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央视综合频道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党在执政中要把“孝”落到实处,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央视综合频道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2、,以及我们党在执政中要把“孝”落到实处,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开辟了新时代“孝道”的新观念、新境界。走好“孝道”之路,引领“孝道”新风,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领好路、做好样,在孝亲、孝民、孝国上下足功夫,用好力量。以“孝”系家,孝亲敬老。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孔子曾在论语中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古有 “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弃官寻母”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励志育人。今有“为父捐肾”“背母上学”等“当代中国
3、24孝”典范娓娓动听、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也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人和而“家固”,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亲敬老、尊老爱幼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石”与“支撑”,是孝道之所在。孝道亦为孝德,是以孝顺、孝敬父母长辈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没有或者缺乏“孝道”的家庭难能形成优良的家风,难能营造美好的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讲到家庭、家风问题,“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领导干部要做孝亲敬老的示范者、带头人,就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常回家看看”,常陪老人“吃饭聊天”,
4、常带老人“走走看看”,常关心老人心情冷暖等。孝心不能等,尽孝当及时。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子女做好孝道的示范者、领路人,上行下效,善莫大焉。以“孝”系民,为民造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我们衣食父母”“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等等。总之,人民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父母”“亲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是人民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信心和勇气。反哺群众、服务人民,理所当然、使命尽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
5、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为民理念,视民为亲、孝“亲”爱民;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释放民生福利、造福人民。追求幸福,是民之所往、所望;为民造福,是党和政府之责任、使命。为人民群众造福,就是对群众的“孝道”,就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期盼的现实问题,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以“孝”系国,忠心报国。精忠
6、报国,国泰民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目标。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国家发展建设必须无私奉献,爱国效国,精忠报国就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最大的“孝道”,是大孝、大德、大爱。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忠报国”情有独钟,把精忠报国作为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当学习近平同志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调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党员有责。选人用人对人民利益,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如今,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相应地也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孝道”新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与选拔中将“孝”纳入“德”的考察考核。如有的地方出台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为干部选拔任用增设了又一道理性的、必要的“栅栏”。这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道应是“为官”之本。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官”、干好事,首先要作“孝”的表率,恪尽孝道,守好“家园”,以对家庭、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的大德大孝、至亲至爱让“三春
8、“更加“晖暖”。天下之治在人才?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从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才的传统贯穿始终。“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等经典句子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也十分重视人才。早在8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识别并很好地使用了一个叫“贾大山”的人才,后来贾大山同志基层文化干部岗位上,为正定县的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韩非子显学中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人生来就是人才,人才都是在不断学习、实践、思悟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我们年轻干部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里汲取力量,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呢?从“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中汲取“品德”力量,德才兼备才能根强材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水有源,树有根,而品德就是人“材”的根。资治通鉴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年轻干部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10、,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个人生活上,要要严私德、慎私行,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要公私分明、严把“私”字,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在国之大德上,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要以党的信念为信念、以国家的梦想为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根强“材”壮。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中汲取“学习”力量,才学结合才能竿头直上。“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
11、搏击的能量。人要成才,必然要学习。”“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就是才与学的关系。那么年轻干部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要学什么呢?要学习专业技能,术业精通才能才有所用;要学习广博知识,广泛涉猎才能融会贯通;要学习党的理论,理论扎实才能信仰坚定;要学习做人、做官、做事,要学习为民、爱国、顾家。成才路上,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从“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中汲取“实践”力量,经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显学中的“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句话,是要说明人才、干部都是从基层的不断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古到今,凡是成就事业者,几乎都有在基层工作过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梁
12、家河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成长的规律并不是不经风雨的“直线”向上,而是风吹雨打的“螺旋状”生长。年轻干部要成长成才,就要沉下心来从基层做起,边学习边实践,学有所思,思有所践,践有所悟,悟有所学,如此往复,便能茁壮成长。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汲取“实干”力量,材有所用才能不负阳光。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年轻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最终目的,必然要落脚于干事创业上。党和国家高度高度重视人才、注重培养人才。我们年轻干部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就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必须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去,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如此以往,便不负党和国家的“雨露阳光”。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用典,近人,总书记,心得体会,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