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779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UANGDONGJIAOYU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文/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温文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人课堂教学建设,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校园文化,鼓励学校开设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2 1女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女性的特点和社会角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人人才培

2、养,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现代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过程中,注重女大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理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训练、价值的养成,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一、开展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3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女大学生培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阐释力,对提

3、高女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进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女性既要具有贤惠的美德,又要具有“四自”精神;既要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又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女性的社会责任担当的伟大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女大学生培养”,关注女大学生的群体需求,引导其在家庭、职场、社会发挥主体意识,从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理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等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二)有助于提升女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女性教育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但是一直以来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和批判,很多可以提高女大学生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未能成为滋养女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成长的重要“养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批判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教育的文化元素和道德元素,重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引导女大学生外修礼仪形象,内塑品质涵养,厚实文化底蕴,助力女大学生传承“知礼守礼”“知书达礼”“诗礼传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实现更高程度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是重礼德、行礼仪、受规矩的,

5、但是受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这部分女大学生的心智、价值观取向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已影响着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探索将优秀传文化融人女大学生的培养,提升女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加强女大学生“四自”教育,是对新时代女性教育的有益探索,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实现更高程度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推进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很多高校特别是女子院校对女大学生的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如中华女子学院通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知性高雅的女大学生通识教育;山东女子学院

6、突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着重提高女性的妇女理论知识和提供文化素养;湖南女子学院则提出了“一主线,两加强,三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但仍有几个关键问题有待深化:一是对“课程思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文化人中的价值功能、逻辑解释、实践路径还缺乏深人研究。二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集中在理论探讨,缺乏在具体领域的运用。有些实践研究主要是就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的探讨,尚没有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课程思政”的整体效能无法充分发挥。三是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匮乏,协同育人机制、学习体广东教育职教2 0 2

7、3年第8 期45B高教专论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按照问题追问、理论阐释、实践经验提取、策略优化的逻辑理路,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要素和方式进行辨识和调适,立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挖掘传统文化基因,融人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担当。立足高校女生实际,以模块教学为主,改进教学方法,延伸课程内容、增添课程实践环节等,凸显女大学生教育的生活化、职业化、现代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三、推进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选择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研究中华

8、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女大学生培养为切人点,以线上线下课程建设及实践为载体,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课程思政”和“女大学生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构建“课程学习、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实践参与”四位一体的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合奏”,提高女大学生思政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一)融结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纳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贴近高校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建设女大学

9、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培养新现代女性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培养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课程包括魅力女性、甜蜜女性、风采女性、才情女性四个模块。每个模块1个学分,8 学时,学生46广东教育职教2 0 2 3年第8 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选修模块内容(表1)。通识教育是“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于一体的教育 4,与课程思政培养理念是一致的。整个课程融合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打破学科壁垒,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凸显女性素质教育的生活化、职业化、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打造融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让女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思政通识课程。女大

10、学生教育课程涉及哲学、社会学、法律、人文、艺术、国学等学科,涵盖了女性成长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根植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将课程思政融人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自主学习中,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教学组织中,通过设置知识广角镜、延伸阅读、专题讲解等教学环节,以角色扮演法、情景演练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巧用叙事化讲授方式融人“既有益又有趣”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实现“润物无声”。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表1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块知识目标服饰搭配、服饰的选择;汉服的基本形制演变与发展、古代女子讲魅力女性的成年礼仪习俗;中西餐饮礼仪、传统

11、饮食文化礼仪等恋爱与家庭、择偶的标准、家庭甜蜜女性的经营、婆媳关系、妇女与法律等职场心态、掌握职场心态调试方法、自我心态的调解、设定职场风采女性目标;职场装备、职场形象塑造;职场法律、巾帼风采、工匠精神礻等茶的基本分类方法、特点、茶品和文化内涵;酒文化、酒之源,酒的才情女性!鉴赏、品尝,酒水礼仪;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经典诗歌、音乐、名家名曲、电影摄影作品欣赏等方式,设计真实化考核任务、实施平台线上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多维的考核方法,将价值塑造课程思政元素融人课程考核评价目标,结合学习与技能实操考核,实现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二)融汇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系统的女大学生课程育人体系

