中唐的时代精神,也是文人低沉悲伤情绪的普

15、遍写照。大历诗人工于五言诗,特别是五律。赵师秀在众妙集中收录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刘长卿就是五律高手,他自翊为“五言长城”。蒋寅曾在大历诗人研究中调侃道:“刘长卿的五言长城 实在不像他自以为的那么坚稳,倒是他的五律确实写得工稳妥帖,风韵天然,可称之为五言短城”。”门刘长卿的五律诗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如3 部选集共同选人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描写了李中丞年轻时英勇奋战的辉煌事迹与年老时日暮途穷的不幸命运,通过鲜明对比塑造出一个舍身为国的将军形象。乔亿曾在大历诗略中评论此诗“清壮激昂而意自浑浑 8 ,实乃中唐佳品。此外,大历十才子也工于五言诗,辞情捷丽。全唐诗存有的卢纶的3 1 7 首诗中,五言诗有2 0

16、 6首,五律有1 4 1 首,且其五律被众妙集选入5 首,被极玄集选人4 首。钱起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被全唐诗收录的5 2 5 首中有4 4 2 首都是五言诗,其五律被众妙集选人5 首,被极玄集选人7 首。与钱起并称“钱郎”的郎士元现存诗作很少,全唐诗共收录其诗7 3 首,其中五言诗3 8 首,被众妙集收录4首,被极玄集收录8 首。可见,姚合称大历诗人为“诗家射雕手”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精于五律创作。大历诗人诗作的题材对姚合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历诗人工于五律,并择取适合抒发感情的诗体。时代的巨变使这些诗人的感情尤为细腻,他们的诗作更多表现日常生活,失去了盛唐诗歌的激情澎湃。“愁”是他

17、们诗歌中永恒的主题,表现对自身衰老的感叹、精神上的孤独空虚、朋友间的离愁别绪以及任隐之间的无尽。命运的颠沛流离与动荡的社会让他们无法安身立足,羁旅途中的山水成为他们唯一的慰籍。众妙集中“水”出现了70余次,“山”出现了1 3 0 余次,山水在诗中清幽寂静,且多与寺庙相关。自然环境的纯净使诗人忘却现实的残酷与内心的悲伤,转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刘长卿曾两次遭受贬谪,卢纶曾被人诬陷诽谤,还有一些诗人曾被免官,宦海浮沉使大历诗人患得患失,对仕途逐渐厌倦。而山水寺庙的平静使他们有了安宁与归属感。同为乱世,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纵情自我,用生命对抗权势,而大历诗人则隐匿自我。他们诗中的山水大多都是松竹泉石等景物

18、,如刘长卿“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水流过舍下,云去到人间”9 J3,色调暗淡,气氛幽冷,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空的感觉。可以讲,自然山水是诗人逃避现实和寄托感情的地方。丁玉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幽的诗境和浑然的诗风直接影响了大历诗人和姚贾的创作。从编排顺序看,极玄集将王维放于首位,收录其3 首诗作;众妙集将王维列于第三,收录其7首诗作,且极玄集中的3 首被全部录人。极玄集中排在王维之后的是祖咏,祖咏之后则都是大历诗人,可见姚合在极玄集中构建了由王维到大历诗人的脉络。但赵师秀的众妙集在选录王维诗作的基础上又增选了孟浩然与卢象二人的诗,更加突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对大历诗人的影响。孟浩然与王维并

19、称,姚合并未将其选人极玄集,而赵师秀在众妙集中选录了孟浩然的4 首诗作,并将其排在王维之后。除王孟外,卢象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文学地位很高。王士祺曾在居易录记载:“唐五言诗,开元、天宝间大匠同时并出,王右丞而下,如孟浩然、王昌龄、岑参、常建、刘脊虚、李、母潜、祖咏、卢象、陶翰,之数公者,皆与摩诘相颅 1 0 1 4 0,将卢象的五言诗与王维等人诗作并举,可见卢象五言诗成就之高。王士祺还在古夫于亭杂录中用“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及王昌龄、刘春虚、常建、卢象、陶翰、韦应物诸公,搜块灵奥,可谓至矣 1 0 J37,指出卢象的山水诗在盛唐的地位。赵师秀在众妙集中将

20、卢象列于第二位,位于沈住期与王维之间,除了初唐时的沈侄期以外,盛唐诗人中只有卢象、王维和孟浩然3 人居于集前位置,且这3 人在五言诗与山水诗的文学地位齐名。钱起在众妙集中位列第五,他是王维的追随者,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评价钱起:“员外诗,骨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3 J459这样的编排顺序明显是要突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大历诗人的继承关系。大历诗人择取五律来描写山水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王孟等人。其主要原因就是王维用五律将山水诗发展到极致,且颇有韵味。据唐才子传校笔记载:“维诗人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

