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经济发展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结果,客观上总是下一个时期继续发展的起点。“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第一,物质基础的新起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9万亿元,按照汇率折算超过1.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201*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万公里,比201*年增加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3万公里,增加1.8万公里。铁
2、路营业里程7.4万公里,增加550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201*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千瓦,比201*年增加1.25亿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一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规模也明显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亿人。第二,发展观念的新起点。“十五” 期间我们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思想成果。通过抗击非典、推动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过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通过借鉴吸取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做法,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
3、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一面镜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找出我们的差距;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灯塔,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航向,我们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够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第三,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外经济规模明显扩大。从201*年到2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4、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15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07亿美元增加到606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656亿美元增加到6099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70%。我国的境外投资虽然总体规模还小,但呈现明显扩大态势。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正在顺利度过过渡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特别是对一些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
5、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篇: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解释说:“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
6、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1*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事实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温铁军说,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得出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
7、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醒说,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甚至低层化。自主创新,一个战略课题在建议中,自主创新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来的。在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很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贯穿发展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前不久,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名次再一次下滑,其中
8、技术革新指标低水平徘徊是重要原因。国家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指出,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要增强国家实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常修泽认为,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包括:一是产权保护制度,二是风险投资制度,三是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给技术人员安上激励机制的“马达”。产业结构,期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偏差: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二是就业结构
9、调整没有达到预期,第二产业资本深化排斥劳动力的同时,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由于在“十五”期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两个重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认为,由于新一轮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形成机制主要源自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因素,因此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有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二是现代服务业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10、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不我待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来遭到诟病。“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之一。2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而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如此粗放式增长显然难以为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查看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我们一直讲发展是硬道理,但以前我们的发展观都是狭隘意义上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不应只是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发展,
11、从表象上来看,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可持续发展等很多要素。”王思斌说,现在我们提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这个道理,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会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过去,我们习惯用简单的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发展状况,实际上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可喜的是,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对经济发展方向作
12、出调整。”王思斌说。新一届领导人能够对历史的积弊作出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不回避问题本身就是我国政坛的一股新风。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吴忠民分析,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的改革阶段组成的改革过程,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打破大锅饭,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吴忠民说,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健康的动力角度来看,社会公正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拉动力包括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其中,内需拉动力
13、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现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需不足,由于农村人口过于贫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购买力,市场活力就不够。现在,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0,这是一种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印度和德国等国的这个比重不到20。为了不再过于倚重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向以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吴忠民说,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那么,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从属性的、兼顾
14、的位置,便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延误中国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中国经济的畸形增长和中国社会的病态化。”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吴忠民提出,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5年之内,打好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5年后,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战果,使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再上一个台阶。吴忠民说,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三险”开始覆盖全部的工人包括农民工;开始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支出;扩大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启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国家出资并免除所有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教材费,适当减免部
15、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杂费;增大对城乡抚恤事业的投入。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而经济学家则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张晓晶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但如果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上就不太现实。“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效率问题依然不能忽视。”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但片
16、面看重人均gdp指标让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张晓晶建议,虽然目前没有能完全替代gdp的指标,在评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时,应该附加诸如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量。张晓晶说,社会财富在人群之间的分配以及法律、政策、制度出台时民众的参与都能体现社会公平。他表示,过分强调二次分配是不可取的。“政府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给农民免农业税。”张晓晶说,“这么做,可以缓解因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而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是,要想根本上让穷人致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机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
17、域协调发展等都是要将“起跑线”拉近,“尽管这些问题在五年内不能完全解决,但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无疑会让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近。”第四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一、高瞻的决策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18、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
19、和愿望。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二、艰巨的任务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1*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1*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然而
20、,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
21、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
22、/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1*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1*年6期第4页)page(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为突出。如
23、何在“十一五”时期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关系到201*年全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世居在西部地区,对全国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日,也就是全国民族地区兴旺发达之时。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面积(594.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地区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的97.22。而且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3。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境线长18160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境线总长的79,与周边14个国家为邻。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国土面积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人口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意味着中
24、国少数民族的大振兴,中华民族的大腾飞。5、西部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加之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较差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推翻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先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飞跃,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民族平等。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民族地区除五大自治区首府和27个自治州州府及个别城市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外,其余自治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区、石山区、偏僻牧区、偏远边区还相当贫穷落后。极个别特困地区仍处于“住在河边闹旱,能源窝里缺电,交通道路不便,文盲到处可见,地
25、下宝藏无限,捧着金碗讨饭”的困境之中。从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落后,工业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科教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差,城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迟缓。这一严峻现实,极大地牵掣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不难看出,中国奔小康,关键在西部,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山区。这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国土建设任务。三、明智的选择“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做好“五个正确处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
26、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浪费资源现象相当严重,中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己难以承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
27、和长期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标志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的提高,执政意识的增强,国土建设能力的升华。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简单线性经济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愈发突出。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第二种是“生产过程
28、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注意到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的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再变为资源的目的。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到“利
29、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少废弃”。用通俗话来说就是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的目的。page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举措,是我国应对入世的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实乃明智的选择。四、中华的腾飞8、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十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又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
30、世纪的头5年、“十五”计划己提前完成,“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最关键时期。这五年既有大好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我们深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第五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一、高瞻的决策 1、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
31、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
32、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
33、际地位显著提高。201*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1*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
34、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
35、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1*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1*年6期第4页)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其他相关范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十一五规划学习体会十一五规划学习体会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