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2.“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经过景物,再经过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3.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子,见于《墨经》一书。
4.含有银盐的硝酸银经过光照后会变黑,开启了感光材料之路。
5.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
6.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尼埃普斯1826年 《牵马的孩子》1825年
7.达盖尔首张照片《工作室一角》1837年 《巴黎寺院街》1838年
8.摄影术的诞生日: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购买达盖尔的发明权
9.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法”最有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纸作材料,成本低,负片奠定底片冲洗基础。
10.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虚》1842年5月,比欧乌、史特尔茨纳拍摄。
11.战争摄影是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
12.克里米亚战争,芬顿,《芬顿的马车》1855年;《死亡的山谷》1855年。
13.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地新闻摄影: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布雷迪组织的战地摄影队。
14.布雷迪作品:《内战时期的林肯》《谢尔曼将军》《罗伯特.李将军》
15.1880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创办了伊斯曼.柯达公司; 1888年,伊斯曼参照“卡罗摄影法”发明了最早的胶卷; 1888年,伊斯曼制造出了第一台轻便的方盒式柯达相机。
16.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135相机,1924年投产出售,命名为“莱卡”(leica)
17.莱卡相机小巧、轻便,成为照相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现代摄影的新时代。
18.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
19.1880年,英国人霍根发明了照相铜版术,使得照片的印刷质量得到提高,纽约的《每日镜报》用这种方法印出了第一张清晰的新闻照片。
20.1902年,人们第一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这逐渐成为新闻行业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21.1906年,日本宾得公司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开发出了内测光镜头,35毫米照相机从此进入自动化发展阶段。
22.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尝试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图片第一次取代文字。
23.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新闻摄影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阶段。 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生活》杂志,全部使用照片进行报道,开创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样式。 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 1947年,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与卡帕、摩西等共同创立了冯格南图片社。 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1956年,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和布拉姆.威斯曼3位荷兰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简称“荷赛”每年一次,为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24.新闻摄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记录客观现实世界的途径。人们发明摄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摄影来记录现实世界,当这一本质特征与新闻本质属性--真实性相结合时,必然会推动新闻摄的快速发展。
25.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在中西交流过程中掌握了制作透镜和暗箱的基本方法。
26.1844年,邹伯奇先后完成《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并自制出绘画用的暗箱。
27.1844年,邹伯奇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研制出“摄影之器”(取景器)后来又装上了收光和弹簧装置,造出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
28.约翰.汤姆森《江西九江街头流动商贩》。
29.19世纪下半叶,摄里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大中城市普遍开设了照相馆,并拥有了中国自己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早期的摄影主要是一些人物肖像摄影,19世纪末,纪实摄影的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
30.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画报,最早采用手绘新闻画。1902年,《新民丛报》第一次使用照片,梁启超,日本横滨。
31.1907年创刊的《世界》画报,由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编印,是当时在国内行销的唯一一种摄画报。
32.1920年6月9日,著名报刊学者戋公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正名为《图画时报》1937年停刊,是我国报纸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揭开了我国新闻摄影史上新的一页。
33.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北大学生发起并成立
34.1927年,“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在南京成立。
35.九一八事变后,摄影机构迅速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北新闻影片社、国际新闻摄影社
36.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了新闻摄影记者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是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37.《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王小亭(1900--1981)英美公司电影部,1937年8月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他是最早从事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国人。
38.中国新闻摄影成熟的标志:新闻理论的研究
39.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是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
40.邵飘萍(1886-1926)中国著名记者,毕生从事新闻事业,当过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主笔、报社及通讯社社长,《京报》创始人,并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工作,是民国初期不可多得的新闻界全才。
41.戋公振(1890-1935)《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第一次把新闻摄影作为一门学科。
42.1936年,胡伯洲对新闻摄影给出了最早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照片。”
43.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44.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
45.《晋察冀画报》 《黎明的钟声》江波1942年秋。 《延安的哨兵》徐肖冰1943年。
4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 1950年《人民画报》出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 1952年,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
47.《三峡工地交响曲》马宁。
48.1988年,杨绍明获得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人物系列三等奖
第二章
《新闻摄影》第一编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 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等发明家对电影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弗拉哈迪、维尔托夫和格里尔逊等推动了电影纪录片的发展。
1 电影的发明过程
①1880年,美国人埃德沃.幕布里奇将连续拍摄的奔马照片投射在幻灯银幕上;
②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一条感光片能拍摄40张照片,从而设计出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最早的摄影机就此产生。
③幕布里奇将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拍摄马,因此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④1894年,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自己的电影摄像机,被称为“电影视镜”体型庞大、不易操作,无法推广。
⑤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取代爱迪生,发明了手摇式电影摄影机。只有5公斤,可以在户外拍摄。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2电影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①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影片的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都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体现了人类对于电影的最质的要求----还原现实生活。
