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中考复习文言文议论篇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治水必躬亲》《陋室铭》《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目标:
1. 生字词. 多音多义词. 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
2. 重点字词的解释(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同义(近义)词. 词性活用. 常见文言虚词(之. 而. 于. 以. 其)等等)。
3. 重点句子的背诵默写和翻译(名句. 佳句)。
4. 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
复习重点:
目标2.3. 4.
复习难点:
目标4
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 自主合作法
综述:
考点及知识点讲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常见的考点是:
1. 文言字音——生字词. 多音多义词. 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
2. 字词解释——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同义(近义)词. 词性活用. 常见文言虚词(之. 而. 于. 以. 其)等等。
3. 句子翻译——句子中除包含以上因素外,在句式上一般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4. 朗读停顿与断句——特殊的句子或关键语段。
5. 背诵积累——名句. 佳句。
6. 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是那些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
复习内容:
《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捕蛇者说》的意思是 。
唐宋八大家是 。
2、给加点字注意
啮( ) 腊( ) 挛( ) 踠(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矣 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 )
恂( ) 缶( )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解释下列字词
a、质( ) b、章( ) c、以( )d、啮( ) e、得( )f、以为( )g、可以( )h、已( ) i、赋( ) j、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b.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d.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e.言之,貌若甚戚者。
4.问答题(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写蛇之异?
(2)为什么要写蛇之?
(3)如此之毒(危险),永州的人为什么还要争着去做?
(4)蒋氏的家况如何?说明什么?作者的反映如何?说明什?
《捕蛇者说》练习2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
得而腊之以为饵:( ) 殚其地之出:( )
竭其庐之入:(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哀而生之乎: 汪然出涕( )
乡邻之生日蹙( ) 谨食之( )
安敢毒耶( )
2、辨下列词的不同用法及意思
而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吾以捕蛇独 恂恂而起
于 告于莅事者 吾祖死于是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之 无御之者: 哀而生之乎:
言之 余悲之:
若毒之乎: 得而腊之
悍吏之来吾乡: 今以蒋氏观之:
毒 若毒之乎: 赋敛之毒:
以 以啮人: 以王命聚之: 以尽吾齿
腊之以为饵: 今以蒋氏观之:
吾以捕蛇独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争奔走焉: 时而献焉:
犯死者二焉: 不复出焉: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入 当其租入: 竭其庐之入:
岁 岁赋其二: 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貌若甚戚者: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貌若甚戚者: 若毒之乎:
生 君将哀而生之乎: 而乡邻之生日蹙:
是 吾祖死于是 吾尝疑乎是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3、翻译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7)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填空
(1) 课文的中心句 表明作者写作动机的一句是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__”的感慨。
(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__________”相对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_________ ”相对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4)、蒋氏用对比的方法回答作者向他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请用原文回答:
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5)、从《捕蛇者说》全文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毒蛇之害衬托
用乡邻的生活之苦与捕蛇者的生活的“乐”对比突出
的主题
6、 解释下列特殊字词的用法
(1)古今词义
可以已大风
汪然出涕
向吾不为斯役
已尽吾齿
(2)通假字
谨食之
(3)词类活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4)一词多义
然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食 谨食之
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视其缶(f%u) 曩(n3ng) 殚(d4n)其地之出
B.弛(ch0)然 顿踣(b$) 生日蹙(c))
C.啮(li8)人 挛腕(lu2n w3n) 瘘(l$u)
D.隳(hu0)突 恂(x*n)恂而起 而骇(h4i)者
2.加粗字注音不全对的一项[ ]
A.腊(x9)之以为饵 熙熙而乐(l8) 以俟(s@)夫
B.当(d4ng)其租入 谨食(s@)之 死者相藉(ji8)
