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汉语言文学 2012011024 肖涛 钟嵘诗品云:“齐光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可见,江郎是极擅长拟古诗的。读罢江淹杂体诗30首后,为了更加深刻品味江淹杂体诗拟古特色,学生又去搜寻江淹所拟之作拿来品读,最终略有感悟,细说其下: 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五言古诗发展史的总结 江淹在杂体诗序中明确提出了“品藻渊流”的意愿,我们通过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从刘祯到左思、刘琨,从嵇康到玄言诗,从张协到谢灵运,以及玄言诗到山水诗。可以这样说,江淹的杂体诗为我们事实上构架了一部五言古诗的史纲:其通过选取30种其前的
2、优秀诗作,除第一首古离别模拟无名氏古诗外,其余29首按时代排列并标明所拟作者。其中汉代2人,曹魏4人,晋代15人,宋齐8人,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还将五言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关西(汉)、邺下(魏)、河外(西晋)、江南(东晋及刘宋)。他是第一个对那段五言古诗发展进行概括的人,并且江淹专门选取优秀的五言诗进行模拟,这既是对五言诗发展的一种肯定继承,同时又是一种探索。这个过程非常能展现出江淹选择和批评的眼光。他这种选择也深刻受到了刘勰和钟嵘等的认可。 二、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有意识地探索五言古诗的创作规律江淹在其杂体诗小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当时理论界存在譬如“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
3、耳轻目”等问题,江淹为了转变当时这种不良风气,其自身通过创作拟古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五言诗的观点。江淹在序中说到“今作三十首诗,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云尔。”江淹作为一个当时文坛较为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已经开始注意到当时诗文界存在的创作问题,主动积极作为“文坛急先锋”,为五言诗发展道路探索。 三、江淹拟古,曲尽心手之妙。 沧浪诗话如此评江淹杂体诗。“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本人通过选择若干杂体诗中拟作与被拟诗人的作品,加以对照品评: 第一首古离别拟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4、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前两句暗用了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又化用了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的句子。而“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此句直接抒发出“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的情怀。而“菟丝”此意蕴则借用了古诗冉冉孤生竹“菟丝附女萝”。而且江淹中的古离别尾句“菟丝”所寄即是女萝,。可以说江淹此首对古诗的摹拟之作,堪称典范。正如李善注曰:“江之所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江淹对古诗的摹拟
5、不仅在题材、风格,而且也是将古诗原语言文字有机地熔铸在自身作品中。 又例班婕妤咏扇整体用意基本纳用了班婕妤的团扇歌,具体来说如“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借用“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整体意蕴一脉相承。但江淹较之原诗多了些自身对班婕妤的可惜之感:“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此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时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绘画出各种彩色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为汉成帝婕妤的班妃命运,远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与心上人萧史一起升天成仙。可以说,江淹这首诗与原作之所以给人相似不仅是因为两诗不仅在文字、体格方面摹拟,更是在神韵上追
6、求,把“哀”这一主题,在清丽的语言中,平平淡淡地将一缕哀怨之情注入其中,具有深远幽长的意境。并且能透过诗句本身揣摩被摹拟的作者的感受,并去摹拟,由此阐发出自己的感叹。 在其他拟作中江淹也多化用了所拟人的作品的词句,也用的很妥切。张司空华离情开头中的“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很明显出自张华的情诗“明月曜清景,龙光照玄墀”“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二句也是融合了张华诗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幽人守静夜,回身人空帷”等句。潘黄门述哀中江淹化用了潘越悼亡诗中的一些意境和词句。譬如“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一句受悼亡诗其三中的“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势”的影响。又如陆平
7、原机羇宦“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这种造境。受到了陆机怀士赋“感亡景与存设,惋聩年于拱术”的影响。江淹对诗句的意境化用的同时,特别关照了个体风格。在同为山水游玩诗,其分别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恰如殷东阳仲文兴瞩就显得平淡,而谢临川游山和谢法曹惠连赠别则突出了玄言味的轨迹。江淹的拟作是建立在他对所拟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揣摩分析甄别,才能写出不同风格的摹拟佳作 江淹的摹拟不仅仅是在意境和词句方面,而且也特别关照到了各家诗作的表达特点。例如,谢惠连爱用顶真手法,几乎每首诗必用顶真手法,时人戏把运用顶真手法成为谢惠连体。而江淹拟作谢法曹惠连赠别中就很明显采用了顶真手法:“弭棹阻风雪,风雪既经
8、时。”“孤筠情所托,所托已殷勤。”“疏华谓无陈,无陈心悁劳。”又如在摹拟曹植时,江淹特别注意到曹植作诗注重对偶,并有意地区摹拟:“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江淹拟颜延之最为相似,他在摹拟颜延之诗歌的对偶时,特别是在每句中间的动词都是对偶的,如“列汉构仙宫,开天制宝殿。桂栋留夏飚,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可以说很好地抓住了被拟诗人的创作微妙的特点。 江淹摹拟之作的成功,在于其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江淹摹拟之作不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创作手法还有它的体悟,他还能从每个被摹拟的作者的切身的感受中去摹拟。这使得江淹的摹拟之作不再仅仅只有原作之行,而有了精神的相承,这就是比单纯的摹拟更高一层的
9、创作。这也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能被后人极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四、拟古缺陷。“自作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正因为江淹摹拟之作过于相似原作,以至于出现古人把他的拟作视为原作,虽然这对于摹拟之作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可是反过来思考,江淹作为一位诗坛领袖,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摹拟又过于拘于原作,无论是在字句还是语气上都尽力摹拟,正是因为模仿的逼真,有故意造作之态,缺少了自己所独特的风格特色。摹拟之作无论多么逼真,可终究不是原作,这种差别就在拟作缺乏原创性,没有原作深刻。 最后我想说的是。他这样摹拟虽然有教世人文体之功、妙解群藻之用,可也能导致世人摹拟太甚的风气。因此,学生认为摹拟古人一开始就得树
