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298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No.132023年第13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doi:10.3969/j.issn.1000-7695.2023.13.011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于世海1,王梦乐1,孔令乾(1.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10;2.浙江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摘要:基于2 0 10 一2 0 2 0 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数字贸易发展

2、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与分布动态,最后进一步考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其中仅中部地区不存在收敛,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关键词:数字贸易;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空间收敛中图分类号:F740;F7 4 6.17;G 30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 0 0-7 6 9 5(2 0 2 3)13-0 0 9 1-12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

3、d Convergenc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Between Digit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Yu Shihai,Wang Mengle,Kong Lingqian?(1.Business School,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1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Abstract:Based

4、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from 2010 to 2020,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digital trade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was measured by entropy weight TOPSIS,grey relational evaluation method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were used to anal

5、yze the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digital trade developmentand regional innovation.Finally,the spatial convergenc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show tha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national digital

6、trad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hows an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re in a good coordination stage,while the western andnortheastern regions are in a moderate coordination stage,an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gional digital tradedevelopment an

7、d regional innov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first expanded and then reduced.Finally,theconvergenc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no o convergence in the central region,but there is absolute convergenceand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four major regions,and the latter

8、 convergence is faster.Key words:digital trade;regional innov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scheduling;spatial convergence1研究背景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改善的重要动力。当前,数字贸易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球正迎来新一轮创新红利,数字贸易作为激活创新发展的合作动能,通过数字技术与数字服务带来颠覆性创新,为全球经济增长注人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也是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能进一步释放数字贸易发展潜能【1】,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

9、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据作为数字贸易的核心生产要素强化了各产业、各区域间知识与技术的共享,为创新要素、创新流程与创新环境带来深刻变革,而以现收稿日期:2 0 2 2-10-12,修回日期:2 0 2 2-12-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贸易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和路径研究”(2 1BTJ060);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研究课题“数字贸易与浙江省企业创新:理论机制、实证检验与政策优化”(2 0 2 2 N39);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2 2 WH70066-8Z)92于世海等

10、: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数字贸易更是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不仅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更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文献综述数字贸易这一概念最早由Weber2提出,之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在2 0 13年的美国与全球经济中的数字贸易中对“数字贸易”进行了首次界定,将其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交付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概念排除了大部分实体商品贸易。此后,该机构在2 0 14 年对数字贸易定义进行了扩延,将实体货物纳人数字贸易交易标的中

11、,最终于2 0 17 年退回其初始定义。国内学者马述忠等【3 认为数字贸易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实现数字产品与服务、数字化知识与信息的高效交换,进而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新型贸易活动,该定义目前被大多数国内学者所认可。可以看出,数字贸易是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为特征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关于创新的相关理论,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4于19 12 年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造性破坏”,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全新组合”,强调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此后,Aghion等5】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创新

12、和增长的基准模型,强调了知识积累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关于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宏观视角下,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集聚及结构优化、贸易与投资等扩大开放、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政府的有效干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高新区的设立等诸多因素均能够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微观视角下,提高产品质量及其复杂度、增强企业内生技术能力、动态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等,依托上述方式能够夯实整体区域的创新基础。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以及创新投人持续升高的背景下,数字贸易对区域创新的驱动程度以及区域创新对数字贸易的支撑作用大小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然而尚未有文献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诸多学者从间接层面讨论了两者之间

13、的关系。如尹西明等【6 基于趋同理论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收敛的特征事实,且互联网是推动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张慧等【7 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且驱动效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于欢等【8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研究,发现数字产品进口能显著提升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且在数字资本品的进口和创新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李惠娟等【9 基于创新能力和产品空间的视角,使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得出双循环新格局促进了中国数字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已有相关文献为本文展开论述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尚未有学者考察中国数字贸易与区域

14、创新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对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基于耦合协调原理建立模型,从系统论视角考察中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性。第二,基于测算的耦合协调数据,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深入分析中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水平的动态分布。第三,运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明晰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收敛与收敛特征。3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机制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数字贸易不仅能够直接从供需两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还

15、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也是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提供了坚实的数字技术支持基础上,还能形成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促进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首先数字贸易能够直接从供需两端促进区域创新。传统贸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供给端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而产生,而数字贸易能够同时从产品层面的供给端和消费者需求端两侧发力驱动区域创新发展【10 。数字贸易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在网络支付、新零售、平台经济等业态的支撑下,消费者对原有产品的数字认知需求被不断更新,使消费需求在内容与形式上逐渐丰富,推动企业进行

16、技术改造与创新【11】,进而带动整体区域创新发展。其次数字贸易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区域创新。数字贸易依托数字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企业资源搜寻与匹配成本、减少中间交易环节,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2),为企业主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数字贸易的低成本效应还能够降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引发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竞争加剧,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后数字贸易还能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数字贸易不仅能推93于世海等: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动知识、技术的正向溢出,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及其复杂度13,还能打破研发主体之间的物理空间限制,

