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251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8(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General.No.129(总第1 2 9 期)No.2.20232023年第2 期JOURNALOFMINNANNORMALUNIVERSITY闽南师范大学学排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杨丽萍,王燕飞(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 1 0 1 2 7)摘要:日本明治时期,大阪府平民行德玉江纂评、其子行德敬二郎集注并编纂集注纂评谢选拾遗,是对赖山阳谢选拾遗注解的增补。集注纂评谢选拾遗对唐宋八大家文章选本的评点成果有所接受,选本间引用的文论家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注解上立足于文章本位,在评点上吸纳了明清评点家的

2、思想,注解具有专业性。日本江户至明治时期,注解家对中国文章学的吸收与融合在此书的集注和纂评中得到全方位展现,其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认识。关键词:行德玉江;行德敬二郎:集注纂评谢选拾遗;和刻本中图分类号:1 2 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7 1 1 4(2 0 2 3)0 2-0 1 1 8-0 8在日本江户文坛上中国文章选本风行已久,深受文人士子的追捧。大阪府平民行德敬二郎受到书贾宝文轩的请求,对赖山阳选谢选拾遗做了全面的注释增补,纂集成集注纂评谢选拾遗一书。此书为大阪同盟书房发梓,由博爱堂于明治十六年(1 8 8 3 年)刊行。书前有嘉永三年(1 8 5 0 年)牧蜕刻谢选拾

3、遗序、京都灌园居士石津士节集注谢选拾遗纂评序、明治癸未(1 8 8 3 年)行德敬二郎集注纂评谢选拾遗凡例,书末有赖纲谢选拾遗跋。国内学者早有对赖山阳的文章选本进行研究,曹虹文章学的对话一一沈德潜 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日本赖山阳“增评”本对读札记已注意到选本中存在的中日文章学间的对话关系,深入研究了赖山阳对沈德潜选本的增评;孙立赖山阳对中国古代文章的师法及其跨文化意义指出赖山阳作为日本汉学家师法韩愈、苏轼写作文章的跨文化意义 2 ;王雪赖山阳中土文章选评本研究对赖山阳编选的中土文章选本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后世对谢选拾遗的接受中列出了集注纂评谢选拾遗3 。本文拟对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成书的相关背

4、景作一梳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集注纂评谢选拾遗(以下简称纂评进行分析,探讨其特色与文献价值。一、纂评的成书背景与作者的生平事迹纂评七卷,明治儒者行德玉江纂评,其子行德敬二郎集注。谢选拾遗是为增补明人谢得的文章轨范所作,日本儒者井大室日:“关东之学治经者寡,修辞者众。大抵文章则文章轨范,明李王词藻则唐诗选诗删绝句解,史则左国史汉,典话则世说蒙求,具多奇之。”41 6 文章轨范作为蒙求类著作,与李攀龙唐诗选在日本江户文坛上分庭抗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明治十二年(1 8 7 9 年),黄遵宪为石川鸿斋的日本文章轨范作序。日本文章轨范受到文章轨范的影响,仿照谢氏文章轨范选取日本名文。赖山阳亦有口授评

5、本文章轨范七卷,有日本明治十一年(1 8 7 8 年)东京刻本 5 1 5 2 1。收稿日期】2 0 2 2-1 1-2 6【作者简介】杨丽萍,女,四川资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燕飞,男,河南开封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 0&ZD276。119第2 期杨丽萍,王燕飞: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文章轨范风行日本,增补轨范文章的刻本层出不穷,但江户文坛上流行的文章轨范的续编为伪托之作,谢选拾遗序言:“今坊间所合刻续编者,题为郢索郭选,务承世所艳称者,以授俗好。盖东郭尝学于王氏进士成名者,而王序所编

6、又如此,故当时书贾更托名于其门人以求售焉。”6 2 此处“郭”当为“邹”,作续文章轨范的邹守益号东廓,曾学于王阳明门下。此部伪书早已传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五年(1 7 0 2 年)弥生吉且版书籍考识文日:“文章轨范系正编六卷,续编七卷。正编乃宋人谢叠山所作,续编乃明人邹东廓所作。”7 1 8 3 2 从倭版书籍考中可知最迟日本元禄年间续文章轨范就已传入日本。伪书风靡文坛,赖山阳则“惜谢选之精”,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的文集中选取五十八篇文章,以补文章轨范编选的遗珠之叹。谢选拾遗编成后,亦“久风行海内 1 8 1 2 7 3。谢选拾遗七卷,最早的刻本为日本弘化三年(1 8 46年)刻本,

