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3、学习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4、了解梁实秋的创作风格。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2、塑造自我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学习借鉴梁先生的演讲技巧。教学难点:对箜篌引的理解。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 问答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钟) 课前音乐(课件播放清华园图片,配以清华老校歌,营造氛围)
2、清华一直是中国万千学子心中的梦,那是一座神圣庄严的殿堂。清华一直以严谨治学而著称,清华精神起源于梁启超当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自此历代清华人便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在那里潜心研究学问,砥砺宽厚品格。勇担国家重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来梁启超先生又多次在清华演讲,成为众多学子的精神领航者。那么本文作者梁实秋就用饱含爱和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当年在清华园聆听的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梁实秋一道,走进清华园,一起聆听先生的教诲,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二、板示课题三、理思路(6分钟)问题导引:1、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
3、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必是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中间几段描写了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4、。 板书: 一 (1、2)演讲的背景以及演讲稿的情况(作铺垫)二(39)演讲的主要情况。三(10)点明先生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四、抓细节 本文名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几个片段,对梁启超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突出了他的学者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的文字简洁明快的创作风格,他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1分)(一)、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作者的几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先生形象。问题导航: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3分)1、闪亮登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 肥大的长袍 步履稳健
5、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 光芒四射分析作用:外貌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先写身材、肖像、衣着,后写精神气质,外表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作者这样来描写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赞美之情。)(3分)2、独特的开场白:(4分) 登场亮相已是气度不凡,那么任公先生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演讲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处细节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同学齐读)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提问:此处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分析作用: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动作、神态、
6、语言的细节描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梁任公是一个风趣幽默、有一点谦虚同时又很自信、不矫揉造作、率真自然的人。2)、设计表演:让同学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加进动作和神态,用声音和肢体语言来传达先生演讲的魅力。 点评:很好,我听出了先生的那种自信与得意,如果再配上标准的广东话就更逼真了。希望你在以后的演讲中也能设计一个像先生这样独特的开场白,先声夺人,抓住听众的心。刚才通过 的表演,一个大家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简短的几句开场白显示了先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也文章中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前奏,一个序曲,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三处细节先生背诵的情景。3、背诵的
7、情景(3分)同学齐读:“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提问:“他用手指敲打秃头”的动作写得特别形象,作者着意刻画这个细节,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先生学识渊博、记忆力好,其次任公先生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可能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随性自然、和蔼可亲。先生的演讲可以说是精彩迭出,敲头的动作已深深镌刻在作者的心头,先生到了动情之处手舞足蹈近于表演的情景更令作者难以忘怀。4、手舞足蹈近于表演的情景(8段)(10分)问题探究:(一)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
8、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补充资料:(1)、桃花扇中哭主一出戏(课件展示)这一出戏表达的是大将左良玉面对崇祯皇帝末世来临无可挽回的叹息。崇祯1644年死去,距任公先生当时已近300年,先生读此,竟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怎么理解这种情感?(2)、任公先生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最推崇古代的一位诗人杜甫,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说,这样的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4)、梁启超又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庄子假托三个故
9、事,以此来说明处世的艰难,从而引出庄子的处世之道。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求教。此次出使,责任重大,我心里十分害怕,“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人,所以他在演讲时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又张口大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师明确:左良玉哭的是皇帝驾崩,大厦将倾,梁启超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折断翅膀,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住,他的悲在于他的一
10、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所以这里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梁任公先生读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课件出示杜诗)明确: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动荡混乱,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的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了,他和杜甫一样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小结:从任公先生哭与笑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所以说任公先生的晚年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而且已深埋心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5、以上作者通过描写先生演讲时最动人的几个细节,
11、突出了先生的形象。而作者在回忆先生讲箜篌引这首古诗的时候,没有对先生演讲的情景作传神细致的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作者回忆这个片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3分)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 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 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 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作用:听先生演讲后二十年,作者又遇到实际的情境,回想起老师当年的演讲,感受更加强烈。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当年讲得逼真、深刻, 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作者通过对这几个演讲片段的描
12、写,再现了当时精彩的演讲场面,突出了梁先生的形象。演讲时先生随作品内容而情不能自已,是源于内心对生活、对学术的热爱,这是一种真性情,是爱国救国热忱的一种体现,也是热心肠的一种体现。 让同学概括任公先生的形象(2分)有热心肠有学问有文采真性情爱国救国的热忱认真、修养好风神潇洒谦逊、自负博闻强识感情丰沛随性自然五、小练笔 (5分)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写一个片段。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 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姓名。4、完成后,由各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教师点评:能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作以生动细致地描绘,使人物特征突出,
13、形象鲜明。很好。六、品情味(2分)情感和趣味是散文的灵魂与核心。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趣和趣味。作者笔下的任公先生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对老师充满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另外作者用语诙谐,又善于在纯正的白话书面语中自然加进文言词句,书卷气浓,极富有雅趣。可以说文章格调高雅。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篇幅虽不长,但却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难怪老舍的夫人胡絮青这样评价他,“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七、作结语(1分)今天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通过学习这篇散文,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代散文大家梁实秋,了解了他格调高雅、文字简约的创作风格。也学习了他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也透过他的文字,领略了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任公先生就像是一座高山,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习他能够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体现在行动上。时刻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做事要坚持,不得一曝十寒;待人要宽厚,应有容人之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