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毕业复习课设计
一、复习目标:
1.复习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先后的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四种基本的文章表达顺序。
2.复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方法。
3.复习在习作中运用表达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以提升习作取材、构思的能力。
二、复习重点:
复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方法。
三、复习难点:
复习在习作中运用表达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以提升习作取材、构思的能力。
四、复习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完成复习卡,以备课上交流。
五、复习时间:1课时
六、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得法课内
课前学生先自主复习,联系小学阶段所学课文,完成下表
文章表达顺序复习卡
文章的
表达顺序
代表课文揣摩依据
(具体分析一篇课例)适用体裁
上课!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复习卡的提示,自主复习了文章的表达顺序,刚才我检查了一下,发现同学们课前复习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课上交流此表。
二、引导提升、总结方法
1.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达顺序?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的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
同学们总结的无非这几种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先后的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的顺序。(相机板书)
2.引导学生总结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方法,难点的并举例说明。
哪种表达顺序最常见?
①事情发展的顺序
一般我们怎么判断这种顺序?什么时候用到这种顺序?
事情发展的顺序:文中有明显的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写事写人)(相机板书)
还有哪种顺序常见?
②时间先后的顺序你是怎样揣摩的?这种顺序大多用于写哪类文章?
时间先后的顺序:文中某自然段开头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
(写事写人写景)(相机板书)
③地点转换的顺序是怎么回事?你是怎样判断的?
地点转换的顺序:文中某自然段开头或结尾有明显的地点转换词、句。
地点转换的顺序我们学过哪些课文呢?谁来联系一个课例谈谈。
三下《颐和园》四上《记金华的双龙洞》
浏览课文,谁来谈谈这种顺序在文中是怎样具体呈现的?
例:三下《颐和园》
第二自然段开头: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三自然段开头: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第四自然段开头: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第五自然段开头: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
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文章?写景(相机板书)
所以,这种顺序往往用来写景,尤其在写游记、参观记时经常用到。
④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的顺序你是怎样判断的?
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文中某自然段开头或结尾有明显的总说句(中心句)。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呢?
《松鼠》《太阳》
谁来结合《松鼠》这篇课文谈谈呢?(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松鼠?在文中怎样呈现的呢?)
(样子、活动、做窝、食物)
一个方面一个自然段。具体讲
这就是这种表达顺序在文中的一般呈现方式。
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文章?写物
这种顺序往往用于写物。(相机板书)
小结:同学们,发现没?同一种表达顺序可以依托不同的体裁来呈现,同一体裁也可运用不同的表达顺序来构思。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有什么好处呢?
阅读时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不但有利于我们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更有利于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是啊,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梳理,举一反三,是一种非常好的复习方法。这样做,不但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复习方法发扬下去!
三、阅读揣摩、得益课外
现在,同学们对4种表达顺序的判断依据已有所把握。那么,在课外阅读中,这些学习方法运用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敢不敢迎战?请看题:
1.浏览短文《游西湖公园》,想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一)游西湖公园
①树叶飘落,大雁南飞,秋姑娘给大地换上了金装。国庆节的时候,我和妈妈到西湖公园“踏秋”。
②一走进公园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两排绿柳,像是两排披着绿衣的小卫士。柳树下摆着一大排花,有鸡冠花、菊花、指甲花……我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鸡冠花的花瓣,一串串毛耸耸的,很有序地排列着,像是一串红红的糖葫芦。
③我们走过玉带桥,沿着小路漫步而行。一帘瀑布从小山上哗哗地飞溅而下,细密的水珠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变幻出五彩的光芒。瀑布下面汇成了一条清澈的小溪,里面是一条条悠然自得的小鱼儿。有红色、黄色的鲤鱼,也有灰溜溜的不知名的小鱼。我看它们调皮地窜来窜去,就扔了一点面包屑给它们,这些小鱼可真机灵,先是悄悄游过来观察一下,用头顶一下面包渣儿,又好像不放心地后退一下,试验了两次觉得没什么危险,才一口咬住拖到别的地方慢慢享用。我连忙又扔下一块大一点面包屑,一条黄色的小鱼竟然从水面跃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一条金光四射的小精灵。
④沿着湖边有一片很大的荷花池。水面上全是墨绿色的荷叶,大如圆盘,小如菜碟。荷花有红有紫,还有白色的,有的开了两三片,有的全开放了,还有的已经结了大大的莲蓬,看起来真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⑤回家的路上我想,满园春色固然可爱,但踏着浓浓的秋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哪儿看出来的?