②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了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这部讲述加拿大北部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生活的影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③与佛拉哈迪同时期的苏联纪录片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将自己的电影冠以“电影真理报”的名称。代表作《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和《在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④吉加.维尔托夫提出了革命性的“电影眼睛”理论。是“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
⑤1926年,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评论中,第一次使用“纪录片”这一词语,并对纪录片的概念、形式、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纪录片从剧情片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他创作的《漂网渔船》、《夜邮》等纪录片,都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价值和尊严。
⑥在约翰.格里尔逊的发起和领导下,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
⑦美国导演佩尔.劳伦斯、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等,也都对纪录片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研究。
⑧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在政治上极端反动,记录了1934年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的活动。但在艺术上具有巨大价值的纪录片,这也是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
⑨进入20世纪60年代,纪录片进入了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小型便携式摄影机和同步录音设备的应用,“真实电影”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让.鲁什和“直接电影”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开始出现。“真实电影”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为了得到表面下的本质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地参与到拍摄之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直接电影”则认为,创作者不应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尽管两种流派在创作方法和观念上各有不同,但都对后来的纪录片创作和电视新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⑩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作为新兴的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传播享有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广泛性、及时性与亲和力;20世纪70-8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得到了广泛使用,这又使得电影摄像在轻巧便捷方面大大超过了电影摄影。
3 电视的诞生
①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硒,直到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才无意中发现了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所谓光电效应,是指硒元素在接受光线照射时,会产生放电现象,而且放射的电子数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将光线变成电信号进行传播。而世界上的一切的影像都是光的作用,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把图像变成电进行传送。光电效应的发现,奠定了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石。
②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扫描盘,为日后的电视机发明奠定了基础。
③1925年,根据尼普科夫的扫描原理,英国人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
④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23年,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影管,随后又制造出了光电子显像管;1930年,方斯渥茨发明了图像分析仪和新型电视扫描同声系统;1934年,更为实用的电视摄影机出现。
⑤1936年11月2日,利用贝尔德的发明,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不久,德、美、苏、法等国也相继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
4 美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复播,宣告了英国电视的新生。
①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开办了新闻类的公共事务专栏节目《现在请看》,由原来的广播明星爱德华.默罗主持。讨论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
②二次大战期间,爱德华.默罗凭借“这里是伦敦”的报道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言行和思想为美国新闻界树立了一个标尺。
③1953年美国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的12个小时之后,收看到了典礼的实况纪录片。
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开始更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争夺和匈牙利事件,1959年尼克松与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及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鞋底敲击桌面等电视新闻节目,都让美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特政治景象。
△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进行了首次电视答辩。
⑤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进入了黄金时代。
△电视新闻见证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黑人争取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人类登月等重大历史事件。
△与此同时,CBS、NBC(全国广播公司)和ABC(美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的垄断地位开始形成,并且确定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明星制度。
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开始越来越倾向于触及尖锐敏感的社会问题,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以CBS的《60分钟》和ABC的《20/20》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出现。人们意识到电视新闻的作用远非单纯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那么简单,它们还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这个更重要的责任。
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发展。新型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得电视制作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卫星直播和有线传输等技术,为电视新闻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了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海湾战争时期一举成名。今天,随着FOX电视台打破三大电视网的垄断格局,美国电视新闻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电视是世界电视的试验田。美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做是世界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缩影。
5 电视新闻创作的发展
电视新闻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条件的改进,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创作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①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
②为了突出电视的画面优势,1947年,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使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新闻,电视新闻进入影片新闻时期。(优点:携带轻便。缺点:缺乏同步记录声音的系统)
③20世纪70年代,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被普遍应用。这是电视新闻发展里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电视新闻从此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品格。(ENG是Electronc News Gathering的缩写,意味“电子新闻采集”)。优点:它是一个独立的采访拍摄系统。具有小型、轻便、摄录同步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灵活拍摄,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同时,由于ENG能够同步记录新闻的画面和声音,使得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ENG的出现还使得电视新闻创作的观念得以丰富,人物采访、电话采访等手段都被纳入到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中。