7、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上有藏书印“日本政府图书”“浅草文库”等。书后牌记“弘化三年丙午初夏、皇都书林、菱屋孙兵卫”。此书在中日汉籍的交流过程中曾传入中国,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著录:“谢选拾遗六卷,日本赖襄编。”9 1 2 8 5 0 江户文坛上作为童蒙读本的谢选拾遗广受追捧,从江户到明治年间的文人交游又推动了此书的流布,并催生了纂评的编纂与成书。编选谢选拾遗的赖山阳为江户大儒赖春水之子,其学师从多家,老师都有推崇古文辞的倾向。在江户地区时赖山阳曾得到提倡复古学的昌平簧教官柴野栗山引导阅读通鉴纲目,其作诗得敬义派的龟井南溟激赏。以多病免仕籍后,入江户后期关西重镇诗人营茶山的私塾。后游于京师,又曾师从尾

8、藤二洲、服部栗斋。尾藤二洲与山阳之父赖春水同属程朱学派的片山北海门人。纂评谢选拾遗的行德玉江(1 8 2 8 一1 9 0 1 年),名直贯、贯,字仁卿,号玉江、园,大阪人。行德玉江工于诗歌与篆刻,日本篆刻艺术记载其“弃医向筱崎小竹、广濑旭庄学习诗文,从鼎金城习南画。篆刻师事吴北渚,素以聪明颖悟著称”。又“填词倾心于河野铁兜,有出蓝之誉 1 0 3 8 0。其师筱崎小竹为江户后期文人,著有小竹斋诗抄五卷。集中有诗泛舟送赖子成乙卯除日酬赖子成赖子成自广岛归会其诞辰腊月廿七日也叠立春诗韵以成。其诗赖杏坪先生将游京子成来迎浪华因谋舟游丁亥三月二日也有句:“别来三十有余年,忽闻翁来喜欲癫。扶上轻舟赏春

9、色,江花江柳共欣然。1 1 8 2 丁亥为文政十年(1 8 2 7 年),筱崎小竹与赖山阳及其叔叔赖杏坪在此年重会,于浪华桥舟游多日,友情甚笃。行德玉江的另一位老师广濑旭庄与其兄广濑淡窗均为江户大诗人。旭庄广濑先生传言文政十年(1 8 2 7 年)事日:“平生好游四方,尝访营茶山于备后,茶山叹日:健笔快辩,海内无双,可谓后进领袖矣。1 2 1 9 9 赖山阳的老师营茶山提携后进,对旭庄多有赞赏。广濑旭庄梅墩遗稿有诗浪华桥书所见云:“舟舟相接载笙歌,映水红灯万点多。借问月中来往客,知不外有金波。1 2 1 2 0 9 可知当时浪华桥的繁华,浪华舟游为文人交往游赏的乐事。行德玉江的老师河野铁兜曾与

10、草场佩川、广濑淡窗交游 1 3 5 5。从江户时赖山阳选评谢选拾遗到明治时期纂评的成书,行德玉江纂评与其老师有密切交游关系的赖山阳的选本,是江户后期文人交游的余绪,带动了唐宋文章选本的持续流行。集注此书并完成书籍编纂工作的行德敬二郎为行德玉江之子。行德敬二郎,名敬,字孟义,号玉园生。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版权页记载:“纂评者行德玉江,大阪府平民,府下北区常安町十六番地;集注兼出版人行德敬二郎,同,府下同上地。”可知行德敬二郎还有出版人的身份。其师石津士节属于丽泽诗社的代表人物,对赖山阳和古文选本颇有研究石津士节灌园遗稿中收入集注谢选拾遗纂评序评本增补山阳遗稿序增注文章轨范续编序近世八大家文抄序四篇文

11、章,其序都与文章轨范八大家文抄相关。行德敬二郎在其门下精于文章学,石津士节集注谢选拾遗纂评序日:“若门人行德玉园之读文,其可谓精者歌!何其寻思推究之勤也!何以知之?以其著述知之也。1 8 2 7 1二、纂评中的内容考察纂评以谢选拾遗为底本。谢选拾遗选取韩、柳、欧、三苏的文章五十八篇,选取的文章详于欧阳修、苏轼而略于苏,其他作家作品数量是相当的。松村操近世先哲丛谈日:“山阳常用心者,经济之学也。弱冠后,拟苏轼策论,作新策十余篇,晚岁颇删润之,通议是也。1 41 赖山阳文宗苏轼,拟其策论,于谢选拾遗的选文中可见其对东坡策论的推崇。此书选文更重视实用性文本,散文的占比多于韵文。韵文惟有韩愈的1202