C.几(j9)死者数(sh))矣 退而甘食(sh@)其士之有
D.更(g5ng)苦役 然得(d6)而腊之 号(h2o)呼而转徙
3.“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用“异”说明此蛇格外毒
B.用“异”说明与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异”暗中伏下一个“毒”字
D.用“异”说明蛇是永州特产
4.《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
5.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________。
6.从全文看,蒋氏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________的罪恶现实,并卒章显志,以________点明主旨。
7.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________这句话中看出来。
阅读完成8~26题。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解释加粗部分字词。
①貌若甚戚者( ) 若毒之乎( )
②安敢毒耶( ) 孰知赋敛之毒( )
③哀而生之乎( ) 叫嚣乎东西( )
④则已后矣( ) 可以已大风( )
⑤呼嘘毒疠( ) 号呼而转徙( )
⑥触草木,尽死( ) 以尽吾齿( )
⑦谨食之(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 乡邻之生日蹙( )
9.指出加粗词用法。
①哀而生之乎( ) 殚其地之出( )
②向吾不为斯役( ) 其印为子群从所得( )
③汪然出涕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④吾父死于是(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10.写出加粗词古今义。
11.指出加粗词在文中词性的变化。
①乡邻之生日蹙( ) ②竭其庐之入( )
③殚其地之出( ) 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⑤岁赋其二( ) ⑥腊之以为饵( )
12.写出下列“而”字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④吾恂恂而起( )
⑤而吾蛇尚存( )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 )
⑦人不知而不愠( ) ⑧面山而居( )
13.写出下列“于”字的意义或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吾祖死于是( )
14.写出“以”字的意义。
①可以已大风( ) ②今以蒋氏观之( )
③以捕蛇独存( ) ④以啮人无御之者( )
⑤太医以王命聚之( ) ⑥以尽吾齿( )
15.写出“其”字意义和用法。
①当其租入( ) ②视其缶( )
③今其室( ) ④其真不知马也( )
⑤专其利( ) ⑥竭其庐之入( )
16.写出“焉”字意义和用法。
①时而献焉(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
③争奔走焉( )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17.译句。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④苛政猛于虎也。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文段中蒋氏大戚,是因________________,闻赋而“大戚”,________可知矣。
19.选段①中有一句话是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一个中心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突出“复吾赋不幸之甚”,选段①运用对比。先用假设句________领出这一层,然后用乡村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接着用________又领出一层,用乡邻________与吾________对比。通过一“昔”一“今”的乡邻遭遇的不幸与蒋氏的难言之隐的“乐”对照,自然用________回答上文的________。
21.选文①中说“非死则徙尔”。这里“死”和“徙”都是什么原因?________ 。选段中________一句与课文二段中“专其利”相照应。
22.蒋氏捕蛇12年,“几死者数矣”,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表面上是庆幸,却蕴含着凄苦之情,乡村中十室九空,亦可谓百无聊赖,然而蒋氏自陈心曲的一大段话是一种________的情调,惟其不伤,________。
2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但蒋氏一岁中犯死者二,哪有什么“甘”?不受悍吏逼租之苦,算是苦中有“甘”,这种________(用《石壤吏》中句子回答)的感情,包含着巨大的隐痛。
24.从修辞角度分析例句,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5.读段②时,要读出________,速度要________。
26.“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有何作用?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作用?________。
27.本文思路:①________→②募蛇→③________ →④捕蛇者→⑤________→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文章以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达到了写作目的。
28.本文行文曲折顿挫,处处出人意料。它们依次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结论→引孔子的话设疑“吾尝疑乎是”→接着写“犹信”。
29.如蒋氏同意了作者“更役”、“复赋”的劝告,对本文的主题表达有何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答案与提示
1.C 2.C 3.C 4.柳河东集 永州 5.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6.苛政猛于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①好像;你 ②怨恨,毒害 ③语助词,吗;在;介词 ④已经;止,治愈 ⑤呼吸;呼叫 ⑥全部;过完⑦喂养;吃食 ⑧使……活下去;生活 9.①代词,指我;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做,干,动词;被,介词 ③……的样子,
词尾;然而 ④在这件事;表承接的连词
11.①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②动词作名词,收入的粮食等 ③动词作名词,生产的粮食 ④动词作名词,种的粮食等 ⑤名词作动词,征收 ⑥名词作动词,把肉晾干
