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神话解读与改编视角中的《奔月》_吕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541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话解读与改编视角中的《奔月》_吕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神话解读与改编视角中的《奔月》_吕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神话解读与改编视角中的《奔月》_吕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学语文建设74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提 要】鲁迅的奔月改编自中国神话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射日奔月神话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神话之一,在神话与历史文本中显得庞大而驳杂,已经有了神话学家们的诸多解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而奔月作为这则神话的改编之一,既蕴含了鲁迅的神话观,又表现了鲁迅独特的艺术趣味。本文尝试从“射日奔月”神话的神话学解读和文学改编出发,将神话学与文学相结合,在射日奔月神话中分析鲁迅的奔月在神话学与文学视野中呈现的个人选择。【关键词】神话学 文学 改编 解读 意蕴奔月创作于 1926 年 12 月 30 日,发表于1927 年

2、1月25 日 莽原 第2 卷第2期,后收入 故事新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奔月的研究史大致有以下四种路径:一是通过鲁迅真实存在的时空环境、发生事件、心理路程以及作品手稿来解读奔月。这在奔月的研究史中占有主体地位,对应着鲁迅在奔月中对高长虹事件的影射与厦门时期离开北京后琐屑、孤独而沉静的心境,以及过去人际关系、职业生涯、个人情感等种种人生体验,作品中羿的部分情节也体现着作者的困境。二是通过文本细读来探寻作品主题以及羿、嫦娥的人物形象,发掘作品在启蒙者的命运问题、女性问题、恋爱婚姻等方面的思考。三是在奔月文本的构成、叙事等方面,解析作品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的组织及意义。四是将奔月放入故事新编进

3、行系统性考察,或与鲁迅及其他作品相联系,进行互动阐释。在这些研究中,特别是第三种研究,通过考察原始神话文本以及改编前后的对比分析出奔月中羿、嫦娥的人物形象,在神话与现实的改编与拼接中解读奔月的形成机制。神话学中对于射日奔月神话进行学理上的梳理及意义的阐发是一种解读,文学中神话改编作品亦是对神话的一种解读方式,本文试图将产生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奔月放置在射日奔月神话的历史解析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这部神话的改编作品视角下,寻找奔月在神话与文学视野中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理解奔月在神话改编中表现出的意蕴。一、神话学与神话改编视角中的射日奔月射日奔月神话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庞杂,既出现在 山海经 淮南子

4、 等神话集中,又出现在 左传 等文史作品集中,大致包含以下情节:羿射九日,羿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羿求不死药,逢蒙学射,逢蒙害羿,嫦娥窃不死药奔月,后羿荒淫,寒浞杀羿,羿死于桃棓之林。射日奔月神话历史悠久,以致在后世流变中逐渐丧失原貌,在不同神话学家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神话在历史原貌、民间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上的意义。我们在程憬、冯天瑜、袁珂、孙作云、叶舒宪等神话或历史学者对于射日奔月神话的解读中可以发现,这则神话解读上的争议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羿的来源与身份,即羿是由帝俊派来的天神还是真实存在过的部落首领。二是羿射日的文化原型与文化意义。三是左传中关于后羿“不修人事”的记载

5、如何与射九日除兽害的英雄相联系,神话记载中的羿与史传记载中的后羿是否为同一人。四是羿与嫦娥怎样结合,嫦娥奔月的缘由与羿有怎样的关系。五是嫦娥的形象流变问题。射日奔月神话的改编作品也正是在这些尚未明确的争议中寻找缝隙,填补血肉,带着时代的痕迹与个人的情感对射日奔月神话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编,使这部神话在相同的母题中焕发不同的生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关于射日奔月神话的改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涉及吴祖光的舞台剧本嫦娥奔月、神话学者袁珂摄影剧本嫦娥奔月、谭正壁短篇小说奔月之后、叶兆言长篇小说后羿等。其中在改编范围与主题方面比较突出者,是文史学家谭正壁,在谭正壁的奔月之后中,嫦娥第一次成为了作