1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平淮西碑以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一些书序和赠序,散文则兼有书、记(状)、论、传、策、颂、赞等多种文体。对于谢选拾遗的研究此处不再赘述,以下列出谢选拾遗选取的文章,以方便对注释和评点的考察:纂评中选取作家篇数篇名卷一:送廖道士序再与鄂州柳中丞书答李翊书;卷二:新修滕王阁记;韩愈9卷四: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蓝田县厅壁记送郑尚书序;卷七:伯夷颂。卷一:送僧浩初序与萧翰林挽书捕蛇者说;卷三:游黄溪记永州八记;柳宗元9卷四:段太尉逸事状三戒郭驼传;卷七:封建论。卷一: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释秘演诗集序集古录目序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12卷二:画舫斋记岘山亭记;卷三:有

13、美堂记;卷五:死节传周德威传伶官传序王彦章画像记丰乐亭记。卷一: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询4卷六:上韩枢密书;卷七:审势审敌。卷一:日喻;卷二:李氏山房藏书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卷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苏轼15卷五:方山子传;卷六:伊尹论论周东迁论养士韩非论;卷七:无沮善侣倡勇敢策断上王元之画像赞。卷一:上韩枢密书;卷二:黄州快哉亭记;苏辙9卷三:武昌九曲亭记栖贤堂记;卷六:三国论隋论唐论;卷七:臣事策一臣事策八。(一)行德敬二郎基于文章本位的注解纂评作为一部集注性质的书籍,其注解工作是行德敬二郎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石津士节集注纂评谢选拾遗序日:余闻玉园迩者喜读古文,尤乎韩柳欧苏四家。四家之文中,

14、苟遇其义难通者,必曲寻旁推,集录其注释。遇其法可明者,必覃思研究,纂辑其评论。积成卷册,藏诸麓底,时出供参观,本非谋公世也。会书贾宝文轩将改雕山阳先辈所著谢选拾遗,患其评注之阙略,不足以投时好也。乃就玉园苦求其弥缝。玉园笑日:“何须更为?无几则有此尔。”因探麓底取旧稿,少加删修,授以俾附赖著,总题日集注纂评谢选拾遗云。1 8 1 2 7 1-7 2时人喜好有评注的书籍,谢选拾遗注释有缺失,评点也限于一家之言。行德敬二郎在读书时将行德玉江的评语附于自已的抄本上,汇集注释与评点合为一册,后出版为集注纂评谢选拾遗一书。“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话 1 1。日本明治十四年(1 8 8 1 年)已有唐宋

15、八大家文读本字类大全出版,其序言八大家读本日:“文字义训,非其所急。师弟授受之际,唯讲章法句法。至事物典故,茫不知其义者,往往而在。1 6 1 针对文字义训缺失的情况,汉学家六乡弘纯“字解句释,译以国字”编成字类大全。其后行德敬二郎集注谢选拾遗,对韩、柳、欧、三苏六家的文章进行注解,并沿着注解选本潮流编成纂评“以投时好”。此书的阅读者与接受者是日本人,因而此书的训解较明清时古文注本而言更浅显。行德敬二郎将此书作为“童蒙读本阶梯”,此书在眉批注解和正文中均加句读,正文间时有日文假名标注。在对纂评的121第2 期杨丽萍,王燕飞: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注释中,行德敬二郎针对文化差异以

16、及读者在阅读时不易理解文意的问题,对文章中的历史人物、地名、典故、制度、年号等进行笔释。其注解的侧重点与中国文人差异较大,对“五岳”“庐山”“孟德”“贞元”等中国人能自通其意的词都有注解。纂评在接受中国文章选本时注解表现出了专业性,玉园生通晓史记礼记以及诸子之书等汉学经典,多能引原典以注文。石津士节集注谢选拾遗纂评序日:“余故尝谓惟能博通六经百氏者,始能得读唐宋诸大家文。1 7 2 6 9 柳宗元捕蛇者说称:“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注日:“孔子云云,见礼记檀弓篇。”苏轼放鹤亭记称:“易日:“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注日:“易系辞传;诗小雅鹤鸣篇。”凡如此类,均可见注

17、家博通于中国原典。行德敬二郎的注释中,字训、音训的材料多从广韵说文玉篇中来,保证了其准确性。柳宗元钻潭西小邱记日:“潜潜之声与耳谋。注日:“潜潜,说文:水回也。”引用说文之语表示水回旋的状态。在注解时文字的声训、音训为玉园生所重视,欧阳修死节传载:“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治者,具炭,乘流而下。”注日:“,音伏,广韵韦囊。”此处行德敬二郎依照广韵将“伏”小韵下的“”读作“伏”,并将其解释为“韦囊步”,即意为“鼓风囊”,“炭”组合为“治具”的意思。按在广韵中,“”分属于“伏”“捕”“备”三小韵,今人将三小韵下的“”均读作“bei,含义亦相同。实际上“”在广韵中声类均属于“亚”,又分属“屋”“模