17、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多元创新主体交汇融合形成创新集群【14 ,加速我国对世界前沿技术的追赶。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也能驱动数字贸易发展。首先,区域创新是实现数字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贸易是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基础,实现数字产品与服务、数字化知识与信息的高效交换的过程【3】,因此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区域创新能够驱动形成高效的网络化平台,有助于数字产品与服务贸易信息的交流与对接,扩大了不确定性下的交易机会与效率。此外,创新成果的应用还有助于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契机。最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创新

18、意识与活跃度,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数字技术研发红利不断溢出,进而推动数字产品的多样性发展与数字服务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154石研究设计4.1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1)本文以马述忠忠【16】学者对数字贸易的广义定义为基准,即数字贸易是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实现实体货物、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数字化知识与信息的精准交换,最终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新型贸易活动。从“数字化市场”“数字贸易结构”“数字贸易能力”与“数字贸易环境”4 个层面构建数字贸易指标体系。框架中指出,数字贸易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技术(ICT)制造与ICT服务两方面;关键环节是对外

19、贸易的创新发展,主要包括贸易方式和对象的转变。同时,数字贸易来源于数字经济17,与数字经济一样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结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数据可获得性,选取数字贸易发展指标如表1,最后通过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动态评价方法测度数字贸易发展指数,该方法便于评价系统间不同时刻的发展水平与一段时间的累积水平18 O表1楼数字贸易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子系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测算指标数字贸易发展(X)数字化市场数字化交易移动支付水平指数【19 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X)数字贸易结构数字产品贸易ICT产品进口占贸易总额比重ICT产品出口占贸易总额比重数字技术交易吸纳技术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

20、GDP)比重输出技术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X3)数字贸易能力数字技术发展能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个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3种专利授权数量/件数字贸易基础能力自由贸易区数量/个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企业数/个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平均受教育年限/年(X4)数字贸易环境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部/百人)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万km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互联网域名/万个企业期末使用计算机数量/台数字产业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销售总产值/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

21、人员/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数/个软件业务收入/万元电信业务总量/亿元数字电视用户数/万户产业数字化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占比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个数字普惠金融指数【19 快递业务数量/万件94于世海等: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2)区域创新系统。本文参考蒋天颖等2 0】葛鹏飞等【2 1】、杨骞等【2 2】学者的研究,从创新投人、创新产出及创新环境三方面衡量创新水平。其中,创新投人包括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创新产出从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转化3个维度衡量;创新环境包括科研创新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具体指标选取如表2所示。最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测算区域创新综合指数

22、。表2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子系统一级指标具体测算指标区域创新(Y)创新投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Y)创新产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项区域创新创业能力指数【2 3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Y)创新环境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册普通高等学校数/个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比(3)数据来源。以2 0 10 一2 0 2 0 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报、各省份统计年鉴以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课题组日19 O4.2研究

23、方法4.2.1耦合协调度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刻画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如式(1)是多个系统间的耦合度模型:U,U,.UkKC(U,U2,.,Uk)=nx(1)L(U,+U,+.+UK)K其中,K=1,2,M表示系统个数,C表示系统间的耦合度值,取值范围在0 1之间。式(2)是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见式(3):T=,U,+,U,(2)D=VC.T(3)其中,T表示协调度,D表示耦合协调度,i,2为待定系数。4.2.2Kernel密度估计为明晰中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规律,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如式(4)(5):1f(u)K(4)Nhhi=

24、11K(u(5)2元2其中,N为观测值个数,;为独立同分布观测值,h为带宽,带宽越小。4.2.3收敛性检验为探究东中西与东北地区之间、各省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是否具有收敛性,本文采用收敛和收敛两种方法检验耦合协调度的收敛性。收敛表示不同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离程度随时间推移呈现持续下降的过程。本文采用变异系数衡量,如式(6):(6)8,=其中,j=1,2,3,4表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1,2,3,31表示四大区域内所含省份;N表示j区域内省份数量;Q,表示j区域内i省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Q,表示j区域内i省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均值。收敛是指耦合协调水平较

25、低的地区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且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一致的稳态。收敛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绝对收敛模型如式(7):Ln(Di-/D,)=+Ln D,+6i,(7)其中,Diu+1和Di,表示t+1期和t期在i省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为待估收敛系数,若0且显著,则表示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将无条件达到相同稳态,存在收敛,反之则说明存在发散趋势,其中收敛速度的表达式为V=-ln(1+)/T,T 为样本期初到期末的跨期年数。考虑到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可能存在空间关联性,因此,本文运用了空间效应模型检验耦合协调度的收敛特征,具体模型如式(8)Ln(Di+/