6、品主角,虽然这部作品是在后羿与嫦娥爱情的基础上展开情节,但作品内容几乎无法见到与爱情相关的情节,“如果神 话 解 读 与 改编视角中的奔月吕 晴DOI:10.14014/11-2597/g2.2023.08.015大学语文建设75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说它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的话,那么那也不主要是爱情与爱情的对应,而是冷酷无爱的现实与历史的爱情梦幻故事之间的对应。”这更像是当时身处沦陷区狭窄生存空间的作者的现实逼问。而叶兆言(2011)的后羿是当代社会对于奔月射日神话的关照,作者在历史、神话与传说相结合中,将后羿与嫦娥两位主人公放置于原始社会,在欲望、本能、权力与人性

7、之中沉落。后羿所在的原始社会同当代社会形成对照,“作为现代人,我们似乎也处于后羿曾面对的欲望深渊。小说 后羿对古老神话的现代化书写,引发我们对人类欲望的探索与反思。”综合来看,射日奔月神话在现代文学的改编之中显现出了共性与个性:文学改编中后羿的身份仍不同,形象也有差异,但重心已放在后羿行动的缘由,并在其中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这些作品在后羿形象上呈现出一种共同趋势,即英雄形象的破灭与没落,作家们将原是英雄的后羿放在了不同生存困境中加以拷问,在改编中羿失去神性,遭遇背叛,在自我之路上被放逐着。从 嫦娥奔月到后羿,现当代作家对神性的解构与对个人经验的重视,正如相关研究者指出的:“当价值崩塌

8、、文化失范、道德沦丧随着现代化浪潮滚滚袭来,剥除了神性光环的人性该何去何从?是期待神性 的再度救赎,还是开辟 人性 的新的内涵,这正是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带给人们的终极追问。”对比看来,尽管改编作品中嫦娥奔月的动机与评价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奔月”这一动作不再只是如神话学家袁珂与叶舒宪分析的那样招致了古代父权社会与封建时代对于女性自我选择的压抑与批判,作家们赋予了嫦娥各种各样“正当”的缘由后羿的不近人情,对嫦娥的背叛,小人的离间等等,“奔月”之后的情形不尽相同,但都将其视为嫦娥的一次或被逼无奈或主动争取的自我选择。二、神话解读与改编参照下的奔月解读鲁迅作为文学家,亦有自己的神话观,例如比较

9、著名的“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虽然奔月中其神话观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分析奔月改编中对神话文献与对射日奔月情节的选择,可以看出鲁迅在改编时隐藏在文本中的神话观对文本的组织默默发生着作用,这同他的个人经验彼此渗透,构成奔月。奔月中涉及的情节主要取自山海经淮南子等,就射日奔月神话本身而言,它放弃了后羿荒淫不治与被寒浞设计杀死,以及射河伯、妻洛嫔的情节,去掉了所有关于羿最重要的射日英雄事迹,仅选取其中一段,将嫦娥奔月的前后铺展开来。在奔月

10、中,鲁迅的改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打破时空界限和故事线索,将见于不同文本中的射日神话故事有意识地拼接起来,补充情节和人物,这为他的阐释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二是为中国文化中的羿形象加入了心理动机与表情言语,将作为英雄的羿拉下神坛,加入“人”的正常生活经验。三是在细节缝隙的填充上加入历史元素,例如家将和女使的角色安排,意味着对于神话中奴隶时代的打破与封建时代的开启。这些改编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神话学家对于射日奔月的考证以及作家关于神话的改编,我们可以发现,奔月之为奔月就具体表现在了以下几方面。第一,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羿的身份、来源、形象问题。在奔月的这一段具体时空中,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直接的回答,但作

11、者称“羿”而非“后羿”,是放弃了史记左传中荒淫后羿的相关故事与形象。鲁迅之所以这样设置,原因正如上述所引的中国小说史略的片段,鲁迅(2006)认为史传中的神话并不能反映神话原貌,因为它们对于神话的记录带有意识形态性,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原则也就体现在这里。同时,与神话中的羿相较,奔月中羿的无神力使他褪下崇高,还原为人,表现得更多的是人抽象又具体的生存位置与生存状态。第二,在情节情境方面,奔月中在射日奔月神话中只是选择了嫦娥奔月前后的一段,还涉及了逢蒙杀羿的情节,将羿放入了一段具体又抽象的时空环境。在其他改编作品中,例如吴祖光与袁珂的嫦娥奔月、叶兆言的后羿,的情节与时空环境都

