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455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9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韦 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西南部,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支流白水河段水系,主瀑高六十七米,宽八十三点三米,以水势浩大而著称,系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岩溶型瀑布。尽管被发现和了解的时间在全国各大瀑布中相对较晚,但历史上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记载极为丰富,包括明清时期的方志、诗文、游记甚至小说,民国时期的各类书籍报刊,以及近代国外旅游者的日记、影像等,从中可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黄果树瀑布的认知。以往的资料对黄果树瀑布历史的叙述甚为不详,且错漏颇多,笔者曾对此稍有疏证1,但并未论及近代以来黄果树瀑布在国内外旅游

2、人士、专家学者的不断了解、研究和传述下扬名海内外的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感应地理学(Perceptual Geography)认为,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认知环境,故历史地理学研究必须在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上研究当时人们对环境的感应和认知过程。2借鉴这一观点,本文旨在回到历史文献中,透过当时之人的观察视角来分析外界对黄果树瀑布认知的演变过程,从而厘清其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纠正以往的一些史料认知偏差,挖掘黄果树瀑布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我国西南地区自然风景名胜的认知、开发史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一、黄果树瀑布名称之演变贵州由于在历史上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

3、的联系受到影响,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记载直至明代方见著于史料,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的明一统志,其“安庄卫”条目道:“白水河,在卫城摘 要:历史上,人们对贵州黄果树瀑布的认知经历了从无名到有名、从单体瀑布到瀑布群、从仅在本地产生影响到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过程。借鉴感应地理学的观点,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从古今中外人们对瀑布名称、形状、大小、所属水系及成因、开发利用等认知演变的角度出发,追溯地处西南的黄果树瀑布走出贵州、闻名海内外的三个历史阶段。以纠正过去对黄果树瀑布历史认知上的一些偏差,丰富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我国西南地区自然风景名胜的认知、开发史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4、关键词:黄果树瀑布 历史文献 认知演变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2-59-68作者简介:韦凯,1991年生,贵州安顺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南历史地理。1韦凯:明清文献中的黄果树瀑布及周边古迹考述,贵州文史丛刊2022年第二期。2WilliamKirk.HistoricalgeographyandtheconceptofthebehaviorenvironmentJ.Indiangeographicaljournal,1951,Vol.25:152160.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贵州文史丛刊 2023

5、年 第贰期60(今镇宁县城)南三十里。悬崖飞瀑直下数十仞为河,湍激若雷,平日云雾塞其下。”1瀑布所在的河段也因巨大的水流自高处注入深潭时“沫珠喷白,故名白水河”2。嘉靖年间,因明朝“大礼议”之争事件流放到云南永昌的杨慎在滇程记中记载:“(安庄卫南)有悬崖叠水,飞流瀑布自山端下注,三崿相承。其下为深潭,神蛇宅之,见者必婴重疾。夏涨喷沫如云雾,笼冒数里。”3明代学者王士性曾于万历年间经黔入滇,但由于行程紧迫而未能一一游览黄果树瀑布等贵州名胜,于是遗憾地写道:“他如镇远凌圆洞安庄白水,或道左而未过,或舆过之而未穷其胜,不能一一纪之。”4崇祯年间,徐霞客游经此地,他在日记中表述道,沿着驿道先后见到了上

6、下游相隔一里的两座瀑布5,即今称“陡坡塘瀑布”和“黄果树瀑布”,但文中并未提及所见瀑布的名称。可见,明代贵州建省后,地处滇黔驿道旁的黄果树瀑布通过方志、游记的记述而逐渐为时人所知,但在上述记载中分别被称作“悬崖飞瀑”“悬崖迭水”或“安庄白水”,说明黄果树瀑布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专属的名称。清朝初年,随着白水河飞瀑的声名远播,“白水河瀑布”这一专称应运而生,而文献中的“黄果树”通常是用作地名,而不是作为瀑布名称。乾隆年间,任贵州提学的吴寿昌作有黄果树驿一诗:“簇簇红开楸树花,离离黄实缀枇杷。关心四月蛮中景,白水河湄第几家。”6显然该诗名中的“黄果树”指的是当时白水河畔的一个驿站。而他在重经白水河望