26、D,)=+,Ln D,+,Controls+P,W,Ln(D.un/D,)+W,Ln D,+.W,Controls+u+2,+8(8)其中,为待估收敛系数,p和为空间效应系数,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自回归估计,W,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Controls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其他变量含义同式(7),参考蒋天颖等【2 0】葛鹏飞等2 1、杨骞等【2 2】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develop)用人均可支配收人表示;物质资本投人(capital)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对外贸易水平(trade)用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产业结构(indu

27、stry structure)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95于世海等:数字贸易发展与办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5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特征描述5.1整体特征参照杨骞等【2 2】的研究,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低度协调、中度协调、良好协调和高度协调4 个等级,各等级的耦合协调度划分区间见表3。表3耦合协调关系的判断标准耦合协调区间协调等级耦合协调程度0 D0.31低度协调0.3 D 0.5中度协调0.5 D 0.8良好协调0.8D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收敛速度分别为0.0 7 0 9、0.0 36 6、0.0 32 1、0.0 2 9 5。可以看出,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东

28、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收敛速度最快。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中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程度远高于区域内其他省份,因此耦合协调度具有较慢的收敛速度,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水平位于第二,且收敛速度最快,说明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发展趋势。表8我国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绝对收敛检验OLSSDMSDM变量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D-0.445 8*-0.416 9*-0.318 4*-0.602 4*0.378 7*-0.341 3*(-8.52)(-10.33)(-3.77)(-5.16)(-8.04)(-2.29)WxD0.374.

29、9*0.335 5*0.535 5*0.299 0*0.367 4*(8.59)(3.79)(4.63)(5.75)(2.18)P0.2963*0.15150.2421*0.374 4*-0.118 2(4.02)(1.45)(1.87)(3.56)(-0.63)LogL551.890178.360104.480223.28052.040时间固定yes个体固定yesyesyesyesyesyesR20.4140.0600.0300.0130.1440.007注:括号内的数值为检验t值。下同。(2)条件收敛。表9 报告了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条件收敛的检验结果。可以

30、看出,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的收敛系数均在1%水平下均显著为负,与表8结果一致,说明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条件收敛,该结论意味着在考虑了初始值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后,31个省份和四大地区内各省份耦合协调度最终会收敛至各自的稳态水平。通过与表7 对比发现,无论是从31个省份还是分地区考察,条件收敛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绝对收敛的估计系数,说明条件收敛速度大于绝对收敛速度,具体计算发现31个省份层面条件收敛速度为0.0 554,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依次是0.0 6 7 1、0.10 13、0.0 6 4 5、0.0990,这表明在考虑了不同影响因素后,耦合协调度的收敛速度发生了改变。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31、来看,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条件收敛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具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影响均为正,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所需的研发资金越充足足2 4 ,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越高,使其向更高水平收敛,而对东北地区则产生了负向影响,说明随着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趋于发散;物质资本投人能显著正向影响31个省份及东部地区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提高其耦合协调度收敛水平,但对其他地区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物质资本投人为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推动了数字贸易平台体系的搭建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贸易水平能显著促进31个省份、西部与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向更高水平收敛,对东部与中部地区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说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能够推动企业学习和模仿高技术产品,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对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各不相同,对31个省份、东部及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影响,对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产生了负向影响。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东部及东北地区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向更高水平收敛,而推动了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的发散。表9耦合协调度条件收敛检验OLSSDMSDM变量31个省

33、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D-0.518 8*0.513.7*-0.5819*-0.7319*-0.567 8*-0.7239*(-7.75)(-11.67)(-5.94)(-6.29)(-8.38)(-4.47)develop0.097 40.265 0*0.00660.320 8*0.2401-0.0248(0.77)(2.07)(0.34)(2.33)(1.51)(-0.16)capital0.053 2*0.0290*0.133 1*0.05380.033 80.006 5(2.77)(1.71)(2.46)(1.59)(1.23)(0.15)trade0.072.80.176

34、 9*0.216.50.806 70.019 1*1.169.8*(0.97)(2.20)(1.31)(1.45)(3.20)(3.11)101于世海等:数字贸易发展空格局与收敛性表9(续)OLSSDMSDM变量31个省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industry0.063 20.068 70.7001*-0.004 9-0.170 80.582 4*(0.45)(0.55)(1.89)(-0.01)(-0.80)(1.99)P0.170.4*0.176 2*0.074 30.210 4*-0.134 1(2.10)(1.71)(0.51)(1.72)(-0.77)控制变量是是是是是空间

35、滞后LogL569.96188.46115.45235.2358.78时间固定yes地区固定yesyesyesyesyesyesR20.4430.0420.0230.0600.0950.0328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基于中国2 0 10 2 0 2 0 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测度其综合指数。从整体和四大区域视角,利用Kernel密度估计与收敛性分析解释了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趋势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特征事实看,中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逐