18、”“脂”三个韵类,“”在三个韵类下的读音是不同的,在“屋”韵类下意为“韦囊步”,在“模”韵类下为“,盛箭室”。行德敬二郎用广韵作注,很好地解决了多音字“音有转移”的问题,保留了字的原音。行德敬二郎在注解时多未标明引用的字书、韵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载:“人吏決和。”注日:“決,音接,洽也。”此引正字通日:“即涉切。音接。,洽润泽周遍也。”今人见其音“接”或会存有疑虑,但其正是保留了字的原音。然玉园生虽“覃思研究”,作为日本汉学家在注解时依旧会存在大量问题。首先,行德敬二郎依赖说文解字广韵等工具造成了文意与训注表意不同的情况。在纂评中出现了大量的单字为训的注解。柳宗元捕蛇者说日:“呼嘘毒,往往而死

19、者相藉也。”注日:“嘘,吹也。”此注来自说文。呼嘘,当表示呼吸,呼吸之间毒气进入人体才会有大量的人相继死亡,两字均解释为向外吹气则与文意相背。柳游黄溪记载:“丹碧之花叶驻植,与山升降。”注云:“驻,并也。”单字为训,则让读者不容易理解文意。此当言花叶并生,随着山势的起伏分布。凡如此类,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其次,在注释中玉园生虽注重使用他校法对文章的文字进行校勘,但只作简单的对校工作。如“八家读本域”作役”;又“蒋本作杂”“台 林西仲本作国”又“本集仆”下有“人 字”;又“第本“特”作侍”,又“志林民下无而 字”。这是将其他读本与纂评进行对比。文章的本集和八家读本志林是其中主要的参校本。异文

20、校勘,是精善文本的重要手段。中国文人在使用他校法时会先选择善本,玉园生在纂评中只谈到校勘使用的书籍,并未谈到书籍的版本与进行理校。此书只简单地对校文字异同,其校勘的价值并不高。日本汉学家针对唐宋八家文章有专门的校勘论著,野本猬庵考异沈德潜选本,著成唐宋八家文读本考异二卷,对文章的异文校勘比行德敬二郎更为精确。(二)行德玉江评点古文选本的特点谢选拾遗作为选本出现,其对文章的选取是赖山阳文学批评思想的表现。行德玉江在纂集评点家观点时的取舍是其文学批评思想的一种表现。其他文章选本大多引用宋代文论家朱熹、吕祖谦等人的文论。纂评的评点家如王世贞、沈德潜、郭正域、吕留良、汪份、过珙等,都是明清时期人,日本

21、评点家亦是江户到明治时期时人,可见行德玉江对明清的八家文章选本及其编选者的依赖性很高。行德玉江依赖选本评点,包含了其对明清选本继承宋人评点的尊体意识和选本批评思想的肯定。在这些评点家之中以沈德潜、赖山阳的评点作为主流,此二人辨析文章尊体意识极强。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评点思想,为江户汉学家在评点文章时所接受。行德玉江吸收中国文章学思想,在纂评中主要以文章的体制分析为本位,注重分析文章中的文学家手段,关注“作文之法”。李答赵士舞德茂宣议论宏词书提出:“凡文章不可无者有四:一日体,二日志,三日气,四日韵。1 8 1 4纂评作为蒙求类书籍,多着眼于文学评点元范畴的“气”与“象”,创作范畴的“才”与“法”。

22、多见“看他作法”“重复取姿”“文气一122沈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气呵成”“夷险互出”“下成章法”等对文章的行文之法进行评点的评论,如高见照阳评柳宗元捕蛇者说日:“哗然弛然,恂恂熙熙,虚字错下成章法。”贯名菘翁评欧画舫斋记载:“似舟处写之三层,而其三层则舟字明点其一层,则暗用是行文避板之法。”诸如此类,都体现了此特点。文章中字眼的分析,是研究文章“作文之法”的一个重点。纂评又从文章的“字眼”“文势”“笔力”对文章的格调进行论述,展现了其作为指导文章写作书籍的专业性。明治儒者贯名菘翁擅长以字眼论文。贯名菘翁(1 7 7 8 一1 8 6 3 年),日本“慕末三笔 之一,日本

