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二. 重点、难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 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愚公移山 1. 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 了解本课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3. 了解这则寓言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 了解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从中受到启发,明白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三. 新课讲
2、授:(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战国策: 战国策即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国别史著作。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分国编次,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朗读课文并正音 昳(y)丽朝(zho)服衣冠(gun) 期(j)年间(jin)进 3. 古今异义: (1)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2)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3)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宫
3、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5)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5. 一词多义: (1)修 a.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 于是入朝见威
4、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 (3)孰 a.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6.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式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
5、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句)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7. 课文分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
6、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8. 小结: (1)设喻和类比的手法; (2)详略处理;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
7、想内容:文中的“纳谏除弊”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直至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二)愚公移山 1. 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 朗读课文并正音: 高万仞(rn)冀州(j)惩山北(chng)山北之塞(s) 出入之迂(y)曾不能(cng)荷担者(h)魁父(ku) 箕畚(j bn)孀妻(
8、shng)始龀(chn)智叟(su) 穷匮(ku)亡以应(w)一厝朔东(cu)叩石垦壤(ku) 雍南(yng) 3.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4. 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指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5. 词类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6.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7. 分析课文: (1)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
9、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第1段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看第2段,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
10、“移山”任务。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5)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
11、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说的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
12、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6)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 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
13、“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之”?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8)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
14、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万仞(rn)冀州(j)惩山北(chng)山北之塞(s) B. 出入之迂(y)曾不能(cng)荷担者(h)魁父(ku) C. 箕畚(j bng)孀妻(shng)始龀(chn)智叟(su) D. 穷匮(ku)亡以应(w)一厝朔东(cu)叩石垦壤(ku) 2.
15、下面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投诸渤海之尾B. 且焉置土石 诸将皆失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寒暑易节 曾不若孀妻弱子天下事有难易乎 3.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 B.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 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 D. 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4. 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 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 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 早晨,
16、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D. 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5. 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徐公何能及君也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暮寝而思之 D.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 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吾孰与徐公美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 皆以美于徐公 7. 翻译下列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甚矣,汝之不惠。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_ 客之美
17、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二)阅读:文段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18、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古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 2.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3. 请你概括第二段段意。 4.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愚公动摇了吗?为什么? 愚公相信两座山能移走,他的根据是什么?(用原文) 两种
19、观点辩论的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5. 翻译句子: 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6. 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 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8. 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什么? 文段二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
20、所谓战胜于朝廷。 1.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B. 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 乃下令 令初下D. 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 A. 门庭若市B. 犹不失下曹从事 C. 毕礼而归之D. 忌不自信 4. 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B.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 下列句子中的“者”跟“
21、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虽欲言,无可进者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 7.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段三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
22、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 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选项非只一个) A.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B. 国人称善焉 告之于帝京中有善口技者 C. 遂用之D.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后遂无问津者祁黄羊可谓公矣 2.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 孔子闻之B. 吾欲之南海,何如 C. 午非子之子耶D.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 判断下列句子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
23、”,不正确的打“”。 A. “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 “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 “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 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4. 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 解狐非子之仇邪? B. 其如土石何?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6. 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晋平公
24、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 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 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 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试题答案】(一)基础知识: 1. D2. C3. B4. D5. D 6. C 7. 苦于北边大山阻塞道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挖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于是带领子孙(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凿石头、挖土,用土筐运到渤海边上。 你太不聪明了
25、。 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漂亮)。 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 状语后置句;这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二)阅读:文段一 1. 列子汤问 寓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 叙述了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论点。 4.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没有,他相信两座山能移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战胜了智叟。“河曲智叟亡以应”
26、。 5.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开窍,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6. “笑”表现了智叟自作聪明和对愚公的讥讽;“长息”表现了愚公胸有成竹和对智叟的批评。 7. 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8.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文段二 1. (1)名词作状语;当面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2. C3. B4. D5. A(的人) 6. (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 (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 7.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的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文段三 1. BD2. CD3. A()B() C() D() 4. C(其他三句都是反问) 5. (1)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2)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6. C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