④卫星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广泛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日本第一次采用直播卫星传播电视节目。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在用卫星传送节目。
⑤今天,伴随着方兴未艾的数字技术革命,电视的制作、传输和接收过程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上的变革。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必将给电视带来一种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变革。
第二节中国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1 “萌芽时期”(1938—1957)中国电视新闻摄影的主要史实、代表人物及新闻理论
①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在中国的电视事业尚未创立的时期,新闻纪录电影一直担负着用影像记录真实历史的重任。
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成立了一支新闻记录电影队伍。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了电影团,成员包括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著名摄影师。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全中国的历程。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闻记录电影转为对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报道。在后来,新闻记录电影一直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来源。
2 草创时期(1958-1966)
①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第一天的新闻节目内容是: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
②1958年5月15日的图片新闻报道《东风牌小汽车》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
③1958年11月2日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简明新闻》。当时的大量节目来自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从1960年开始,北京电视台设立固定的《电视新闻》专栏,播出自拍的新闻和纪录片。这个时期成为“新闻纪录片”的时代。
3 挫折时期(1966-1976)
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的电视事业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取得的唯一成绩,就是陆续开办了彩色电视。
②1973年,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
4 大发展时期(1976-1992)
①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电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②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③1978年底,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拍摄中使用ENG设备。同时,西方电视新闻比较出成熟的新闻观念和报道手法也逐渐被中国电视新闻所采纳。
④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和电视语言语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技术落后和特定政治气候对新闻报道观念、内容、手法的制约,使得中国电视在创立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⑤最早打破这种状况的是1979年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没有粉饰过的真实的生活。
⑥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此后的《话说运河》则以写实、冷静的手法引导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得中国观众万人空巷。中国人对纪实节目的兴趣第一次超过了对电视剧的兴趣。
⑦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是又一部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它为中国电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变革。
5 继续繁荣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电视新闻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②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真实性、客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创作手法日趋多样,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样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新闻杂志、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直播等节目形态先后出现在屏幕中,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制作能力的日益提高。1993《东方时空》、1994-4-1《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兴起)、1995《实话实说》、1996《新闻调查》先后诞生。
③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
④纪实主义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要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创作上,重视新闻节目主题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感;在取材上,关注民生,更加具有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以《生活空间》、《实话实说》等为代表的一批关注普通百姓的纪实性栏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⑤电视纪录片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1991年《望长城》掀起了纪实主义浪潮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全面走向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先后产生了《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远去的村庄》、《八廊南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纪录片。同时产生了康建宁、孙增田、陈晓卿、王海兵、梁碧波、段锦川等一批享誉国际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中国的纪录片已经走向了世界。
⑥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图文电视、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电视媒体也从实验室走了出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也初露端倪。
第三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含义
1 新闻摄影的概念
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
2 新闻摄影概念所包含的两个层次
新闻摄影的概念应该是包含了静态的新闻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纪录电影、电视新闻等在内的所有摄影手段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
3 摄影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摄影,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照片为表现形式的静态摄影;广义的摄影,则指一切用摄影手段记录影响的活动,不仅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还包括用摄影机、摄像机拍摄的动态影像。
4 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
⑴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
⑵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
①首先,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②其次,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须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⑶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
⑷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5 作为新闻传播的摄影和作为艺术创作的摄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①新闻摄影从属于新闻传播,这一点划清了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的界线。它不是虚构的,不能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去干涉、摆布乃至于“创作”对象,而必须根据客观性的原则,去真实地记录、反映和再现新闻现场、事件和人物。
②艺术摄影,是摄影师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各种摄影技巧来表现他所看到的事物,凭借摄影的语言来构造摄影的艺术美,带给人以美的愉悦。影视剧的摄影,则是通过对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从而表达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这些艺术创作,更侧重于创作者主观思想意识的表达。
