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756506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三年教学基本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学学科三年教学基本规划一、 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1 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为准绳,旧教材中的内容不做补充,授课应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方法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淡化过程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机械的操作性的题型训练,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思维脉络,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艺术,课堂上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学、质疑,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 高三年级教学应首先要精选试题,教师

2、应该遵循先练后批再评的模式,教师讲评中注重思路的分析、方法的总结,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充分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语言、板书、符号书写等,提高学生的规范书写能力。3 选考内容高考实施的是三选一的模式,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只讲授4-4(参数方程与极坐标)。二、 教学内容与顺序(一) 课程设置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必修4第二学期必修5、必修2高二第一学期理科:必修3、选修2-1、选修2-2文科:必修3、选修1-1、选修1-2第二学期理科:选修2-3,选修4-4 文科:选修4-4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第一学期高

3、考一轮复习,准备第一次省统测第二学期高考二轮复习(4月30日结束);高考二轮复习:已模拟练习为主(5月1日5月30日)(二) 具体教学规划必修一(高一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习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

4、刻画函数,感受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1.1集合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全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约4课时1.2函数及其表示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

5、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约4课时1.3函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 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约4课时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了解五种幂函数,体会建立和研究一个函数的基本过程

6、与方法,同时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1指数函数指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约6课时必修一(高一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2.2对数函数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

7、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约6课时2.3幂函数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y=x2,y=x3,y=1/x,y=x1/2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约2课时实习作业了解对数的发明,用计算机研究函数的图像约2课时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使学生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它学科中的应用,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

8、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并能初步应用函数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1函数与方程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约3课时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约4课时实习作业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

9、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约1课时必修二(高一第二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 的基本要求。在本章,学

10、生将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利用实数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约2课时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约2课时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球、棱柱、棱

11、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约2课时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章将在前一章整体观察、认知空间几何体的基础上,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约3课时2.2直线、平面平

12、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u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u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u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u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约4课时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

13、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争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u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u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u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u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约3课时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

14、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贯穿本章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行结合的思想方法。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约2课时3.2直线的方程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约3课时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约3课时第四章 圆

15、与方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4.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率,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约2课时4.2直线的方程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

16、方程的几何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约3课时4.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约3课时必修三(高二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算法初步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并通过对具体算法案例的分析,体

17、验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算法基本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与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将体会算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算法”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1.1算法与程序框图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法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约4课时1.2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

18、、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约2课时1.3算法案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约2课时第二章统计本章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从义务教育阶段来看,统计知识的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分为三人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基础上,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介绍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2.1随机抽样能从现实生活

19、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担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约5课时2.2用样本估计总体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参见例1),体会他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全理的解释。在解决

20、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约5课时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

21、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参见例2)约4课时第三章概率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理解古典概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学会通过试验、计算器或计算机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阅读与思考等栏目,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3.1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约3课时3.2古典概型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约2课时3.3几何概型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

22、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参见例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约2课时必修四(高一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三角函数本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及应用。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问题中的应用1.1任意角和弧度制1.结合结合实例,认识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2.初步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任意角,并能熟练写出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约2课时1.2任意角的三

23、角函数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寂静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问题约3课时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借助单位圆推导诱导公式,特别是 是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2.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恒等式证明,并从中体会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约2课时1.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函数性质的研究常常以图像直观为基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教学也是如此,先研究它们的图像,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图像来研究它们的性质,显然

24、,加强数形结合是深入研究的基本要求2.由于正弦线、余弦线已经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三角函数,因此,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图像 一个自然的想法约4课时1.5函数y=Asin(x+)的图像1.能借助计算机画图2.结合具体实例,了解y=Asin(x+)的实际意义约2课时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能正确分析收集到数据,选择恰当的三角函数模型刻画数据所蕴含的规律,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约2课时实习作业通过实例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约1课时第二章平面向量向量是近代数学中中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本章中,学生

25、将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达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向量,发张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其基本概念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约2课时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1.通过实例,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通过实例,掌握向量数乘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3.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约2课时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