23、弄翰子撰平安人物志卷上“儒家”载:“贯名苞,字君茂,号海屋,木屋町二条南。贯名泰次郎。”1 9 6。此时贯名菘翁在江户文坛上已经以儒者和诗家之名著称,但其评文的材料现存较少。纂评中引其评点论文,如贯名菘翁评东坡日喻日:“致字,字眼;“求”字,线索。”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注云:“惟是闻之终不获造观,是一篇立意之妙,则闻 字是命根犹送杨少尹序,遇到疾不能出之疾 字。”明清评点家的思想,是日本汉学家注解中国文章选本时必定会吸收与融合的内容。纂评中选取日本文论多有对中国评点家思想的接受。韩愈送廖道士序开端日:“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南方之山,巍然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最。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对于此开端

24、,明朝宋禧文章绪论日:“考其发端,则来历甚远。中间不知多少转折变化,然后到此极处会结,更无走作。”8 1 7 又沈德潜评日:“劈空而起。”沈、宋二人均抓住了韩愈文章起势的精髓。而赖山阳注日:“突然而来,偷然而止,韩文之高深不可及,观此等文可知也。”赖山阳的评点与明清人不谋而合尽,得解文之法。苏轼放鹤亭记,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日:“文字请客对主极难,子瞻放鹤亭记以酒对客,大意谓清闲者莫如鹤。”又云:“鹤是主,酒是客,请客对主,分外精神。又归得放鹤亭隐居之意切。2 1 4赖山阳云:“题目是放鹤亭记,却把酒为个陪客。两意对缩,他人为之,如何收到于鹤上。今全不置结于对缩,最末为一掀翻势,因以为结,放荡之

25、甚。”二人均认为此篇是主、客两物相对为文,结尾又归之于一意。文章精义作为中国古代文章学的重要著作,赖山阳或见过此书。韩、苏文章经过反复评点,其文法变化早已为人所揭示。对评点方法的学习,是赖山阳等人抓住评文方法的重要手段。至于赖山阳评点与沈德潜的对话,早有研究,此处不再赘述。明清评点家针对文章进行的文体批评,江户汉学家亦能学而用之。在文章的实用和审美的取用上来看,这些日本评点家疏于鉴赏,更重视文章的实用部分,并试图从文法的分析上获得文章写作的技巧。如苏淘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载:“山阳云:宋人送序当推此篇为第一,虽昌黎恐无此奇杰处,盖善学迁者也。”此处赖山阳对文体的认识明晰,首先对此为送序及其价值进行

26、评价,其次指出了送序对史传文学的学习,善于辨别文体的异同。苏轼放鹤亭记中内穆堂评:“退之送李愿归盘古序,通首哉李愿之言,而末云: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冷然做结。此但告以隐居之乐,而以山人日:有是哉。轻轻收住,同一作法。”将书记和赠序之间的文法相通之处写出,有对苏轼放鹤亭记破体为文的清晰认识。此书在明清文人的评点上进一步发展,对文章的“神气”“笔力”“色态”“句法”“立意”有全面的分析,韩愈送廖道士序注云:“菘云:郴人学于衡,才传于廖,而并收上,几多文字,何等笔力。”此文以衡山中之神气开端,继而言郴州之神气,结尾以廖道士为彬人学于衡后“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收束上文。此

27、处忽然一转,以一句疑问对廖道士为“魁奇”之人进行质疑,文章行文力量深重。赖山阳在苏沟送石昌言为北使引中反复提到文章“色态”日:“山阳云:自嬉戏啖枣栗叙到建大筛从骑数百,乃有色态。”“山阳云:建大筛云云,无此数句,无色态。”又日:“山阳云:得彭任话,为议论根本,又加色态。”色态,实际上是文章的鲜活生动程度。前面言交游小事,文章才有色态。后从“建大”开始,言昌言作为使臣风光无限,富贵满身,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先希望昌言为使臣能以口舌在外交上战胜敌人而不要沉迷富贵;后言往日从富公出使之事,望他毋被外强中干的外族震慢。此处赖山阳三论文章色态,将文章结构梳理清晰,将文章的生动之处、点睛之笔提出,可

28、见其在文章评点上的功力。三、纂评的文献价值(一)纂评中的注本接受唐宋八大家文章自传入日本后各种选注本层出不穷。纂评中的明清注解家有十五位:储欣、胡居仁、123第2 期杨丽萍,王燕飞: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德潜、归有光、蒋楚迟、王世贞、陈长方、郭正域、林云铭、茅坤、过琪、汪份、吕留良及以“之翘”“休云”两位代称的评点家。江户评点家有六位:荻生徕、大典显常、赖山阳、贯名菘翁、中内穆堂、高见照阳。纂评纂评多家注释,虽只选取韩、柳、欧、三苏的文章,但深受唐宋八大家文注本的影响,接受了中日注本中的文论家群体。中国唐宋八家文章选本有明朝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一百六十四卷,其万历已卯(1 5

