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班级:2012级工商管理(金融方向)2班 姓名: 张媛 学号: 120402040210 摘要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企业家社会是,德鲁克留给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让人们深信不疑创新的重要性,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
2、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 责任意识目录 1书目12全书提要12.1本书作者简介12.3著书基本结构42.4本书基本内容53论述与批判73.1论述73.2批判94感想104.1感想一104.2感想二115读后感结语141书目书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作者: 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者: 蔡文燕 出版年: 2007-1页数:
3、 233定价: 3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1111993592全书提要2.1本书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
4、。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
5、获得的最高荣誉。2.2本书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是的首要任务。人们一提到斯坦福大学,就自然会联想到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当时,特曼教授两名得意门生休利特和帕卡德以538美元起家,创建了今天闻名世界的惠普公司。有人说,在斯坦福大学成长的历程中,始终贯穿学以创业、学以进取的精神,而在杰拉德卡斯帕尔先生看来,学生对他说“教授,你错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6、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的根本意义和实质所在,是建立起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必将大大地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国经济蕴含的巨大经济潜能的释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是的首要任务。人们一提到斯坦福大学,就自然会联想到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当时,特曼教授两名得意门生休利特和帕卡德以5
7、38美元起家,创建了今天闻名世界的惠普公司。有人说,在斯坦福大学成长的历程中,始终贯穿学以创业、学以进取的精神,而在杰拉德卡斯帕尔先生看来,学生对他说“教授,你错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创新。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分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的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二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全球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个成功的企业家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应当有广阔的视野
8、,适时看到国内外的各种变化,以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事业。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以来,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蒸汽机推动火车使得人和物的交流更加有效率,蒸汽机在工厂提高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低成本的产品,蒸汽机推动轮船使得这些产品销往全世界各地,“大英帝国”曾被视为日不落国。电的发现和各种电器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全世界生产能源和电器的厂家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骨干企业,像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电器等企业,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的发明在提高人类智力的延
9、伸,造就了像微软这样的信息技术“王国”,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人类有获得一次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支撑。彼得德鲁克在1985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如果说以往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碰巧运气的话,现代企业创新是有目标地实现自身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要素,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鼓励企业中建设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将来和精神鼓励。这些实践与彼得德鲁克的思想是相通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3著书基本结构1 推荐序一 推荐序
10、二 推荐序三2译者序3序言 引言企业家经济 3.1第一部分 创新实践 3.1.1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3.1.2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3.1.3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3.1.4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3.1.5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3.1.6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3.1.7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3.1.8第8章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3.1.9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3.1.10第10章 聪明的创意 3.1.11第11章 创新的原则 3.2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3.2.1第12
11、章 企业家管理 3.2.2第13章 企业家企业 3.2.3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3.2.4第15章 新企业 3.3第三部分 企业家战略 3.3.1第16章 “孤注一掷” 3.3.2第17章 “攻其软肋” 3.3.3第18章 生态利基 3.3.4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4结论 企业家社会2.4本书基本内容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
12、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彼得德鲁克无疑是20世纪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伟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实践活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这种论断似乎不那么灵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困扰,挣扎着
13、寻找一条理想的持续增长之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被企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寻找突破之路。事实上在企业家的努力下和经济全球化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行为已经出现周期性波动而非危机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的原因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创新”。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我们社会已经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管理的创新,变革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其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变革,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企
14、业不仅重视组织形式和规模效应,也在重视科技创新带来服务上的附加值创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在于创新力不够,企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帮凶”,尽管企业不是本意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创新的企业的行为就是为自己和社会经济自掘坟墓。看一下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企业生产一种社会需求产品,这种产品在一个阶段有利可图,从而引发其他企业效仿,产品市场投放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增加产量维持利润绝对值水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利润增长接近于0的过程,这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面临倒闭的过程。企业倒闭,工厂关门,