7、水亭观白水河悬流处四首等诗中,皆把瀑布称作“白水河瀑布”。在目前笔者所见的清代诗文中,除了道光十七年(1837)任贵州学政的王庆云所作的黄葛墅瀑布图记7一篇称“黄葛墅瀑布”之外,其馀皆作“白水河瀑布”。最早收录于道光永宁州志的德隆所作观白水河瀑布歌序文称:“镇宁治西三十里许有白水河,源出乌撒,盘折万山中,层叠而下,激湍怒注,经永宁之黄葛墅,雨山夹峙,水从陡崖直落,喷薄数十丈”8可见自清代“黄果树(黄葛墅)”这一地名出现后,有人开始将其用来作为瀑布的称谓,但在绝大多数文献中仍长期沿用“白水河瀑布”这一称谓。到了民国时期,“黄果树瀑布”才开始作为瀑布的正式名称见载于各公牍、诗文、游记、书刊之中。由

8、此观之,黄果树瀑布名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因河得名”再到“因地得名”的漫长历史过程,而弄清“黄果树”这一地名的由来及含义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查阅史籍,大致在清代康熙后期,瀑布附近出现了名为“黄葛树”的村庄。清代学者李绂曾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赴云南任乡试考官,途经该地时写道:“又前十里为白水河,河从山间流岀,广可十数丈,危坡层注,悉成巨瀑,如白棉飞卷而下,霏烟喷雾,心目动荡。稍前有白虹桥,跨河而过行五里,至黄葛树,早饭岀村”9而“黄果树”这一地名也开始出现于稍晚的文献记载中,如雍正六年(1728),鄂尔泰在请开上游驿站疏中,请求清廷对“自镇宁州黄果树至普安州蒿子卡”一段的驿道进行改道。10杨

9、名时的自滇入都程记亦记载,其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云南进京,十二月初九日途经镇宁州之“黄果树”。11不晚于咸丰年间,该地已发展成了一处集场,即今黄果树镇之前身。咸丰安顺府志记载: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八安庄卫,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第29页b。2胡翯等纂修:民国镇宁县志卷一地理志上,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60页b。3杨慎:滇程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第9页。4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第39页b。5徐霞客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2页。6吴寿昌:虚白斋存稿卷八细吟集下,清乾隆五

10、十五年(1790)刻本,第11页b。7按,该诗在咸丰安顺府志中作黄葛墅瀑布图记,在光绪镇宁县志中作黄果树瀑布图记,而在民国镇宁县志中又作黄葛墅瀑布图记。8黄培杰纂修:道光永宁州志卷十一艺文下,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第12页b。9李绂:穆堂类稿别稿卷十五云南驿程记下,清道光十一年(1831)奉国堂刻本,第10页a。10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十五艺文,清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增补本,第42页b。11杨名时:自滇入都程记,清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第6页。61“黄果树场,治南三十里通滇大路。”1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瀑布附近的同一个村落的称谓,除上述文献史料外,其它

11、清代文献中也多次出现了“黄葛树(墅)”与“黄果树”并用的情况,而民国镇宁县志中还出现了“黄桷树”与“黄阁墅”的写法,这就使得人们对该地名由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该地之所以得名“黄果树”,是因为周边遍布着会结“黄果”的“黄果树”。“黄果”即橙子在云贵方言中的别称。李宗昉的黔记称:“黔中多黄果树,即柑也。”2该书还收录了其同乡李腾华的白水河小憩并序一诗,其序曰:“白水河,其地多黄果树,故以树名名村市。”3似乎是道明了这一地名的由来。然而,在当地方言所属的西南官话中,“葛”和“桷”的读音皆为“guo”,与北方官话中的“果”并无差异。道光遵义府志载有吴省钦黄葛树考,称其亡友赵文哲

12、在云南从军时曾作黄果树歌,他认为“黄果树”实际上指的是“黄葛树”,而“果特葛之转音”4。黄葛树,又叫“黄桷树”或“黄葛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就笔者实地调查而言,瀑布周边河谷地带鲜能见到成片的“黄果树”,而“黄葛树”的分布倒是十分广泛,为目前黄果树景区内最常见的景观树种。瀑布附近的滑石哨村,至今生长着一棵树龄两千馀年的黄葛榕,树围达十三点八五米,枝叶伸展覆盖面积近一亩5,而上百年树龄的黄葛榕在周围也是屡见不鲜。这说明“黄葛树”才是当地原本的地名,后因方言口音讹误传成了“黄果树”,并且沿用了下来,而在后来的文献中,逐渐衍生出了“黄葛墅”“黄阁墅”和“黄桷树”等相异写法,所以以往认为“黄果树”得