29、7 9 年)自序言唐朝文章“韩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又从而和之”,至宋朝“苏氏父子及曾巩王安石之徒,其间材旨小大,音响缓,虽属不同,而要之以孔子所删六艺之遗,则共为家习而户吵之也 2 1 8 9。韩柳欧苏文章妙绝,茅坤编选其文章,随文附有笔语,纂评中用“鹿门日”代指茅坤注解。清朝沈德潜选评唐宋八家文读本,此书江户天明二年(1 7 8 2 年)传入日本,选取十七位宋明文论家的评点。乾隆十五年(1 7 5 0 年)沈德潜原序日:“唐宋八大家之文,始于茅氏鹿门撰次,后储氏同人病其疏漏,因增益之,倍有加矣。予赋性陋,少时诵习只十之三四,年既长,亦尝综览两家选本及八大家全文,而精神贯注,仍在少时诵习者。2

30、 3 7 沈评本合参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以及八大家别集编订成此书,其引用茅坤、储欣、胡敬斋、沈德潜的评点均能见于纂评。日本有续刻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由沈德潜选评,赖山阳增评,日本安政二年(1 8 5 5 年)江户玉岩堂出版,藏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赖山阳增评此书,增加的蒋楚迟、吕留良二位评点家可见于纂评。日本江户文坛上集注唐宋八家文章的风气的高涨,到了明治年间比纂评刊刻时间早的点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以下简称点注)中就选取了多位日本汉学家的评点。点注采纳沈德潜选评,川上广树纂评,此书有明治十一年(1 8 7 8 年)刊本。川上广树点注八家文读本跋日:八家之文,各有家法。韩之谨严,柳

31、之秀削,欧之优游,三苏之纵横,曾之醇厚,王之劫折,其法灿然,无不具备,而辑八家者有数氏,特沈选本不繁不简,志修文家之典型也。今施之训点,且纂今古诸儒之评注于外,以为初学签蹄,庶几其有所得。1 2 42 0 4此书以沈德潜评本为基础,纂集多家评注而成。川上广树纂评此书集注了七十七位中日评点家的文论。凡百注家,皆有所取。其书中选取六十五位中国评点家注解专业,如谢枋得、邹守益、唐顺之、茅坤、储欣等人都有八大家文章选评本,在中国文章学上的地位极高。汪份有注本唐宋八大家文分体读本,吕留良有注本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储欣有唐宋八大家类选,王世贞训注有百家评注续文章轨范。在点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中选取的日本江

32、户评点家有十二位:荻生祖徕、太宰春台、释大典、赖山阳、中井履轩、斋藤拙堂、伊藤东涯、皆川淇园、长野丰山、田村、海保渔村、中内穆堂。荻生徕是江户中期提倡复古的萱园学派领袖,太宰春台是徕的得意门生,专注于经学。祖徕门人宇野明霞是古注学派的重要人物,其弟子僧人大典显常是京都相国寺高僧。评点家赖山阳又是明霞弟子片山北海师门后学。中井履轩属于古义学派,后转入古注学,其同门古贺精里后转入程朱学,弟子有斋藤拙堂。伊藤东涯属于古义学派,皆川淇园属于古注学派。江户时期自荻生祖徕始倡复古,从这十二位江户文论家来看,川上广树是在复古派、古义学派、古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选取文论。各位评点家虽师从多家,内部又有师承关系,

33、有着复杂的尊唐尊宋的背景,但其文论多专注于程朱说理与格调派论文之法。纂评亦选用了荻生祖徕、大典显常、中内穆堂的注解,承袭了汉学家注八家文本的成果。相似的文论家群体选择,又推动了这类文论家及其注本在日本文坛上的经典化。(二)从谢选拾遗注本的发展历程看纂评的价值中国的文章选本传入日本后,士子与儒生最初只能借助单注或者集注的唐注本理解文意,选本的流通仅限于贵族阶级。随着阅读群体的下沉,选本转变为童蒙读物,为方便学子理解,选本中的注释事无巨细均有罗列,选本中的评点亦集注百家唯恐观点有失偏颇,使得选本愈加繁复。江户文人在接受这类唐注本的过程中产生新见,选本中的评点又逐步本土化。书商为谋利争相刊印,此时文

34、坛上的选本呈现出唐注与日本古注相融合的特点。此类选本流行过后,选本中的注解与评点会立足于日本文学本位,从江户时期萱园学派盟主荻生徕在选本旁加日本的片假名标注,到注本中全以“国语”注释,选本的注解呈现出去汉学化倾向。日本文坛上文章选注本在整体发展历程中大致沿袭着此脉络,如有日本南北朝(1 3 3 6 一1 3 9 2 年)刊魁本大字诸儒笔释古文真宝、宽文三年(1 6 6 3 年)刊古文真宝谚解大成、明治十八年(1 8 8 6 年)刊古文真宝讲124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义。另如文章轨范自传入日本后刊印本众多,江户时期中御门天皇正德五年(1 7 1 5 年)京都武林新兵卫、植