15、工人失业,企业崩溃。如果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这样没有创新能力,出现群体倒闭,对社会而言,就是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有什么手段能使企业不以上述模式运作呢,如何使企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呢,彼得德鲁克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创新”。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有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这句话初始理解起来很难,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
16、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的少
17、到买的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创新”是指系统化创新,彼得德鲁克具有创建地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它们是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2、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情况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7、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这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相当模糊,而且彼此
18、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但是它们可以作为我们考察企业创新的指南,可以从这些具体的方面寻找企业的创新来源.3论述与批判3.1论述 在德鲁克眼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如同样在餐饮业,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就是杰出的企业家,他并没有发明任何新的东西,而是因为他让汉堡包这一在西方很普遍的产品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设计流程与操作工具,以及分析工作流程与结果并设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培训员工,不但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顾客阶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
19、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德鲁克同时告诉我们企业家精神与什么无关:(1)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无关。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无论是高科技企业还是非高科技企业都可以有企业家,也可以具备企业家精神。(2)企业家精神与所有权无关。无论是企业所有者,还是职业经理人,还是普通职员,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并具备企业家精神。(3)企业家与人格特性无关,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 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创新并不是有趣的、风光的事,而是艰苦的、枯燥、令人沮丧的工作。那些企业家为什么会热衷于创新?特别是在
20、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还会一再地推陈出新?为什么他们会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成功创新所必需的持之以恒、辛劳而充满挫折的工作中去?德鲁克的爱人多瑞丝说了一句话作为对他一生的概括:彼得永远在写,他热爱写作,但是他从不为了使自己重要而写。这是所有伟大的创新者或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为名、为利、为权、为自己,这些人类的欲望固然可以激发一时的创业热情,但不能持久,在他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后,往往会停顿下来。许多企业家成功之后转入守业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超越个人和组织的需求,在个人和组织体外,即使穷个人一生的精力、组织的全部资源也无法真正达成时,你就会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你
21、去做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苦工作。曾有人问德鲁克: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企业家的特征,你会说什么?德鲁克答到: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的日子,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为了一个值得他们那样去做的目标)管理者不在引进而在培养“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责任不是帮助财富500强取得更大的成功,而是帮助那些中小企业,以及不是特别强的公司,帮助他们去转变、成长。”我也意识到,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滞后,称职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中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技术和资本仅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而管
22、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中国的管理者只能自己培养,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中国企业的职业化进程只是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民营企业的创业者,都需要完成由积累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的演变。也正因为这一现状,创业者和管理者们仍然需要面临管理科学与企业操作的融合历程,这种融合注定是一个漫长和的过程。3.2
23、批判 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地寻找机遇。 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来。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 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 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
24、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那么要从哪里创新,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个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后三个则发生于企业外部:(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料的成功、意料的失败、意料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机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为什么创新?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
25、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他一生最关注的主题社会的健康发展上。对于创新的意义,其他的言语都会显得苍白,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都需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4感想4.1感
26、想一下面我只针对发生于企业外部的创新机遇谈谈我的认识:人口统计数据:一直以来对于人口统计数据都没有特别的概念,看到德鲁克的话才意识到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企业的影响。德鲁克说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什么人买什么以及购买的数量都有重大影响。这不仅让我想到中国人口的现状: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加重。这都可以为中国的众多企业都会带来新的创新机遇。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
27、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新知识:德鲁克告诉我们,基于知识的创新之所以不同于所有其他创新,是由于其基本特征与其他创新有不同之处:时间跨度、失败率、可预测性以及它对企业家的挑战。基于知识的创新所需的时间最长,新知识可应用的技术上市的产品、程序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就如我们现在的学科,有很多的交叉和融合。当不同的知识出现融合时,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创新机遇。在解决“从哪里创新”这个问题时,德鲁克
28、给出了我们七大来源,然而有些创新者是“缪斯的宠儿”,他们的创新是“灵光乍现”的结果,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创新是有目的性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是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创新实践,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基于此,德鲁克先生给出了创新的原则。培养正确的心态。工作和生活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失败或成功,灾难或惊喜,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答案是有计划地放弃。养成一个正确心态,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创新与现实和发展的关系。关于创新与