13、名于“黄果”的说法,实为一种“望文生义”的想象。二、历史时期人们对黄果树瀑布的认知演变(一)瀑布形象、大小的认知演变黄果树瀑布从高处飞奔而下的恢弘气势给游览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在对其进行描绘时,人们往往不吝赞美之辞。早在明代,黄果树瀑布就以水势浩大而著称。万历年间郭子章的黔记载:“司西北三十里有白水河,驿道之侧,水自高崖下注数十丈,飞沫如雨。盖黔中瀑布称第一奇观云。”6崇祯年间,徐霞客游经于此,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闻名后世的精彩描述,认为在他所见过的瀑布中,黄果树瀑布尽管不是最高的,但其“阔大”是绝无仅有的: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

14、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7 到了清代,随着黄果树瀑布的声名远播,其“白水飞瀑”的形象更是让人赞叹。乾隆年间,鄂尔泰等编修的贵州通志称其“极天下之奇观”8,爱必达在黔南识略中称其“长凡数十丈,百步以外风雨1常恩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咸丰安顺府志卷五地理志四,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第28页a。2李宗昉:黔记卷二,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第6页b。3李宗昉:黔记卷一,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第9页b

15、。4平翰修,郑珍、莫友芝纂: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第30页a。5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黄果树卷中华壮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6郭子章:万历黔记卷八山水志上,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第47页a。7徐霞客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2页。8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地理志,清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增补本,第5页a。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 第贰期62横飞,瀑布之最大者也”1。乾隆三年(1738),时任

16、贵州提学的邹一桂作“白水河”写生画一幅,收录在其山水观我图册中,是现存最早的关于黄果树瀑布的画作。2同时,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诗文大量出现,其中不乏田雯、郑珍等文坛名家之作。他们的诗文充满了想象力,使得黄果树瀑布的形象日益丰满,也让瀑布的名气得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流行的笔记小说咫闻录收录了一篇名为蔡十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黄果树瀑布为背景进行创作,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瀑布)四面胜景,即西游记之水帘洞,未必有如此可爱也。”3由此可见,早在清代人们就已将黄果树瀑布与西游记中所描绘的“水帘洞”联想到一起,或许那贯穿于瀑布腰部长达一百三十四米的独一无二之溶洞景观正是得名于此。无巧不成书,在这篇

17、小说诞生一百多年后,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正是在此处取景,拍摄了孙悟空飞出花果山水帘洞的场景。上述记载足见黄果树瀑布在明清时已具备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条件所限,时人对瀑布大小的描述或采用“数十仞”“数十丈”等词,或仅凭目测粗略估算,而对其实际高度、宽度并未进行测量计算,自然也无法确定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瀑布中的高度和宽度等位次。民国时期,有关黄果树瀑布实际大小的测量之事逐渐引起外界关注。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4,有关专家对黄果树瀑布进行测量,“测得水头之高度为二十九公尺5,深为十分之四公尺,宽为四十公尺,速度为每秒二公尺”6。然而,此次测量数据是为计算瀑布发电之水力而得,其所谓“水头”之高宽

18、并非瀑布实际之高宽。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月,贵州企业公司委托大夏大学土木系师生十馀人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精密测量,是为笔者所知的首次对瀑布本体高度的测量记载,其报告称:凡经滇黔公路者,莫不啧啧称道,故黄果树瀑布之名,遂远播于中外。有称为我国第一大瀑布者,有称为世界第三大瀑布者。然其高几何?流量几何?至今尚无一人作精密之测量。二十九年暮春,承贵州企业公司之托,并得大夏大学土木系主任王仲惕、教授林柏坚之赞助,率学生十馀人携带仪器前往测量此次测量适值水流涸竭,水位最低之时。测得其高为五十七点二二米,合一百八十七点七英尺。7这一时期的各类书刊报纸也先后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介绍,将其称为“我国第一、世界

19、第二(或第三)大瀑布”。1934年10月10日的申报有黄果树瀑布照片一幅,附文“贵州黄果树瀑布水源深远、瀑幅宽宏,为我国第一大瀑布”8。1936年8月的华昌摄影月刊“黔地风光”版面上也有瀑布的照片,并附文“媲美世界著名尼加勒瀑布(即尼亚加拉瀑布)之黄果树大瀑布,俗名犀牛潭瀑布”9。但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原因,当时测量所得的黄果树瀑布高、宽的资料并未得到广泛流传,各书刊在介绍黄果树瀑布时所引数据各不相同,有称“高二百一十五英尺(约合六十五点五米)”10者,也有称“高约五十公尺、宽约三十公尺”11者。1爱必达:乾隆黔南识略卷五永宁州,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第9页b。2邹一桂:山水观我,贵州省

