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755526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描写了美的情感,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略读课文《雨的四季》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1、默读法。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⑵ 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 能力目标: ⑵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 导入: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二)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披着蓑衣(suō) 涨起来( zhǎng) 宛转(wǎn) 应和(hè) 戴着斗笠(lì) 抖擞(sǒu) 薄烟(báo)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抖擞:振作 2、作者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 ㈢整体感知: 1.自主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自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齐声朗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4、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春天的几个画面? 二、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2、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3、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形字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1、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粗犷、痒嗦嗦、诱惑、静谧、莅临、吝啬、咄咄逼人”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难点: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是一支没有音符的曲子,只有用心倾听的人,才能感受它的美妙,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乐章。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当代抒情诗之王——刘湛秋,用他的文字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四季雨歌——《雨的四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妙的文章。 二、 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正字音。 采棱镜 粗犷 静谧 高邈 莅临 咄咄逼人 2、 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1、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 2、春雨 3、夏雨 4、秋雨 5、冬雨 6、7、赞美雨 3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一、(1)总写我喜欢雨。 二、(2——5 )四季的雨。 三、(6——7) 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根据分段,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布局的吗? 总——分——总 第一部分总写“我”喜欢雨,因为“它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美在哪里呢?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描绘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研读课文,品味美句。 1、教师范读第一段 ① 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生机 娇媚 温柔 细腻„„(言之有理即可) ②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预设: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了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 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将树拟人化,赋予了树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比喻和你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 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采棱镜。 这是,整个大地是美丽,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 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 着鼻子和嘴巴。 这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 景象。 ③ 同学们按照分析春雨的方法,自己分析夏雨、秋雨和冬雨。 提示:先找特点,再找句子,句子分析从修辞方法、描写角度等方面。 三、 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 同学齐读6、7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喜爱之情,热爱生命之情,对雨的渴望之情。 2、 雨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四、 小结 :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五、 作业 以“( )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板书 : 一(1)总写我喜欢雨 春雨 生机 娇媚 比喻 拟人 二(2——5)四季的雨 夏雨 热烈 粗犷 听觉 秋雨 端庄 沉静 触觉 冬雨 平静 自然 嗅觉 三(6——7)抒发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