35、村藤右卫门等刊印文章轨范百家评林注释,正集七卷为明朝李廷机评训,续集七卷为明朝焦评 2 5 1 8 3 2。正集与续集的刊刻本较多,至宝历十一年(1 7 6 1 年)平安书肆植村玉枝轩儒书藏版目录著录有:“正续文章轨范四册;正文章轨范新刻二册。1 2 7 1 47 9-48 0 均是对明朝李廷机、焦二人评本的新刻。至于明治年间,李廷机评训本中的评点走向本土化,有日本嘉永四年(1 8 5 1 年)伊东龟年补订正文章轨范评林,明治十二年(1 8 7 9 年)宫胁通赫辑补点注正文章轨范,明治十四年(1 8 8 1 年)原田由已标笔标笔正文章轨范。同时,明治年间文章轨范本土化与去汉学化的选本交叉出现,

36、有明治十二年森立之文章轨范讲解、明治十五年长冈道谦编文章轨范讲义等书相继出版。诸家注本完整地展现了文章轨范在日本文坛上的接受历程文章轨范历经了与日本文学的融合历程后,又产生了谢选拾遗这一特殊的分支。谢选拾遗由日本汉学家编纂并注解成书,是独立于文章轨范之外的一部选本。谢选拾遗主要有四个注本:赖山阳选注谢选拾遗,木泽成肃谢选拾遗评林,行德玉江纂评、行德敬二郎集注集注纂评谢选拾遗,江阪疆恕谢选拾遗讲义。在注本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注解成果呈现出动态流动的态势,注本间也会呈现高度的相似性。明治十五年(1 8 8 2 年)日本四书房刻谢选拾遗评林(以下简称评林)五册,此书页中题“谢选拾遗评林”,左题“

37、明治十五年第二月出版”“四书房梓”,右题“山阳先生赖襄子成原选”“后学成肃木学先生辑评”。木泽成肃为东京府长野县士族。此书前有牧刻谢选拾遗序。卷前题“谢选拾遗评林卷之几(小)字集”,次行上、下题“山阳先生赖襄子成选”“后学木泽成肃辑评”;版心上题“谢选拾遗评林”,版心题“卷之几、篇名”,下题“页数”;板框中上有眉批,多为赖山阳评点。此书正文旁小字注以“沈云”“蔡云”引沈德潜、蔡方炳等人评点;正文的小字双行夹注中又有沈德潜、汪份、吕留良等人的评点;正文后有沈德潜、储欣、汪份评点,评语用双行小字列于评点家之下。书末有赖纲谢选拾遗跋。此书刊刻时间早于纂评,书前牧觐序与书末赖纲跋在纂评中亦有,正文旁的

38、小字沈德潜注与纂评的注解格式完全相同,柳宗元石涧记二书均有注:“沈云:去路不尽。2 7 1 4柳宗元封建论注:“沈云:非圣人意即事势。2 7 1 两书相隔一年在大阪府书坊出版,发卖人均为心斋桥的松村九兵卫。纂评极有可能参考了谢选拾遗评林的格式和注解内容,并且参照评林的注释方法在正文旁多增加了贯名菘翁的小字评点。日本明治二十七年(1 8 9 3 年)的石印本谢选拾遗讲义,此书的编印晚于纂评,作为讲义实用性更强,此书的注解已经去汉学化,赖洁序文日:“家泰翁所编谢选拾遗行于世久矣,顷者江阪疆近君以国字讲述其义,至篇章字句之法,抑扬顿挫之妙,一一摘示如口授而面谕,名日拾遗讲义,嘱余序。余谓近世选文著书

39、,亡虑百出,日藏万,而其易读易解而适于实用莫有如此著者也。”2 8 1 此书使用日文作注,更符合其作为童蒙之书“易读易解”的特点。前代大量注解成熟的选本已经确立了选本的典范,谢选拾遗讲义的出现,标志着文章选本发展已进入尾声。谢选拾遗从拾遗到评林纂评讲义,经历了评注由日本汉学家用汉语评点到汉学家用汉语集注、纂评再到汉学家用日语评点的发展过程。“集评现象 的兴盛是文学成熟的标志之一 2 9 6 4,此种方式在日本江户时期就已成熟,但到了明治时期行德敬二郎将集注与纂评分列更沿袭文章注释学发展的脉络更进了一步。在谢选拾遗的四个注本中,纂评吸收了前代评点的成果集注诸家评点,又增添了注解,是谢选拾遗评点的

