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25229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2-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故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理解运用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写法。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4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议论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5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理解运用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写法。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设想本文内容表面上理解起来不算太难,但是如果不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

2、就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本文作为一篇经典老课文,作为一篇小说阅读的典范,可讲的内容要点很多,但是如果面面俱到恐怕会都讲不通、讲不透,因此,我认为应该抓住一个或几个角度,突出学习一个重点即可。在学法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为主,教师设题引导点拨要适当,不可喧宾夺主。课时:可以安排2-3课第一课时:可以先系统讲解一下小说阅读的知识,使学生在整体上对如何把握小说阅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剩余时间可以安排解决字词问题;然后自读课文练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组讨论交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同时贯穿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第三课时:探究关键问题,赏析关键

3、语句,明确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如有时间可以当堂检测。学习步骤:一、整体感知(一)梳理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注:在整理时可适时结合相关的篇目进行分析。如我们学过的芦花荡最后一课就比较典型。(可以先让学生整理,然后老师点拨。)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还有小小说。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5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分得不是特别清楚,如高潮和结局有的文章中就合在了一起。6环

4、境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由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抄录下来。(这点可以留作课下预习作业)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划出的字词,并交流自己为什么要积累这些字词,易错点在哪里。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检测。(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通过对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者深切地感触到故乡的衰败,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愿望。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

5、部分。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四)分析人物形象1作者在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些人物?参考答案:闰土、杨二嫂、“我”2请从多角度结合

6、本文的故事情节对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2)运用对比的手法。参考答案: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人物分析1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印正)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

7、,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在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

8、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农民在这双重压迫下日益破产的现实。2杨二嫂: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对其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3“我”的形象结合下面的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

9、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10、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练习三第3题)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总结: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

11、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鲁迅笔下的“闰土”也好,“杨二嫂”也好,读完之后能让我们过目不忘呢?让学生体会非常到位的人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同时作者还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二、相关问题探究1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那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2曾经是

12、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从这样的探讨中也可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3“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4作者最后所说的:“

1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怎样理解?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什么样的新生活,是否心中已经有所设计、规划,还是感到茫然,或者只是感到一丝朦胧的希望?闰土、水生、杨二嫂或者他们的后辈能否从历史的因袭中解脱出来呢?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解脱出来呢(物质的、精神的)?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找出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交流,然后展示

14、。教师可以指导:事例:1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突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2找出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第2、6段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第12段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第78、84、88段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作用: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四、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作用1、运用对比刻画人物,表现主题;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3、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五、延伸拓展探讨本文的主旨: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6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