21、。”1 2 9 8 王维工于五言诗,其五言诗清雅秀丽,圆融一体。他还将诗画结合,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 2 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山居一诗通过鹤、松、竹和莲等意象表现了山居生活的高雅,展现出自然事物的动态美。这种动是在与整体环境的静对比后才凸显出来的,首联“寂寞掩柴靡,苍茫对落晖”9 1 4 通过简笔线条的7第2 期三、盛唐山水田园派:清幽诗风建构者王维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构建者,其清2023年4 月勾勒描绘出黄昏山林中的一处居所,苍茫的自然环境与狭小的居住空间使人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产生联想,一大一小,一张一合,浑然天成。山林中无人到访使得诗人的生活寂静无声,偌大的山林里仿佛只有诗

22、人自已。空灵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主要特点,再加之对自然景物的煊染,为诗歌徒添一层清幽,清幽与空灵一起构建了王维的诗境,这也是王维山水诗的共性。大历诗人极力模仿王维的诗歌创作,其中钱起和刘长卿的诗歌最具王诗意境。例如,钱起在“清”字运用方面极力效仿王维,其现存的4 0 0 余首诗中“清”字出现了9 1 次,众妙集选取的8 首诗中就出现了3 次,“天外猿处,谁闻清梵音 9 1 0“门掩苍苔上,池清寒竹前 9 1 0 和“今夕遥天末,清辉几处愁”9 J12分别表达了境界之清、风景之清和心境之清。但他诗中的“清”更多的是清冷,而王维诗中的“清”更多的是清幽。钱起诗雕琢痕迹明显,主观感情融于客观事物,而王维

23、的诗不加雕琢且浑然一体。此外,刘长卿在寻常山南溪道人隐居中效仿王维作诗,将诗人自己隐匿起来,主要描写山林景色,运用动静结合和粗线条勾勒的方式来展现沿途环境的幽静及自己醉心于山林的美好感受,最后一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9 J25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3 1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刘长卿的诗歌并没有呈现出山林的清幽,而是将景色缩到山林一隅,故而缺少王维诗中山林景色的浑然。因此,刘长卿与钱起等大历诗人始终没有完全继承王维诗歌创作的精髓,他们作诗缺少圆融天成的意境,反而加大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距离感。四、初唐五律的定型赵师秀的众妙集二妙集、姚合的极玄集、姚贾诗派、大历诗人以及山水田园派诗

24、人对五律的偏爱都与初唐沈侄期对律诗的探索密切相关。沈侄期是唐代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在众妙集中居于篇首,可见他在赵师秀心中的重要地位。沈期对五律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唐才子传校笔记载其“工五言”1 7 6。在沈侄期现存的1 3 9 首诗歌里,五言律诗5 5 首,五言排律3 7 首,五言古诗2 3首,五言律诗占比较大。赵师秀在众妙集中展现出清晰的五言诗脉络,但四库全书众妙集提要却载日:“疑当时偶尔选录,自供吟咏,非有意勒为一编。1 4 1 赵师秀在众妙集中的编排顺序显然是有意为之,从初唐沈侄期到盛唐王维和中唐大历诗人,再到晚唐姚贾诗派,唐律在不断发展,创作主体也在逐渐扩大,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僧士

25、文人,呈现出普8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遍性的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五律的作法有迹可循,相比七律而言难度略低,赵师秀曾自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1 5 。另一方面是五律形式短小,字符偏少,适合精雕细琢,仔细推敲,易出佳句。五律是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常规科目,而进士科是唐代最热门的人仕之路。唐朝自玄宗时期确立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后,五律就颇受士人喜爱,至于晚唐更是蔚然成风。实际上,科举考试的难度较大且报考人数众多,每年都有无数士子落第。姚合、钱起和刘长卿等人就曾多次落第,贾岛甚至终生未能考中,由此也可见日常作诗与科举作诗的差异。但科考也有规律可循,姚合编纂极玄集的一个目的就

26、是众多诗人探求作诗之法,而他们首选的体裁便是五律。例如,极玄集和众妙集中共同选入的钱起和祖咏就是因在考场上写出一鸣惊人的名句而进第。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雾色,城中增暮寒”1 6 仅4 句,虽不符合考试要求,却因高超的技艺而为人称道,名声大振。赵师秀及其所追随的姚贾都是五律的爱好者,姚合的五律在整部诗集中占到了半数以上,而贾岛更有“五言宝刀”的称号。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领袖和落第士子的代表,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中下层文人。这批文人的生活境遇又让赵师秀等人找到一种归属感,科举与仕途的艰难使他们选择通过五律来抒发自已内心的情绪。因此,五律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诗体。从选录诗歌内容看,沈侄期