12、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从学校宣传部、女工部、学工、团委、思政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女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作小组,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链条节点上通力合作,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推动系统联动,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发动40 多名专业教师,组成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教学团队负责课程思政的策划和实施,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框架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等具体措施方面集思广益、反复研讨论证,团队攻坚,实现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制度的具体落地。结合女大学生培养特点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课程思政全过程,确立了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职业道德、增强思政元

13、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靓丽的仪容、仪表、得体的礼仪,了解传讲仁爱、重民本;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饮中华传统礼仪食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讲仁爱、重民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中华传统的家庭美观,传承中华传统的家庭德与良好家风美德与良好的家风守诚信、崇正义;引导女大学生学好专业技爱岗敬业诚信的职能,专注、钻研,成为行业道德和工匠精家里手,以奋斗诠释巾帼神;为人服务的家担当,培养女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国情怀“尚和合求大同”从传统文化、国学智慧到文化精神、传统茶文学艺术,帮助女大学生艺技能、酿酒、古练就独具品味与修养的古典诗词、音画文化典气韵,坚定文化自信GUANGDONGJIAOYU文化自信为思政目标。强调“

14、讲仁爱、重民本”,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信、自爱、包容与友善,尊重他人,谦逊有礼,建立友善有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现女大学生文明、友善的精神面貌。“讲仁爱”引导女大学生学会尊重家庭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胸怀,传承中华传统的家庭美德与良好的家风。强调“守诚信、崇正义”,增强女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引导女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成为行家里手,以奋斗诠释巾帼担当,培养女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强调“尚和合、求大同”则是培养女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茶酒文化、诗词书画欣赏、人生感悟等国学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国学智慧到文学艺术,帮助女大学生练就独具品味与修养的古典气韵,坚定文化自信。

15、围绕课程目标,组织开展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探索文化育人路径。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讲座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妇女理论、女性发展历史,培养女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组织形式多样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文化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目标,立足地方客家文化特色,挖掘客家文化基因,融人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女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担当。(三)融合课程思政与教育实践,链接女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价值实现纽带课外实践环节是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通过

16、举办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举办“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礼仪大赛,展现女大学生靓丽的仪容、仪表、得体的礼仪的文明形象,帮助女大学生了解广东三大名系潮汕、广府、客家等地区女性的服饰文化及性格特征,增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家书征集,帮助学生总结优秀家风的特征、核心要义、传承良好家风与传统美德。通过开展剪纸、茶艺、琴棋书画等技能展示大赛,打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课程思政”课堂,实现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政校定期的协商、研讨,统一培养目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设置、提供资金保障、拓展校外实践平台。深

17、化政校双方合作和互动。与妇联、计生部门充分沟通,深度融合。国家妇儿工委、广东省妇联、河源市妇联携同全国女性教育专家多次在学校举行女性素质教育研讨会,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思路及定位进行研讨,深人挖掘“女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内核,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体系。建立女大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市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对话平台,指导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公益参与为载体,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搭建女大学生竞技平台,通过竞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匠精神。依托学生社团“青春健康同伴社”在每学年的新生人学教育课程中纳人女大学生教育公益课堂,培训内容有“爱情与择偶”“社交安全”“禁毒防艾”“规划未来”等学生关心的女大学

18、生成长主题,引导女大学生能力培养、择业指导、心灵交流与经验分享。深人到辖区内的城中村中小学开展女童同伴教育,让女生在志愿活动中成长为博爱、善良的女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志愿宣传活动达百场次,辐射近两万人。宣讲的内容主要包括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关注及赋能培训,帮助女生学会爱护自己、保护自己。青春健康教育、禁毒防艾、妇女权益保护等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成为公益品牌项目,多次参与“挑战杯”创业大赛、网络文化节等竞赛,获得国家、省、市级比赛奖项17 项,让女大学生在竞技中成长成才。课程自2 0 19 年实施以来,共有3万多女大学生接受了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随堂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意见,有9 0%

19、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女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课程思政,融人女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构建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合奏”,提高女大学生思政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自由更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EB/OL.http:/ J.大众文艺,2 0 2 1(0 2).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9-12-09.(1).4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11(1):1-8.【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 0 2 2 GXJK60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 0 2 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 3G Y B144);2 0 2 2 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课题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GDSZXT-202231)。J责任编辑魏家坚广东教育职教2 0 2 3年第8 期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