20、博物馆藏本。3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三蔡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第36页b。4按,贵州省志测绘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将此次勘测时间误记为民国十一年(1922)。5按,公尺即米的旧称。6贵州建设厅:贵州黄果树水力发电简明计划书,贵州建设公报1930年第一期,第143页。7胡翯等纂修:民国镇宁县志卷三民生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7页a。8名山大观,申报(22083),1934年10月10日,第58页。9杜志青:黔地风光山水,华昌摄影月刊1936年第十一期,第15页。10丹冶:世界第二大瀑布黄果树,旅行杂志1945年第十二期,第17页。11恽伯恺:昆沪联运纪行,现代

21、公路1949年第二期,第24页。63抗战时期,许多军政机关、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的人员向云贵大后方迁移,他们途经滇黔公路一侧的黄果树瀑布时,留下不少的文字记录。1938年春,西南联大三百馀师生由长沙出发取道贵州西迁昆明,于4月9日途经黄果树。他们中大多数人未见过黄果树瀑布,但已久慕其名。时为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学生的余道南在西迁日记中写道:为了观看我国最大的瀑布,决定先沿公路至黄果树,然后经老路越关索岭到关岭场据说全世界的大瀑布黄果树名列第三,可惜交通闭塞,又缺少宣传,以致声名不著,未能成为游赏胜地。1 见到瀑布后,他们难掩激动之情,在日记中用大段文字进行描述,至今可查的还有吴征镒的日记、钱能欣的

22、西南三千五百里等。时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主任的杨式德出于“职业习惯”,对黄果树瀑布的各项数据进行了估算,“估计瀑布高五十米,宽二十三四米以上面估计的高度算,不管空气阻力,水流到底下的速度是每秒三十米”,并据此讨论了利用瀑布开发水电的可行性。2 这一时期也有许多旅行家相继来到贵州,他们将黄果树瀑布视为路上必去的“打卡”景点,并将有关记录发表在旅行杂志上。如林冰在筑滇行程中写道:(黄果树)镇虽小而有一大瀑布,高宽均在十丈以外,拍在照片上的久已欣赏过了,笔记上的记载也拜读过了,此次因路过此佳景,能一睹其芳泽,颇为难得也。中国旅行社在此设有食堂,拟于进餐后亲为一访,岂知推开食堂之后窗一望,匹练银丝

23、,悬挂在眼前,势如万马奔腾,声如雷鸣。3 以上种种记载说明,在民国时期,黄果树瀑布作为“全国第一大瀑布”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而其之所以被称为最大,主要是因为宽阔的瀑幅,以及丰水期时充沛的流量。至于黄果树瀑布在世界瀑布中的位次,当时普遍认为是“世界第二或第三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果树瀑布的形象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加深而逐步声名远播,尤其对贵州人而言,黄果树瀑布开始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1947年的贵州期刊复刊号,正是以专门设计的黄果树瀑布作为封面。4可见黄果树瀑布作为能够将省内外贵州学子联结到一起的纽带,俨然已成为了家乡的符号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果树瀑布的高度得到了更为精准的测量。二十世纪

24、七十年代以来,“主瀑高度为六十七米,顶宽八十馀米”已成为各家书籍报刊在介绍黄果树瀑布时所普遍引用的资料。然而,由于不同的计算标准,有的资料所引用的瀑布高、宽数据并未统一,如1985年贵州年鉴中称瀑布“顶宽八十四米,高六十七米,加上它的顶端以上还有一级落差五米的瀑布,和它下面深十七点七米的冲蚀潭,总落差将近九十米”5,而在贵州省志名胜志中为“高七十四米,宽八十一米”6。2005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人员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红外测距三角高程等现代测绘技术手段测得瀑布实际高度为七十七点八米,主瀑高六十七米;宽一百零一米,主瀑顶宽八十三点三米,规范了社会上流传的多组不确切的瀑布资料。7同