40、高峰和注解成熟的产物。纂评由日本人编选、日本儒者选注,在日本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集注纂评谢选拾遗是明治时期学者对中国文章学接受的产物。在“集注”中行德敬二郎注解文章时立足文章本位,注重对文章的校勘与文字的声训、音训;于“纂评”中接受了江户至明治时期汉学家注解八家文章选本的成果,从专业的角度吸收与融汇了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评点思想。此书的纂评和集注者都是大阪府平民,行德敬二郎兼有出版人的身份,通过此书可见明治时士族之外的读书人对唐宋八家文章的接受、坊刻文章选本的特点及其相互间影响的关系。同时,纂评是中国文章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的桥梁,通过纂评可以推知日本文意注释学发展的脉终。此书极

41、具文献价值125丽陈【贡仕编辑第2 期杨丽萍,王燕飞:和刻本集注纂评谢选拾遗的特色与文献价值参考文献:1曹虹.文章学的对话: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日本赖山阳“增评”本对读札记 .文艺理论研究,2 0 1 3(4):9 7-1 0 3.2孙立,赖山阳对中国古代文章的师法及其跨文化意义 1 .学术研究,2 0 2 0(1 0):1 7 1-1 7 6.3王雪.赖山阳中土文章选评本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2 0 1 4.4东条琴台.先哲丛谈续编 M/栗品孝,孙锦泉,周斌.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4辑传记1 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5王宝平.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

42、社,1 9 9 5.6赖山阳编:谢选拾遗 Z.日本弘化三年(1 8 46)刻本。7严绍望.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下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8赖山阳选.行德敬二郎集注.集注纂评谢选拾遗 M/行德玉江,纂评.下东波,石立善.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丛刊第3 辑:第6 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2 0.9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外一种):第9 册 M.曹海花,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6.10韩天雍.日本篆刻艺术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1 9.11筱崎小竹.小竹斋诗抄 M/王焱.日本汉文学百家集:第2 5 1 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1 9.12广

43、濑旭庄.梅墩遗稿 M/王焱.日本汉文学百家集:第2 8 2 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1 9.13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中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1 1.14松村操.近世先哲丛谈 M.栗品孝,孙锦泉,周斌.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4辑传记1 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1 5.15陈澧.东垫读书记 Z.清光绪刻本.16六乡弘纯.冠注插画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字类大全 Z.岛田实应,校正。日本明治十四年(1 8 8 1)刻本。18李鹰.济南集:卷八 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弄翰子.平安人物志 M.栗品孝,孙锦泉,周斌.日本汉文史籍丛刊:第4辑传记3 1.上海:上海交通大

44、学出版社,2 0 1 5.20陈广宏.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上 M.龚宗杰,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21李者卿.文章精义 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2陈志扬,李斌.中国古代文论读本:第4册明清卷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1 9.23沈德潜.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 M赖山阳,增评.武汉:崇文书局2 0 1 0.24沈德潜.点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M.川上广树,纂评.鲁林华,点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1 8.25严绍。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下集部索引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26大典显常.昨非集 M/王焱.日本汉文学百家集:第1 7 0 册.

45、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1 9.27赖山阳.谢选拾遗评林 Z.木泽成肃,评.日本明治十五年(1 8 8 2)四书房刻本。28赖山阳.谢选拾遗讲义 Z.江阪疆,注.日本明治三十三年(1 9 0 0)大阪府编印本.29曾绍皇,试论明清时期文学名著的“集评 现象 .复旦学报,2 0 1 2(5):5 9-7 0.The Traits and Literature Value of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XieXuanShi YiYANG Liping,WANG YanfeiAbstract:During the Meiji period in Japan,

46、Gyoutoku Gyoukuko,an ordinary person in Osaka Prefecture commentedon RaiSanyos Xie Xuan Shi Yi and his son,Gyoutoku Keijirou compiled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Xie Xuan Shi Yi.This bookinheritedthe results of the commentary on the selected works of Eight Masters of the Tang and SongDynasties and

47、 there is a highsimilarity between the groups of literary theorists used in the anthologies.Its annotation w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based on thearticle standard in annotation,and incorporating the ideas of Ming and Qing critics in annotation.From Edo to Meiji period of Ja-pan,the 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ssay studies by commentators were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collection and com-mentary of this book,and its value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Keywords:Gyoutoku Gyoukukou;Gyoutoku Keijirou;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Xie Xuan Shi Yi;carving copies ofChinese books in Jap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