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3、 背诵全词。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
2、:“愤懑、抑郁、凄凉。”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
3、回答,教师随机引导。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
4、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生答:“旷达乐观。”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九、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
5、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十、布置作业:1、 背默全词。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赏析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休将,不要
6、。白发,指老年。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
7、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
8、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4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