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的度量”教学课例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 李凤菊教材及教学背景概述: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关于操作技能方向的知识,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对学生来说正确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难点是能正确读出测量的度数(内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学生在二年级初步认识了直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但对于角的大小体验较少,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建立。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缺乏量角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先天不足是角的大小概念没有建立,而后天干扰是量长度时的“从头开始”的思维定势。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的单位“度”。2通
2、过在量角器上摆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先估后量,掌握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读度数时能准确选择内外圈刻度。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教具(自制活动角),问:请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动态演示,拉动两根天线杆向一端延伸,让更多学生体验“无限延伸”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师:现在这个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部分认为大小没变
3、)谁能上来演示一下,使这个角变得更大些?或更小些? 指名操作演示,集体感知角的大小。 引导归纳:角是有大小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请同学们比较下面角的大小。屏幕出示,引导观察,同伴交流。(发现学生有争议) 师: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前面三个角很好比,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就不好比了。 生:角1要大。生:不一定的,用眼睛看不准的。 师:看来角1和角4一下子很难比,那么,前面三个角你们是怎么比的? 生:看出来的因为角2叉开得最大,所以它最大 师:角1和角4有没有办法比较呢? 生:剪下来,然后叠起来比。 生:用量角器量一下。 师:当我们不能直接用眼睛看,也不方便用重叠
4、法比较时,可以通过测量来进行比较,揭题:角的度量。 (评析:通过师生操作演示、互动交流,使学生对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及两边叉开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为学生建立角的大小概念,估计角的大小及量角作好铺垫。同时,学生在比较中产生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二)认识量角器 师:测量角的大小,常用的工具是量角器。(师生出示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0”表示。那么l度角有多大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量角器呈半圆形,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生发出惊叹声:这么小)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问:你还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5、(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线)课件演示量角器,集体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 (评析:因为量角器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通过认识量角器,为学生测量角作好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度角大小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量角器上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量角器,并知道在量角器上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角。现在请你用牙签在量角器上摆一个1度的角。学生尝试摆角,指名上台演示,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摆起来有困难,因为1度角太小)你能摆一个5度的角吗?生:把两根牙签的一端对准中心点,一根对准0刻度线,另一根对准0度到10度的中间。(有些学生不会摆,同伴互助)(2)请你摆一个认识的角直
6、角。指名说,你摆出的直角等于多少度,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直角等于90度。 (3)摆30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师:刚才同学们在量角器上会摆不同大小的角了,而且要几度的角就能摆几度的角,现在请你在桌子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看谁的本领大,摆得准。教师指导,学生互评。(学生情绪高涨) (评析:通过在量角器和桌子上摆角操作,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感知角的大小,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并会找出不同度数的角,感知叠合的两个角大小相等,从而体会到用量角器量角的实质。同时,还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大小等于90度的概念,为后面的估计角
7、和学生掌握测量角的技能作好孕伏。) (三)探索量角的方法 屏幕出示:(1)请你先猜一猜这两个角有多少度?然后试着用量角器测量出它们的度数,并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猜得准。 (2)自主尝试量角,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书本,求助教师,求助同学) (3)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情况。 (4)集体反馈交流:你是怎么量的? 生:(边演示边说)将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右边的零刻度线重合,角的顶点与中心点重合。量出这个角的度数是30度。 生:(边演示边说)我量的是另外一个角。将角的顶点与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左边的零刻度线重合,然后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正好是40度和140度,所以,量出这个角
8、的度数是140度。 师:结台学生的回答板书:点重合边对齐 师追问:你在读刻度时为什么选择140度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它不可能是40度。 生:它肯定比直角要大,而直角就有90度。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非常正确。在读刻度时可先估计一下角的大小的范围,跟直角比较一下,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刻度,这样就不会看错度数。 (评析:通过先估后量,一方面,突破读内、外圈刻度的难点,巩固学生的量角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学生角的大小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的角你能量吗?同桌两人先估计角的度数,再测量,然后互相交流测量的方法。 学生演示交流,集体评析。(对于第三个角学生说可以把边画得更长一些,教
9、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教具操作演示) 解决课始的问题,学生通过测量比较出角l和角4的大小。 (四)应用提高,拓展延伸 1观察并测量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同桌交流各个角的度数。 2寻找生活中的角,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评析:通过观察和测量身边的角,进一步建立生活中常见的30度、60度、45度角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五)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反思:这节课上下来我最大的欣喜是实现了预定的设想学生很好地突破了度量中的难点(读数时是选择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而且,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既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
10、能动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了学生操作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若只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活动,对教师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引导,对学生来说,这也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自主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量角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来验证,比谁猜得准。这样处理,从表面上看突出了估角这环
11、节,把量角放在辅助位置。其实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对量角技能的掌握,反而对学生量角技能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因为要验证,那就必须量得准确。因此,学生反而更加重视量角的操作活动。又如让学生在桌子上摆一个50度的角,看谁摆得准,学生当时的学习情绪高涨,因为都想展示一下自己估角的本领,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两个环节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时空。 2通过先估后量,有效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及以往教学的经验,本节课学生的主要错误在于读内、外圈的刻度而这种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没有体验,缺乏相应的角的大小的表象。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的认识),并在让学生知道直角等于90度的基础上,借助直角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先估一估要测量角的大小(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再让学生进行测量有效地突破了读内、外圈刻度的难点。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角的大小的概念,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本节课的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数学基础?这些基础他们是怎样获取的?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