26、量的加、减与乘除运算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条件约2课时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2.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3.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读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约2课时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1.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2.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约2课时实习作业通过实例进一步研究平面向量约1课时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

27、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是方法的作用约4课时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形1.能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2.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

28、(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联系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作用。约3课时实习作业通过实例进一步研究三角恒等变形约1课时必修五(高一第二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解三角形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实际问题。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方法和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2.能够从

29、余弦定理得到它的推论。3.能够应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4.了解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知道解三角形的问题的几种情形及其基本解法。约4课时1.2应用举例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知识,解决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距离测量问题是基本的测量问题,在初中曾经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争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距离测量。这里涉及的测量问题则是不可到达点的测距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进而寻求解决测量问题的方法,在某些问题中只要求得到能够实施的测量方法。约4课时实习作业本小节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疸的能力、动手

30、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约2课时第二章数列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达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本章强调用函数的背景和研究方法来认识、研究数列,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列概念后,使学生体会数列的函数背景,感受数列是研究现实问题情境的数学模型。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作为特殊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本段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模型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1数列

31、的概念与简单表达法1.了解数列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入数列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2.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约2课时2.2等差数列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等差数列的概念,加深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约2课时2.3等差数列前n项和使学生你能够准确判断数列的性质及灵活应用公式求和约2课时2.4等比数列1.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通过从丰富实例中抽

32、象出的等比数列模型,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类数列也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同时经历由发现几个具体数列的等比关系,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的过程。2.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类比,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与指数函数的图象类比,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像特征及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约2课时2.5等比数列前n项和使学生你能够准确判断数列的性质及灵活应用公式求和约2课时实习作业进一步深化解决数列问题约1课时第三章不等式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在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具

33、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另外,教科书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目的也是在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约2课时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科书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上网问题及计时收费问题引入的,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收费方法,抽象出不等关系。约3课时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

34、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本节介绍了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是学生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约5课时3.4基本不等式本节主要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约3课时实习作业利用知识尝试解决最值问题约1

35、课时选修2-1(高二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在本章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1.1命题及其关系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约2课时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约2课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约2课

36、时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约2课时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在必修阶段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现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占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1曲线与方程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约2课时2.2椭圆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约5课时2.3双曲线了解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进一步理解坐

37、标法约3课时2.4抛物线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约4课时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空间向量为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空间向量的引入,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象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本章,学生将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把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体会向量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表示,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约5课时3.2立体几何中的向

38、量方法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共线与垂直,理解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能用向理语言描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与平行关系,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约2课时选修2-2(高二第一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创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 为研究变量和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导数、定积分都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它们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在

39、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大量实例,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到刻画现实问题的过程,理解导数概念,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性质中的作用.学生还将经求解曲边梯形的面积、汽车行驶的路程等实际问题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微积分打下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丰富内涵,感受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微积分的文化价值1.1变化率与导数1.通过分析实例,经历有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2.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约4课时1.2导数的计算1.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c,y=x,y=x2

40、,y=x3,y=,y=的导数.2.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3.分使用导数公示表.约3课时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2.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在给定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约4课时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

41、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约3课时1.5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通过实例(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做功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2.通过实例(如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与路程的关系),直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约4课时1.6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应用定积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物理问题.约1课时实习作业收集有关微积分创立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人物的资料,并进行交流;体会微积分某段建立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约1课时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

42、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里、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或逻辑证明的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证明通常包括逻辑证明和实验、实践证明,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证明来保证.在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证明的方法(如分析法、

43、综合法、数学归纳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约3课时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结合已学过的数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应证法分思考过程、特点.约3课时2.3数学归纳法了

44、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答的数学命题.约2课时法)和间接证明的方法(如反证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认证有据的习惯.第三章数学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

45、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约2课时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1.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2.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约2课时选修2-3(高二第二学期)章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第一章计数原理计数问题是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称为基本计数原理,它们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和工具,在本章中,学生讲学习计数基本原理、排列、组合中

46、、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了解计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约4课时1.2排列与组合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约6课时1.3二项式定理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约3课时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步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方差的概念,理解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模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通过实例,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约3课时2.2二项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