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755869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究科学 体验乐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主题】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案例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

2、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案例片断】片段一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

3、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什么现象?”生:“来回运动”师: “对,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平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片段二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

4、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 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 生:“因为鼓面在动,使得绿豆也跳动了。”师:“这就证明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师:“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师:“水面为什么会有波纹呢?说明了什么呢?”生:“是音叉动使得水有波纹,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动。”设计

5、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几个现象明显、有趣的小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更使得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片段三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 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轻触碰声带,在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振动。” 师:“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请问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是苍蝇的翅膀在振动。”设计意图:运用本节课学

6、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案例反思】“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这一自然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是陌生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这堂课中教师主要是在起引导作用,根据小学生有限的理解、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合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中的乐趣。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认

7、识仅存于表象,知识比较零散、不连贯,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为了有效完成这一探究历程,课堂中不该是老师一味地演示实验,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利用鼓面上绿豆的跳动,从侧面验证鼓在发出声音时是在振动;指导学生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合作观察,记录现象,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是在振动”。从扶到放,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给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在本节课探究实验中,教师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听、看、摸、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各

8、个方面去仔细地实验,观察现象。“听”即是在寻找使物体发声的方法时,要专心听物体是否有发出声音。“看”既认真的观察实验结果,敲动鼓发出声音后,鼓面上的绿豆会跳动;音叉敲击发音后,水花四溅,泛起微波“摸”即用手或其他身体部位去感知,如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或脸去触摸,那种又麻又痒的感觉非常明显,学生乐于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在说话时触摸声带,也会发现在振动,让孩子们再一次验证了已学的科学知识。“说”即通过几个实验想象,交流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得出实验结果及规律。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不仅做好实验,也逐步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科学学习能更为自主、高效。3、利用多种教具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9、利用学生熟悉的钢尺、橡皮筋、鼓、音叉等教具,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往往用单纯的语言描述教学、或是视频演示并不能很直观、很有说服力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规律。而是利用各种教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把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及经验联系总结起来,进一步结论化,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的目的。4、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课堂中,准备的材料及实验要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力求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因为自身的兴趣自发地进行活动探究。这也是教学所要追求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