12、较为完整宏大,而奔月选择嫦娥奔月前后的这一段,让后羿与嫦娥进入一段既具体又抽象的时空内,重要的不再是人物种种动作与身份,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描述是接连有序、开放宏伟的时空和情节所无法进行深刻表现的。结合鲁迅1926 年创作时厦门时期的苦闷与无生气,奔月大学语文建设76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既无心于时代,也无心于人性等宏大主题,在文本开始,作者就试图通过叙述人冷眼旁观的语调与情节将读者纳入一种看似有头有尾的有序文本秩序中,以此消散掉“射日奔月”神话原来的影子,使文本进入作者自己的言说。第三,与其他射日奔月改编作品不同的是,奔月中后羿从未主动提及自己的射日功绩,文本只有一处

13、提及射日,是他见嫦娥窃药奔月,起了杀心,他拉弓时“使人仿佛想见他射日的雄姿”,但“仿佛”二字表明人们究竟是否见到过他射日也是存疑的。叶舒宪(2005)将后羿射日解读为家族内讧与末子承续,孙作云(2003)将羿射九日考证为羿射九夷。诸位的解读虽然不同,但都是站在历史与文化真相的角度面对这则神话,结合鲁迅自己的神话观,避开射日也是因为射日不实。而射兽中羿最常射到的就是乌鸦,陈广忠(2016)淮南子译注中有“日中有乌”的记载,冯天瑜(1983)在上古神话纵横谈中结合山海经天问淮南子等书籍与传说,认为“日中有乌”是古人认为太阳之所以高悬空中是因为乌鸦承载,而所谓的乌鸦其实是太阳黑子现象。在这里,鲁迅让

14、羿射杀乌鸦是隐含地使射日与其发生联系,同时传说中可以射下太阳的羿现在只能射太阳下的乌鸦,这是在梳理的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后羿的嘲讽。第四,相较于其他作家对于嫦娥奔月的铺展,奔月 在涉及嫦娥的情节中都使羿表现出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表面是打不到除乌鸦以外的猎物令嫦娥生气厌烦,但它对应的不仅是生存,而且也是羿在世界上情感的连接与断裂,家庭秩序里的权力结构,以及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生命活力的最后希望。同时,“奔月”动作的主人公实际上是嫦娥而非羿,在文本主体是羿的表面下,只有嫦娥真正地改变了现状,做出了选择因为后羿表面爱自己,实际上言语之间透露出来的是自己已有不死药的退路,嫦娥才变被动为主动,选择奔月。在嫦娥奔

15、月之后羿射月这一情节是鲁迅补加的,谭正璧(1947)长恨歌中的奔月之后里,后羿最终放下了想要射月的愤恨,而奔月中羿因射月再一次展现了雄姿,结果仍是失败。在这之后,女使提出补一补曾经象征着荣誉的豹皮褥子的毛,羿说不忙,终于放下过去,要再讨一副药追上嫦娥,“他对幸福的终极追求,是他的真正的 明天”,虽然这能否实现也未可知。三、结语总体来讲,在射日奔月神话解读与改编视角,奔月一方面顺应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羿神话从神性到人性的变奏主题,另一方面呈现了鲁迅的改编依据与私人性。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为先行者的鲁迅选择羿的有关情节并将其放置于尴尬的境遇里,造成“行动”的困难,在艺术层面提炼了人的生存困境

16、。注释王富仁、柳凤九 1998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鲁迅研究月刊第 7 期。叶慧婷、王 佳 2021 爱欲与父权的沉思评叶兆言小说,新纪实第 9 期。黄梦菲 2017 论“射日奔月”神话的重写型系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扬州教育学院学报第 2 期。鲁 迅 1998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鲁 迅 2006 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李馨宇 2017 试论鲁迅小说 中的“明天”,鲁迅研究月刊第 8 期。李国华 2012 行动如何可能鲁迅 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鲁迅研究月刊第 9 期。参考文献谭正壁 1947 长恨歌,世界书局出版社。袁 珂 1980 嫦娥奔月神话初探,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4 期。袁 珂 1986 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袁 珂 2015 嫦娥奔月,北京联合公司出版社。吴祖光 1981 吴祖光戏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冯天瑜 1983 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孙作云 2003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叶舒宪 2005 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叶兆言 2011 后羿,长江文艺出版社。程 憬 2011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广忠 2016 淮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左丘明 2017 左传,中央编译出版社。(通信地址:225009 扬州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