29、现实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引述德鲁克的精彩论述: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浙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一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换言之,因为它们务实,而不教条;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一些需要通过革命实现的目标,其实均可以通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实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有目的、有方向和有控制地实现目标,而不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他对试图一次性、简单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作为创新的对立面明确地予以否定。4.2感想二
30、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有见于此,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口号,希望中国的企业不再停留在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上,中国的企业要以自己独创的科技产品,成为世界范围内某些行业和领域中的领导者和标准制订者。其用心是良好的,但是这种提法却值得商榷。首先,创新从其本质而言都是自主的。创新者或说企业家都是一些独立自主、不等待高层指令的人,他们因为接触具体事件,随机而发才能捕捉到创新的机会,按照指令和“规划”去创新而能取得成果者稀少,即使取得所谓的“成果”所投入的资源也将是惊人的浪费。在书中德鲁克批评了法国、德国和英国向
31、“高科技创业”倾斜的国策,说这是对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的一种误解(我猜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于美国,欧洲反而没有出现创业型经济的原因)。他举了法国投入巨资研发“协和”式超音飞机的例子,这种所谓“创新”其实只是追求表面风光的虚荣,其结果并没有产生商业用途,也没有增加就业机会,反而带来大笔财政赤字。其次,创新必须把力量放在自己的长处上。在这一点上日本曾经做出很好的示范。日本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并没有走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相反它的策略是“创造性模仿”或“企业家柔道”。日本在科技方面没有多少原创,而是在别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然后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从书中德鲁克所举的
32、索尼和精工的例子即可见一斑。最后,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机率小。不错,高科技创新一旦成功可以名利双收,但是既然我们只为追求实效,就不应该刻意规划,也不应该引导国家和企业界把资源倾斜到“自主(科技)创新”这一方面。如果政府要引导,更重要的倒是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励形成一个中国的“创业型经济”诚如德鲁克所言:没有刀(创业型经济),哪有刀刃(高科技创新)?在读到一本好书时,用言语来表述总会显得无力,很多的体会是无以言表的,德鲁克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精神的触动
33、,一种思维的颠覆,以及一种全新的认知,并且德鲁克的书适合反复读,就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读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自知还未完全领悟到其精髓,此上也仅仅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如今,中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何不断地以创新回应环境迅速变化的挑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写于20世纪80年代,但时至今日,该书仍是探讨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原理及实践的最佳经典著作。时隔多年,仍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和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企业家的精神,敢于创新,将创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能从现代日本身上,看到社会创新及其重要性的有趣例子。日本自1867年向现代世界开放门户以来
34、,尽管它在1894年和1905年先后打败了中国和俄国,尽管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尽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一跃成为超级经济强国,成为国际市场中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但它还是一直受到西方人士向低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必须与“实物”有关,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于是,日本人被公认为并非创新者,而是模仿者(不仅西方人这样认为,日本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因为就整体而言,日本人并没有产生令人瞩目的技术或科学创新,他们的成功源于社会创新。自1867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极不情愿地向世界敞开了它的国门。此举完全是为了避免重蹈印度与19世纪中国所遭受的命运。当时,这两个国家都被西
35、方国家征服、殖民且西化。日本的基本目标则是,以纯粹柔道的方式,运用西方的武器将西方人抵御在国门之外,以此来保持日本的传统。这意味着社会创新远比蒸汽火车头或电报更重要。而且,从学校、大学、公职部门、银行以及劳资关系等机构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创新的实现远比制造火车头和发明电报要困难得多。一个可以将火车车箱从伦敦拖到利物浦的火车头,不需加以调整或改变,就可以将火车从东京拖到大阪。但是,日本的社会体制必须壬纯粹“日本式”的,而且必须非常“现代化”。它们必须由日本人经营,同时又必页适应高度技术性的西方经济体系。科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国外引进,并且不会带来多少文化风险;而体制相反却需要有文化的基底才
36、能茁壮成长。100年以前,日本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他们的资源投注于社会创新,而对技术创新加以模仿、引进并改造,结果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事实上,即使是现在,这一政策依然很适合他们。如同在第17章将要谈到的,尽管人们有时半开玩笑地称其为“创造性模仿”,但这其实是一种备受推崇,而且往往是非常奏效的企业家战略。即使日本人现在必须超越简单模仿的阶段,不仅仅是引进和适应他人的技术,还要学会实施真正的技术自主创新,但需要谨慎的是,不应低估他们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相当新的“社会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形势需要,日本人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向世人展现出他们具有超凡的运用
37、企业家战略的能力。因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我们可以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对它下一个定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经济学家的习惯,用需求术语而非供给术语对它加以定义: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我认为,上述两种定义究竟哪一个更合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根据理论生搬硬套。钢铁厂从一体化的综合炼钢厂转变成“迷你钢铁厂”(这种工厂以碎钢为原料,而不是铁矿石;生产出来的是最终产品,如横梁和连杆,而不是需要再加工的粗钢),用供给术语加以描述和分析最为合适。尽管二者的最终产品、最终用途以及客户都没有改变,但“迷你钢铁厂”的
38、成本却大幅度降低了。同样,供给定义可能也适用于解释集装箱的发明。虽然录音带或录像带也都同属于技术创新,可能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比钢铁制造高,但是,用消费者价值和满意度来对它们加以描述币口分析则更加合适。此外,像亨利卢斯(Henry Luce)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时代(Time)、生活(Life)和财富(Fortune)等新闻杂志,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建的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社会创新也同样适合用这个定义加以分析。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
39、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40、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5读后感结语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
41、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
42、,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
43、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
44、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
45、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其一,拥抱
46、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
47、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