36、年上升,从2 0 10 年的中度协调上升至2 0 2 0 年的良好协调阶段,但也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各省份呈现“东高西低”“沿海优于内陆”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特征。从变动趋势看,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两系统耦合度均呈正增长,且高水平耦合地区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低水平耦合地区的整张率相对较高,说明31个省份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的差异不断缩小。第二,从分布动态看,31个省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曲线主峰位置不断右移,高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绝对差异不断缩小,但存在一定的右拖尾现象,说明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分区域来看,四大地区耦合协调分布曲线主峰均呈右移态势,耦合

37、协调度逐渐提高;东部地区主峰高度明显上升,总体内部绝对差异逐渐缩小,中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主峰高度均呈上升与下降交替的波动趋势,即内部绝对差异缩小与扩大交替;四大区域均存在一定程度极化现象,第三,从收敛特征看,对于收敛特征而言,31个省份地区变异系数随时间推移稳定下降,东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而中部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31个省份及东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存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不存在;对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而言,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的收敛系数均显著小于0,表明31个省份整体及四大区域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且条件收敛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绝对收敛,表明在考虑了其他影响因素后,

38、31个省份及四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收敛速度更快。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第一,激发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发展潜力。我国大部分地区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巨大。数字贸易的发展可以打破研发主体之间的空间地理距离,降低研发风险与协调成本,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技术创新又将推动贸易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培育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能,深化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坚持创新对数字贸易的驱动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成果转化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动力。第二,推动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我国数字贸易与区

39、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整体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极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意识,突破各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建立高水平地区与低水平地区的有效合作机制。区域内,发挥高水平省份的引领作用,将高技术资源与人才优势辐射到其他耦合水平较低的省份;区域间,实现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有效帮扶与合作,发挥数字贸易突破地理空间限制的竞争优势,形成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优质协调发展格局。第三,加速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收敛。在着力推进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两者的收敛趋势,既要以缩小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差距为主导,同样也要兼

40、顾各区域提升速度的协调。尤其是针对耦合协调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要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等,改善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环境,推动数字贸易与区域创新的耦合互动并向更高水平值收敛。102于世海等:数字贸易发展与文城创协调性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参考文献:1王一鸣,李国杰,张柏春,等.关于科技创新赋能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 0 2 3,38(5):7 59-7 6 5 2 WEBER R H.Digital trade in WTO-law-taking stock and lookingahead J.Asian Journal of WT

41、O&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Policy,2010,1(5):1-24.【3马述忠,房超,梁银锋.数字贸易及其时代价值与研究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 0 18(10):16-30.4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 M .New Brunswick(USA)and London(U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0:65-68.5

42、AGHION P,HOWITT 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destruction J.1992,60(2):323-351.6 尹西明,林镇阳,陈劲,等.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机制研究:基于城市数据湖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 0 2 2,4 3(6):1-18.7引张慧,易金彪,徐建新.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2(7):13-22.【8 于欢,何欢浪,姚莉.数字产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出口质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 0 2 2(5):10 8-118.【

43、9 李惠娟,李文秀,代丹丹.双循环新格局促进了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吗?基于创新能力和产品空间的视角【J】.当代财经,2 0 2 2(7):10 0-111.10 盛斌,高疆.数字贸易:一个分析框架J】.国际贸易问题,2021(8):1-18.11蔡冰冰,赵威,李永贺,等.中国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9):96-105.12 J SHAHROKHI M.E-finance:status,innovations,resources andfuture challenges J .Managerial Finance,2008,34(6)

44、:365-398.【13于欢,姚莉,何欢浪.数字产品进口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国际贸易问题,2 0 2 2(3):35-50.14 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 0 19(7):32-39.15】张弘滢,耿成轩.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2 1,38(10):36-4 5.【16 马述忠,刘健琦,贺歌.数字贸易强国:概念理解、指标构建与潜力研判J.国际商务研究,2 0 2 2,13(1):1-13.17 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和分布动态J.中国软科学,2 0 2 1(10)

45、:137-14 7.【18 徐哗,赵金凤.中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1,38(10):4 6-6 4.【19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 0 2 0,19(4):14 0 1-14 18.【2 0 蒋天颖,华明浩,许强,等.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制及其空间分异: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 0 14,34(6):2 5-32.2 1葛鹏飞,韩永楠,武宵旭.中国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测度与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0,37(10):10 1-117.2 2

46、 杨骞,刘鑫鹏,孙淑惠.中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1,38(12):10 5-12 3.【2 3】白俊红,张艺璇,下元超.创新驱动政策是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 0 2 2(6):6 1-7 8.2 4 盛彦文,骆华松,宋金平,等.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研究,2 0 2 0,39(2):2 57-2 7 1.作者简介:于世海(19 8 2 一),男,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王梦乐(19 9 8 一),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孔令乾(19 9 1一),通信作者,男,山东平邑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与环境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