27、的塞北是众妙集的开篇之作。这首诗是沈住期前期的作品,描写了塞北战事的紧张和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表达了自已投笔从戎和立功疆场的心愿。这也是众妙集中唯一一首直面现实的诗作,但其诗体不是赵师秀推崇的五律,而是五排。实际上,赵师秀是通过沈侄期的这首诗反映南宋政局的动乱以及自已对战争的态度。此外,沈侄期在奠定律诗规范基础的同时也扩展了诗歌题材,他的山水诗、离别诗和自述诗等题材可以讲是对律诗生活视角的初次发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唐人好诗,多是征成、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3 J131严羽所指的这些题材自沈侄期首创,至晚唐渐成流派,如赵师秀师学的姚贾诗派创作出大量酬赠送别之作以

28、阐发对贫苦生活的深沉感叹。众妙集中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友情、现实、杂感、行旅和题壁5 类。其中,书写友情的诗有1 2 4 首,包括5 0 首送别诗,5 3 首酬赠诗,1 9 首访友诗和3 首悼亡诗;书写生活杂感的诗有37首;关怀现实的诗1 首;行旅诗5 2 首;题壁诗1 4第2 期2023年4 月首。众妙集选录诗歌题材与沈侄期诗歌的一致性证明了赵师秀对沈住期律诗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展现出姚贾诗派、大历诗人和盛唐山水田园派的诗学源头,暗示了赵师秀创立诗学范本的决心与态度。综上所述,众妙集不仅体现出赵师秀诗学姚贾诗歌的思想,还梳理出唐代五言律诗的发展脉络。此脉络上溯至初唐五言律诗的定型,然后由盛唐山水田

29、园诗派构建出清幽诗风和浑然诗境,再发展为中唐大历诗人情多于景的敏感细腻,最后成为姚贾诗派的诗学渊源和作诗路径,并影响了大批的晚唐诗人和南宋诗人。因此,众妙集在唐代五言律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显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 M.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1:1 2 3 7.2严羽.沧浪诗话M.普慧,孙尚勇,杨遇青,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3 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3 4.丁玉南宋赵师秀众妙集中的唐诗脉络4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 MI.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5 3.5胡应麟.诗 M.上

30、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8 4.6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眸语 M.孙之梅,周芳,批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1 0:1 0 7.7蒋寅.大历诗人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8乔亿选.大历诗略笔释辑评 M.雷恩海,笔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8:2 5.9赵师秀.丛书集成初编古诗十九首解众妙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10王士祺.带经堂诗话 MI.戴鸿森,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1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笔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12苏轼.东坡题跋 M.许伟东,注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7:2

31、9 9.13袁行.陶渊明集笔注 MI.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1 7 3.14永.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1 7 0 1.15刘克庄.刘克庄集笔校 M.辛更儒,校.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3 9 8 3.16葛兆光.唐诗选注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1 0 2.张盛男)第2 期(责任编辑(上接第4 页)诗歌发展到晚唐,造字用语的苦吟之风日兴。如杨万里在黄御史集序写道:“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故其工,后无及焉。”黄御史集是唐末诗人黄的诗文集,杨万里赞赏以黄为代表的晚唐诗人重构思雕琢的诗风,并盛赞晚唐

32、诗的精意工巧乃空前绝后。欧阳修之后的学者对晚唐诗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和补充,但大多都不出欧阳修所论之壶奥。如刘放在中山诗话评日:“唐人为诗,量力致功,精思数十年,然后名家”5 1 3 0,这与欧阳修评周朴诗“构思尤艰”以及“极其雕琢”意思相近。值得注意的是,晚唐诗风的形成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一,唐朝科考以诗赋取士,所以诗人作诗讲究声律,追求意境,更加注重构思和字词的推敲锤炼;其二,晚唐诗人多隐居避世,与山僧往来,所以诗歌多描写日常小景,诗风整体朴素自然。综上所述,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说诗歌,议论诗人并记述与诗有关的轶事,开创了以笔记体论诗的先河,具有宝贵的诗史价值。虽然他在六一诗话中

33、未明确提出“晚唐体”这一诗学术语,但列举了晚唐诗风的代表诗人郑谷、周朴、孟郊和贾岛等,并通过整合相关论述提出晚唐之时间界定以及诗风评价等诗学理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倡的晚唐诗学观具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学者批评晚唐诗风具有深远影响。后世学者在欧阳修晚唐诗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补充,他们对晚唐诗风的阐释都可追溯至六一诗话。参考文献:1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M/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九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6 6 2.2欧阳修,司马光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 M.克冰,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3郑谷.云台编:原序M/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O八三册.上海:上

34、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4 5 0.4 辛文房.唐才子传笔证 MI.周绍良,笔证.北京:中华书局,2 0 1 0:2 0 5 3-2 0 5 4.5刘效.中山诗话 M/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四七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6计有功.唐诗纪事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7严羽.沧浪诗话校释 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5 2-5 3.8胡仔.茗溪渔隐丛话前后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5.9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试笔:卷一百三十MI/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第一五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6.10李定广.论“晚唐体”J.文学遗产,2 0 0 6(3):5 211闻一多.唐诗杂论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5:4 2-4 3.9(责任编辑张盛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