12.①并连,不译 ②顺连,不译 ③并且,递连 ④修饰 连词⑤假设连词 ⑥然而,转连 ⑦却,转连 ⑧表修饰 连词 13.①比,比较介词 ②到,介词 ③向,介词 ④在,介词 14.①用 ②凭 ③因 ④如果 ⑤用 ⑥来,用来 15.①他,指捕蛇者 ②代词,那 ③代词,那 ④难道,大概 ⑤代词,这种⑥代词,他们 16.①代蛇 ②啊,语助词 ③代捕蛇之事 ④代写的这篇文章 17.①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②(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忧(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③哪里像我的乡邻天天有这样冒着死亡威胁的事! ④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⑤谁知道搜括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⑥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18.作者要告诉地方官,更换蒋氏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赋敛之毒。 19.则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0.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十室九空,吾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又安敢毒邪?若毒之乎 21.赋税的苛酷,而吾以捕蛇独存 22.哀而不伤;反而使人愈觉得悲痛。 23.存者且偷生2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5.一种悲的感情,读出沉重感,慢。26.结住往事,由此转入议论;作为立论的根据 27.①产蛇 ③捕蛇⑤捕蛇者说蛇 28.①异蛇之毒人避之尚且不及→但永州之人争奔走焉→②蒋氏专其利三世→却祖、父辈死于是 ③余将告莅事者为蒋氏更役复赋,蒋氏应感谢→蒋氏却大戚 ④捕蛇危险,蒋氏则以为熙熙而乐→结论是“安敢毒邪”。 29.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难以立脚 3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31.①A.派 B.记住 C.是这样 D.为什么;离开 E.并且 F.于之,在虎上 G依赖 H.凭(或凭借) ②A.句中语气停顿 B.疑问语气 C.感叹语气③孔子 子路等学生 那位妇女 ④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对话,揭露苛政的罪恶。作者评论柳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交代写作《捕蛇者说》一文时沉重悲愤的心情,阐释写作目的是为规劝当世,减轻赋敛。以及巧借捕蛇人之口,说出赋敛之毒,主旨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⑤A.以捕蛇与交赋税的遭遇来对比,突出赋敛之毒。以死于猛虎与交税赋之遭遇对比,突出赋敛之毒。 B.柳文不仅有同情和揭露,还有解除人民痛苦的愿望,即希望当权者得到他所写的文章,从而解决问题。只有同情揭露 ⑥依据 概括全篇
复习《爱莲说》 周敦颐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
【益】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
【净】风烟俱净 亭亭净植
【宜】诚宜开张圣听 宜乎众矣
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复习《马说》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幼年早孤,自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
二、文章思想内容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尚且,况且。/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规律,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通“才”。/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其真无马邪!: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如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顿能吃一石谷子。
③食马者不知其所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马?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真是不识好马呀。
3、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B)。
A、骈死于槽枥之间 piān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C、才美不外见 jiān D、其真无马邪 yè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5、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第三段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示例: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饲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
7、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示例: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复习内容:
《治水必躬亲》《陋室铭》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 ) 非相度不得其情( )( )
躬历山川( ) 非咨询不穷其致( )( )
好逸而恶劳( ) 亲劳胼胝( )( )
二、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各写一个成语
1.泥于掌故 ( )
2.躬历山川 ( )
3.好逸而恶劳( )
4.计利而忘义(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泥于掌故( ) 2.非咨询不穷其致 ( )
3.势有曲直( )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
5.不可执一( )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
7.冒雨冲风( )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四、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五、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六、翻译下列句子。
1.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