25、时,随着人们对世界范围内其他瀑布的深入了解,如今人们在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介绍时,将其称为“亚洲最大的瀑布”。1余道南:西迁日记,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中),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16页。2杨式德:湘黔滇旅行日记,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中),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8页。3林冰:筑滇行程,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4国立中央大学贵州同学会:本会启事,贵州复刊号1947年第一期,第32页。5贵州年鉴编辑部编:贵州年鉴1985,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6贵州省地

26、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名胜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7采用高科技测量黄果树瀑布,科学大观园2005年第二十一期,第34页。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 第贰期64(二)瀑布所属水系及其成因的认知演变黄果树瀑布所在的白水河为珠江水系北盘江下游北岸支流打帮河的上源之一,现存的明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瀑布水系的文字记载,但在明朝万历年间郭子章所撰的黔记卷四中有“镇宁州、安庄卫城图”,绘制出了黄果树瀑布及其所属水系,这是瀑布及其所属水系的图形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图一 舆图中的黄果树瀑布所属水系与今之对比1该图左上角标有“来水”两条,对应白水河的两条上游支

27、流,其中北方的一条为今之桂家河(又称丁旗河),西方的一条为今之六枝河(又称可布河、红运河)。东方另有一条发源于城东山脉的“来水”汇合另一条小支流后穿当时的镇宁州城而过,即今之镇宁河(又称穿城河)。三条河流在当时的镇宁州城以西图中所标“合水”处汇为一条,南流为“去水”,即今之白水河,流过图的左下角的一座桥后陡然下降,坠入深潭,是为今之黄果树瀑布。该图采用方志地图常用的“缩地法”,突出表现了城池、瀑布边上“望水亭”等地标要素。尽管该图所绘地物位置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如桂家河应先在镇宁城西汇入镇宁河后,再南流至石头寨与六枝河交汇,双明洞应位于瀑布东北而非偏南,但仍大致还原了白水河水系与瀑布的位置。关

28、于瀑布所属白水河水系、河源的文字记载,最早则可追溯到道光时期的永宁州志,其中记载白水河源出二处,“一出郎岱、六枝、落鳖(别)”,即今之可布河;“一出镇宁州四保寨”,即今之桂家河。并将发源于今六枝地区的可布河认定为“瀑布之源”,这是目前所见对于瀑布源头的最早认定。2上述记载与今天的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较为准确地掌握了瀑布所属水系的概况。然而,明清时期人们对白水河水系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事实上,白水河上并非只有一座瀑布,而是由多个瀑布构成的瀑布群。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在其上下游二十千米的河段上,共有成因各异、风格不一的较大瀑布十八个和地下瀑布四个3,包括陡坡塘、螺丝滩、滴水滩等知名瀑布

29、,被称为“黄果树瀑布群”。白水河流至今石汪寨地界与王二河交汇后,始称打帮河。该地名源自布依语,“打t:3”意为“河”,“帮pa 1”意为“梯子”,“打帮”即“梯子一样的河”,可见当地布依族先民早已认识到了这一河段落差大、瀑布多的特征。据相关研究,打帮河缓、陡坡降段交替的阶梯状地貌形成于第三纪到第四纪的地壳间歇性抬升,而黄果树瀑布正是其中最高一级的大陡坡段。4 1郭子章:万历黔记卷四舆图志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第2123页;今之水系图为作者自绘,底图源自天地图。2黄培杰纂修:道光永宁州志卷三地理志,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第13页b。3汪朝阳:黄果树瀑布群

30、,人民珠江1982年第二期,第4445页。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47页。65尽管明代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已说明,他沿着驿道先后见到了“陡坡塘”和“黄果树”两座瀑布,但此后的诗文、游记大都着力于对黄果树瀑布进行描述,而对附近其它的瀑布却罕有提及。民国时期,随着以开发水能为目的的勘测工作的开展,人们开始注意到白水河上的瀑布并非孤立一座,而是以黄果树瀑布为主,由多级落差瀑布构成的蕴藏丰富水能的瀑布群。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企业公司与大夏大学土木系师生在勘测报告中写道:惟黄果树附近之湍流急滩甚多,居大瀑布之上者有三级小瀑布,合计其高度为二十四