自主思考——全班交流(地点转换的顺序)
画出标志词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一篇呢?
(二)温暖一生
①在那个钞票紧张,布票肉票更紧张的年代,我们一直过着贫困而褴褛的生活。
②小时候,我最好的一条裤子是姐姐穿小了送给我的,裤子的样式让我很难为情。那时候只有男的才穿前开门的裤子,女式的裤子都是侧开门的。“男女有别”吗!因此,我不敢上厕所,实在憋不住了,就瞅个机会跑到教师专用小厕所里迅速解决问题。一次,我被一位高年级的数学老师碰见了。当我嗫嚅着把家庭情况告诉老师时,他竟然什么也没说,只拍了拍我低垂着的脑袋,就让我回教室上课了。
③不久,我穿女式裤子的事还是被眼尖的同学发现了,并一时传为笑柄。第二天,我坚决拒绝穿姐姐的那条裤子,换上一条破旧的男式裤子去上学。没想到平时从不理我的文艺委员却在校门外拦住了我,很不好意思地说她有一条前开门的裤子不好意思穿,想跟我商量商量能否跟我换换。我当然大喜过望,从此那条裤子就松松地穿在了文艺委员的腿上。
④后来,我知道了文艺委员就是那位数学老师的孩子。而换给我穿的那条裤子花去了那位老师积攒了半年的布票。
⑤现在,那条裤子已经被我穿破了,我把它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我的衣橱里。看到它,我就想起一位老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并让他保住了仅存的一点自尊。
先浏览再仔细默读,揣摩揣摩,说出理由。
全班交流。
还有别的意见吗?为什么呀?
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呀?
总结: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两种表达顺序在文中都有所呈现。但整篇文章只写了一件事,所以相对来说侧重于事情发展的顺序。
四、从读到写、学以致用
1.同学们可真会学习,通过短短的复习,已能比较准确地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如果能在习作中合理地运用这些表达顺序,就会使习作的内容更有条理。
敢不敢来挑战自己?
2.设定话题,选择表达顺序,巧列习作提纲。
给你一个话题,你能否选择合适的表达顺序来组织材料呢?请看话题:指名读。
“选择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
话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大家静静的思考:
①你想写哪个地方呢?(选材范围要小)
(可写我们的学校、所在的小区、济宁的公园、我的家乡、世纪广场、旅游去过的地方等)
②你打算怎么去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③你打算运用哪种表达顺序?
先静思——自主填构思卡——同位交流——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再次交流
(先找一个典型指导,发现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去解决问题。)
在“再写什么”时,你觉得他写的怎么样?你觉得应该怎样写,才能体现出他选用的表达顺序?
根据同学们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构思卡。——全班展示(读读即可)
还有其他顺序吗?
教师引导主要从同一地方可采用不同的表达顺序入手。
(好的构思是成功的一半!)
构思卡
我想写的地方
我的材料安排
我的表达顺序
同伴的评价
在“同伴的评价”一栏中,同桌互相做出评价。
总结:同一个话题,甚至同一个地点,不同的人会运用不同的表达顺序来构思,收到的效果也往往别具一格。
五、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课前自主复习得很仔细,课上学得也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们的收获也会不少!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从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中运用这些表达顺序等方面来谈。
(板书:读中得法写中活用)
六、作业巩固、迁移训练
课下请把这篇文章运用你选择的表达顺序写下来!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