③新闻摄影必须面对一个真实的空间和现场,面对真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新闻摄影师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去记录、再现新闻事实和新闻形象。尽管新闻摄影者的报道内容、方法和角度是有选择的,是存在主观性的,但从根本上说,新闻摄影仍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客观记录。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发挥摄影的形象纪实属性的作用和特点,选择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形象来报道新闻。不仅要做到每一张具体的照片或者每一个镜头的真实可信,还要做到新闻报道的总体真实。细节的真实是总体真实的前提,而总体真实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特性与功能
1 新闻摄影的特性:
⑴真实性
为避免新闻摄影的失真和失实,首先新闻摄影拍摄的对象、内容都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虚构、编造,也就是要做到“具体真实”;其次,记者报道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瞬间和过程,以至于所选取的拍摄角度,都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和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要做到“总体真实”。
⑵形象性①新闻摄影的视觉形象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②新闻摄影的形象应该具有冲击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能够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③新闻照片的形象具有瞬间永久性。电视新闻、纪录电影等动态新闻摄影的形象是活动的。⑶时效性⑷现场性,新闻摄影要求拍摄活动必须来源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者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现场感与真实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场感的强弱与真实感的强弱成正比。⑸典型性
2 新闻摄影的功能
⑴传播功能。 (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⑵认知功能。⑶文献功能。⑷审美功能。
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种类
1 静态新闻摄影的种类:
⑴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性质分类
①可预知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新闻活动,通常是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这些新闻的共同特点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计划和组织,有规定好的议程、时间、地点等。
②突发性新闻:指的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未知性等特点。
③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有很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热门话题,虽然不是一些具体的事件,却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这类新闻没有明确的时间性和时效性要求,往往是一些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艾滋病等。通常情况下,非事件性新闻的拍摄价值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内容本身,而在于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和思考。
⑵根据摄影体裁和报道形式分类
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样式和结构。
①图片新闻:是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多数情况下是由单张照片(或组照)、标题和简短的文字共同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某一新闻进行独立报道。
要拍摄好图片新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其次,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再次,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最后,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②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进行的重点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目的是强化视觉效果,并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意义。(类似于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特写”。
有一种常见的概念混淆错误,即将特写性新闻摄影简单地当作景别当中的“特写镜头”。这种错误看法认为,只要是用长焦镜头或近距离拍摄的“特写镜头”就是特写性新闻图片。事实上,特写性新闻摄影当中的“特写”,指的是一种新闻报道的体裁,而不是指照片的景别。那些具有特殊角度和特殊认识的、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新闻图片,即使不是“特写”景别,却仍然是“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
从新闻要素方面来看,图片新闻主要交代的是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而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则侧重于交代新闻事件的原因和过程。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既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成组、成系列的。
③专题新闻摄影报道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又称为“新闻摄影专题”,有时也称为“新闻组照”、“系列照片”等,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网络上应用广泛。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其发展和完善也都与《生活》杂志密不可分。
1936年11月23日,《生活》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女摄影师玛格丽特. 伯克.怀特拍摄的一组照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成为了专题摄影报道的开端。将这种报道体裁推向高潮的是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师尤金.史密斯。《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水俣》等。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必须有一个主题,每一张照片都是为表现主题而存在的。
其次,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第三,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方式。
第四,专题新闻摄影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故事性。
第五,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篇幅往往较长,一般在杂志上占几页甚至十几页的篇幅。
第六,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图片新闻和特写性新闻报道的有机结合。
第七,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应更加重视文字的作用。
④插图照片
插图照片是指在整体新闻报道中起到辅助性作用,配合文字报道新闻照片。
插图照片与图片新闻不同,前者的照片只是对文字新闻报道的辅助,而后者的照片就是新闻本身,二者在各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⑶根据新闻内容、题材分类
如政治新闻摄影、经济新闻摄影、军事新闻摄影、文化新闻摄影、体育新闻摄影、科技新闻摄影、自然历史摄影、人物肖像摄影等。
2 动态新闻摄影的种类
当代的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
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
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态,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形态最为简单,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习惯上,狭义的“电视新闻”概念,指的就是消息类的电视新闻节目。
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一般情况下,人们将3分钟以下的消息新闻称为短新闻,将3分钟以上的消息新闻称为长消息。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口播新闻、图片新闻、一般报道、现场报道、字幕新闻等。这些新闻形式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快速及时②短小精悍③ 信息量大④取材广泛⑤生动活波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都有如下一些特殊的要求:
首先,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当做到用事实说话。
其次,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做到用画面说话。
第三,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特性。(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第四,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突出新闻现场。
第五,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重视细节的捕捉。
⑵电视新闻专题摄影
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与“专题性”。