31、点八米,即八十一点四尺。临其下者有五级小瀑布,合计其高度为十二点六米,即四十二点三尺共计上下流水位之差约一百米,即三百二十八尺。1 报告末尾附有“黄果树瀑布地形图”一幅,用简明的线条勾勒出了河流、公路、水渠、等高线等图形,并依据白水河的流向,从北到南依次绘出了自黄果树镇到石汪寨范围内的黄果树大瀑布及其上下游附近的六座小瀑布。然而,黄果树瀑布群的范围有多宽,规模、落差有多大,却在较长一个时期没有准确的答案。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察,黄果树瀑布群的全貌才得以向世人展现,并于1999年经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最大瀑布群。3 同样,人们对黄果树瀑布成因的了解也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32、民国以前,未见关于瀑布成因的讨论,但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到人们对黄果树瀑布成因朴素的认知和想象。在布依族民间传说金梭划瀑布中,向往自由和爱情的阿果和八哥在乘坐竹筏逃跑的过程中,为摆脱身后的财主船队追击,用天上老喜鹊衔来的织布梭在白水河上划出了八道瀑布。4而在另外一个故事布依龙中,黄果树瀑布则被认为是被作为布依族守护者的布依龙在逃脱官兵的追捕中用尾巴横扫大地,致使白水河的河道坍塌而形成。5 民国时期,人们对黄果树瀑布成因的描述主要是基于“断陷说”,认为是由于地层下陷所致,如王越三在其游记中写道:这个瀑布的构成,是因盘江支流打帮河的上流有一处地层深陷下去,以致河身中断,特别陷落,水从高处下泻!

33、6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目前主流的“侵蚀说”所取代。以张英骏、莫仲达发表在地理学报1胡翯等纂修:民国镇宁县志卷三民生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7页b。2胡翯等纂修:民国镇宁县志卷三民生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8页b。3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旅游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4卢朝阳、马启忠等著:黄果树瀑布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5贵州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主编,韦兴儒编:贵州布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180页。6王越三:黔西忆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上),贵州

34、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05页。图二 黄果树瀑布地形图2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 第贰期661982年第三期的黄果树瀑布成因初探一文为代表,认为黄果树瀑布为喀斯特地貌中典型的岩溶侵蚀裂点型瀑布,在岩溶河谷的演化过程中,先由岩溶作用形成落水洞,后随着暗河塌顶和瀑布自身冲蚀后撤而形成。1此后各书刊在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成因时大都引用此说。然而,就黄果树瀑布群而言,其所有二十馀个瀑布的成因并非皆相同。除了以黄果树瀑布为代表的落水洞型瀑布外,还有以滴水滩瀑布为代表的河流袭夺型瀑布和以关脚峡瀑布为代表的断裂切割型瀑布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两条相邻的河流中相对高度较高的河流河水

35、由于侵蚀作用而流向另一条下切较深的河流,从而形成阶梯式的多级瀑布;后者则是由于地壳不均匀抬升,河流在切割、侵蚀作用下在横河断裂的构造软弱带上形成落差较大的瀑布。2黄果树瀑布群同时包含了地表瀑布和地下瀑布,以及三大类不同成因的瀑布类型,故被称为“溶岩瀑布博物馆”。(三)近代国外学者对瀑布的认知近代以来,随着黄果树瀑布的声名远播,引起不少国外学者及旅游人士的关注。他们惊叹于黄果树瀑布的雄奇壮美,写下了许多记述,将黄果树瀑布介绍到世界各地。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E.Albrand)于1846年来华,曾拍摄了包括黄果树瀑布在内的大量贵州景物。其照片于1925年在巴黎被收入中国贵州贵阳三本摄影明信片出版,

36、将黄果树瀑布的形象介绍到了西方。3 在一些曾经到贵州旅游的外国人日记中,也可找到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记述。1874年11月12日,时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的马嘉理(A.R.Margary)取道贵州前往云南,途经黄果树,其在日记写道:黄果树村(Hwang-kwo-su)。此地曾为规模相当之城镇。村子正好位于行程中途,午餐于此。后见一奇观,桥下几百码处有河水,沿高约一百四十英尺悬崖飞溅而下,实人间美景。河床甚宽,水流一分为二向下飞泻,各有其美。激流冲刷褐色岩石,景致更佳。4 1882年5月10日,时任英国驻重庆领事的谢立山(A.Hosie)到贵州、云南考察,在日记中亦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详细描述:白水河(P

37、ai-shui或Whitewater)流淌在黄果树(Huang-kuo-shu)村的最东端,一座五孔石桥横跨河上。白水河向南流向广州(Canton)或西江(WestRiver)的北面部分。这是一条仅三十码宽的浅流,但它在村庄后面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瀑布。河水起初缓慢而悠闲地淌过棕色的岩石,然后飞流直下约一百英尺。5以上两位英国人对黄果树瀑布的记载主要是基于旅途所见,直观描写了瀑布的方位、外观,并目测了其大小。在谢立山的记述中,他提到了白水河为珠江水系的北部支流,认为其南流入西江水系。二十世纪以来,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曾到贵州多地旅游,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藏有一张他于1902年11月5日拍摄的名为

38、“安顺附近黄果树滝”的照片。1903年4月7日,鸟居龙藏的同事,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也途经此处,在现场使用水粉绘制了名为“黄果树比翼泷、石牛潭”的写生画,并将黄果树瀑布详细写入了他的见闻录中。6 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撰的支那省别全志(19171920)、新修支那省别全志(19431946)收集了中国各省区的资料。前者共十八卷,其中第十六卷为贵州省(1920年出版),凡十编,但并无专门对1张英骏、莫仲达:黄果树瀑布成因初探,地理学报1982年第三期,第304316页。2汪朝阳:黄果树瀑布群,人民珠江1982年第二期,第4445页。3徐宏力:贵州摄影史1846-1912,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

39、380382页。4英马嘉理著,曾嵘译:马嘉理行纪,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5英谢立山著,韩华译:华西三年,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2页。6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鸟居龙藏博士的贵州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14页。67黄果树瀑布的介绍,仅在第三篇“交通运输及邮电”中简单提及。后者共九卷,其中第四、第五卷为贵州省(1943年出版),共有九编,第九编“历史名胜与古迹”中对黄果树瀑布的记载广泛引用了各种文献资料,尤为详细。开头先是一段简短的介绍:黄果树瀑布在镇宁西南三十华里,有汽车可通。黄果树有居民一百馀户,不过是山中的一个小镇。瀑布悬挂在西南边的悬崖上,高

40、约七十五米,宽约三十二米,可称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瀑布。1 接着又分别引用了乾隆时期编撰的贵州通志大清一统志中关于瀑布的记载,收录了清代学者潘驯的七言律诗白水河观瀑一首和望水亭上的对联一幅,以及当地广为流传的传说一则,并附有瀑布照片一张。(四)瀑布开发利用的认知演变自明代以来,位于驿道之侧的黄果树瀑布一直被人们视为旅途中休憩观赏的一处佳景。人们在瀑布对面筑有“望水亭”,以为歇脚观瀑之所。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曾驻足于此,吟诗作赋,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楹联、碑刻,为黄果树瀑布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也助其声名远播。清末民初以前,人们对黄果树的定位主要是可供观赏、游玩、避暑的“黔中胜景”。辛亥革命以后,在当

41、时振兴实业的思潮下,人们意识到黄果树瀑布不仅是一道雄阔壮美的风景,还蕴藏着巨大的水能开发价值。为发展水电,当时的贵州省政府曾下令各县对全省适宜发电的河流进行调查。丰水期的黄果树瀑布水流巨大,时人甚至认为“黄果树瀑布之水力足以供给贵州全省之电灯”2。前文提及1929年黄果树瀑布的第一次测量正是发生在此背景下。此次测量成果为贵州黄果树水力发电简明计划书,“算得瀑布之水力约为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二马力预计向瀑布附近九十里之安顺、郎岱、普定、关岭、镇宁等处输电,每县平均可得一千三百馀启罗瓦特,就将来一二十年内各县之情形推测之似亦敷用矣”3。1930年3月,当时的贵州省建设厅将各县调查汇总所得的水力调查表及

42、贵州黄果树水力发电简明计划书呈送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称“各县水力之大者以镇宁县属之黄果树瀑布为最,其馀各县多系平缓河流,难以利用”4。次月,建设厅发函进行了回复,认为该计划书“亦颇可采,惟流量等项既无长久时间之测验,殊难据为设计之标准,合令该厅即于瀑布所在地点设立雨量、流量测站从事测验,并测验附近地形、地质以为详细设计之标准”。5然而这一初步尝试开发黄果树瀑布水能的计划却未见下文。1940年3月,贵州企业公司委托大夏大学土木系师生对黄果树瀑布进行测量,随后在黄果树设立电石办事处,进行筹备工作,但不识后来何故中辍。6同年7月,美国水利专家道生博士参观黄果树瀑布后,向当时的贵州省财政厅厅长周贻春提