△电视新闻专题摄影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②注重对观众的针对型③要注重纪实风格④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⑶电视新闻评论摄影
电视新闻评论依靠电视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取材,并通过取证过程的展示,将论点、论据、论证融为一体,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理。这一变化过程,事实上就是电视新闻逐渐寻找和发现自身特色的过程。这个特色,也就是电视自身所具有的形象化特证。
△ 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① 选题的形象化②论据的形象化③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电视新闻评论摄影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 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② 要重视多角度取材③要重视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3)电视新闻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层次是在演播室阶段实现的直播;另一个层次是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一般称为“现场直播”。
△ 电视新闻直播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最吸引人、最具魅力)② 策划类现场直播(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方式进行)③现场实况转播(最传统、最基本)
△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②现场同步性③信息的原生态④过程体验
第四节 新闻摄影创作方法
一 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①抓拍 ②摆拍 ③偷拍
⑴抓拍的含义、作用和要求:
①能够真实地再现现场氛围,能够捕捉到真实生动的形象,一般称之为“抓拍”;
②抓拍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新闻摄影先驱埃里克.萨洛蒙,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肖像,从此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1952年,布列松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总结,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⑵ 抓拍的意义:
① 抓拍可以提供真实客观的形象②抓拍可以使被拍摄的对象更加自然、生动③抓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④抓拍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⑤ 提倡抓拍,有助于提高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的素质
⑶抓拍的要求:
① 应突出画面主体。② 要有创新意识④ 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
2 摆拍的含义和要求:
⑴ 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段。
⑵ 摆拍必须遵循的准则:
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或解说)文字的写作等。在尊重被摄对象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摆拍,与任意摆布的导演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⑶摆拍与弄虚作假的界限:
事实上,摆拍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制造虚假新闻。关键是摆拍必须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在不违反真实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尊重事实、尊重真实的基础上进行。
3 偷拍的含义、方法和要求:
⑴ 偷拍是指摄影记者在被拍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偷拍是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电视新闻摄影当中,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节目开始采用偷拍的方式,通常称之为“暗访”或“隐性采访”。
⑵ 偷拍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适当的偷拍对于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加限制的偷拍则有可能违反职业道德、甚至于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触犯法律。对于揭露违法犯罪事实的偷拍,也应该慎重行事。提高法律意识,注意保护他人的合法权利。
二 “决定性瞬间”含义:
① 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
② 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
③ “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 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师布列松将自己多年的摄影经验进行了整理,出版了《决定性瞬间》,提倡抓拍,提出自己的摄影美学观念。
△ 捕捉到“决定性瞬间”的要求:
① 要捕捉到“决定性瞬间”,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② 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
③ 要求记者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第五节 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
1 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基本原则:
① 真实性原则② 党性原则③ 群众性原则④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第一条规定:“真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中的第一条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1994年公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一件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应映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真实与客观,还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和观众认识到新闻事件背后本质的真实。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反映事物。
△ 坚持党性原则所包含的内容:
① 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
② 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党的纪律。
③ 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
△ 正面宣传:是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主流与正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正面宣传为主,就是在新闻工作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占辅助地位。新闻工作的主调是正面报道党、国家和人民,正面报道我们的社会制度,其他的报道不能削弱正面报道的主调,而且应该有利于主调的弘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长久之计。
①做到正面宣传为主,首先应当提高政策的说理性。
②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就要灵活运用典范。
④ 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就应当强调重大事件宣传的深刻性。
第六节 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
1 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包括:①政治理论素质 ②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 ③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
2 政治理论素质的含义:
①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这是做好新闻摄影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
②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具有相应的政治理论素质。这是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④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理论上武装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
⑤新闻摄影记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自己手中的镜头,及时准确地通报给广大的读者、观众;要正确反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呼声和要求。
3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
①新闻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记者的业务素质。
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要有较强的采访、写作能力;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热爱新闻工作;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常识。
4 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
① 熟练掌握摄影技术② 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④ 编辑意识
第七节 新闻摄影与伦理道德
一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1 新闻伦理道德的含义:
伦理道德是指那些成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