43、出在该地建电站的问题。贵州省气象所于次年在黄果树设立水文气象站,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经分析计算,认为白水河上游流量小,汇流面积有限,枯水季节长,不具备建较大电站的条件。7可见在那个时代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黄果树瀑布的水能开发价值,对黄果树瀑布的数次勘测主要是出于水能开发利用的目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数次修建水电站的计划并未付诸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果树瀑布的旅游开发和水电建设才得以大力实施。1964年,黄果树瀑布便1日东亚同文会编纂,杨德芳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第五卷贵州下,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五辑(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48349页。2胡翯等纂修:民国

44、镇宁县志卷三民生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7页b。3贵州建设厅:贵州黄果树水力发电简明计划书,贵州建设公报1930年第一期,第142143页。4窦居仁:呈建设委员会呈送水力调查表暨黄果树瀑布水力发电简明计划书文,贵州建设公报1930年第一期,第8788页。5张人杰:建设委员会指令第三九六号,建设委员会公报1930年第五期,第32页。6胡翯等纂修:民国镇宁县志卷三民生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7页b。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气象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黄果树瀑布成为名胜的历史过程探究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 第贰期68成为贵州最早开发的风景

45、名胜区,1978年接待了首批来自挪威和瑞典的外国游客。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黄果树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同时,黄果树瀑布所在河段的水能资源也得到了大力开发,自七十年代起,镇宁、关岭两县分别在瀑布的上下游修建了陡坡塘、黄果树和红岩三座水电站。2 九十年代初,黄果树景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使申遗工作顺利进行,黄果树景区于2006年启动了黄果树旧镇的搬迁工作,将居民迁移至景区外四公里处的黄果树新城,并开展了半边街生态复绿及景观改造工程。新规划的核心景区包含陡坡塘、大瀑布、天星桥三块相连区域,面积达十五点五平方公里。此外,瀑布附近原先修建的三座水电站被认为影响了瀑布流

46、量及自然景观,已不再适应景区生态建设的要求,进而被相继关停和拆除。2015年,景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百分之三十点三五提升至百分之五十三3,并于美国纽约举办的第十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暨十周年庆典上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署颁发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的称号。2017年,经大力改造后,黄果树景区再次向“申遗”之路迈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馀论总的来说,历史上人们对黄果树瀑布的认知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代至清代中叶。伴随着贵州的建省和开发,位于滇黔交通干线上的黄果树瀑布开始以“白水飞瀑”的形象见载于方志、游记、诗文中,同时“白水河瀑布”作为瀑布的专称开

47、始被广泛使用;第二个阶段是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瀑布附近“黄果树”这一聚落的出现,“黄果树瀑布”的名称也开始被使用。近代外国人的游记中出现了对黄果树瀑布的记述,法国人拍摄了瀑布的第一张照片并将其介绍至欧洲;第三个阶段是民国时期至今。人们为开发水能测得黄果树瀑布的高、宽等资料,确定了其“全国第一大瀑布”的位次,对瀑布的认知也从单体瀑布扩展到整个瀑布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黄果树瀑布更是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景点。黄果树瀑布的“成名之路”,是贵州秀美的山水在历史开发中不断被外界所认知的一个缩影。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angg

48、uoshu Waterfall Becoming a World-famous Scenic SpotWeiKaiAbstract:PeoplescognitionofHuangguoshuWaterfallinhistoryhasgonethroughtheprocessfromthenamelesstothefamousone,fromsinglewaterfalltowaterfallgroups,fromthelocalresorttotheworldwideone,whichreflectsthehistoricalprocessofhowHuangguoshuwaterfallbe

49、cameaworld-famousscenicspot.DrawingontheviewpointofPerceptualGeographyandreviewingrelatedhistoricalrecords,thispapertriestoseekoutpeoplescognitionofthename,size,image,riversystem,theformingreasonandtheutilizationofHuangguoshuWaterfallinthreedifferenthistoricalstages.Itishelpfultocorrectsomemisconcep

50、tionsaboutthehistoryofthewaterfall,andthusitenriches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oftheScenicspot.SoastoprovideatypicalcaseforthehistoricalcognitionanddevelopmentofnaturalscenicspotsinSouthwestChina.Key words:HuangguoshuWaterfall;Historicalrecords;Perceptualevolution责任编辑:李子和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