10、立起“提魂摄魄,不拘行迹”的思想,否则极容易罔入摹拟怪网而不得出的困扰。 第二篇。读诗有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南宋诗人)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
11、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杜牧赠给旧时同僚韩绰的诗歌赠扬州韩绰判官里的一句诗,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写到“桥”,“吹箫”。也不知道杜牧要表现什么情怀。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
12、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本文发表于2007第三期课程与教学,蒙编辑老师的厚爱,文题被放于杂志封面的导读中,但本人仍感觉对“紫烟”的解读还不够完美,有不少地方还是可以深究下去,恳请读到本文的朋友和老师多多指教。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一、质疑“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3、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这首古诗一直被收录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把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视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力图通过对这一句的解读,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大气,学习这首诗的神来之笔。而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教者往往认为诗句是简单写景,比较好理解,所以常一笔带过,也很少深究“紫烟”的含义。但是笔者发现,每当教这首诗时,爱提问的学生总是针对“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提出相同的问题:“老师,庐山瀑布升腾出的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我怎么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象呢。” 笔者即便遵照参考书上的解释(
14、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来回答学生,他们仍然是半信半疑,看着他们的神情,笔者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笔者为此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但发现目前大多数版本对紫烟的解释仍然是“紫色的云霞”,或“紫色的水汽”,有的版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是“褐色的山石、太阳与升腾的水汽互为条件产生的条件色。”有个别意见认为“紫烟”是“带有印象主义般的光和色的瞬间感觉。” 近日在福建教育2007年第1期上拜读了某特级教师的走近李白课堂实录,在这堂课中。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紫烟”的:师:“香炉”是庐山上的一个生:
15、山峰。 师:是的,山峰,不要这么犹豫。放松一些。为什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呢。生:可能是李白喝醉酒了。(笑)生:可能是阳光照射的原因。 师:升腾起来的就是,紫色的云霞。这样的紫色云霞升啊升啊,一直升到哪里去了。生:天上。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生:没有。生:没有。 师:这样的景象我也没有看过。这种景象只有仙境中才有。我们来读。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显然,在这段课堂实录中,老师也把“紫烟”解释为紫色的云霞。然而,“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 笔者数度拜访过庐山,在多种角度观察过香炉瀑布,也曾有幸目睹到香炉瀑布的水汽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的彩虹,但没有一次有幸得见紫色的水雾或云霞。笔者为此又
16、向物理、地理老师和书籍求教,让他们给我讲解色谱学原理,彩虹形成的原理,以及庐山的地理地质等方面的知识,都没有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香炉峰上的云雾是紫色的。但是为什么香炉峰的云雾在李白的眼里是“紫”烟。而不是“白烟”、“青烟”。笔者便尝试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探究。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求证,笔者大胆假设,大诗人李白在写作“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并非简单描写景物,他写庐山的云霞(云烟)时使用了自己的“心理色彩”紫色,“紫烟”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就的,“紫烟”绝非实际意义上的的紫色云烟。 二、探究“紫烟” (一)关于“心理颜色”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颜色,常常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人们
17、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光本身,而是光和物体的统一体。当颜色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被人们共同感知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如记忆,对比等)的影响,形成心理颜色。 比如,“黄军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军历史上,确实有过因为历史原因军装是泛黄的颜色,而老百姓因为叫习惯了,所以尽管后来军人穿上了绿色的服装,但人们还是称之“黄军装”,这种因为某种历史文化记忆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对颜色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心理颜色”。 我们往往称我党艰辛的历程为“红色的历程”,国外友人称中国为“红色中国”;而现在我们统统把没有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称之为“绿色食品”显然这里出现的颜色指称是带有心理色彩的和历史原因的。 (二)关于“紫”的文
18、化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这不得不说到“紫气东来”这个典故。 列仙传中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传说中,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守关的将领尹喜便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是至高无上的天神。由于老子是自东向西走,后人就有了一个成语叫“紫气东来”。从那以后,紫色成了道教最为推崇的颜色,“紫气”成为祥瑞的代称。人们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叫“紫房”或“紫府”,道教传说的天帝称“紫皇”,吉瑞之气为“紫气”、“紫电”,凡此等等,无不说明紫色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紫色和帝王之间
19、也有较深的渊源。 历代皇帝笃信道教的比较多,从先秦以降,帝王多信炼丹之术,供奉太上老君,把“紫气东来”视为至理名言,悬挂在自己的寝处。“紫”逐渐成为帝王将相喜欢的颜色和字眼。翻开辞海,我们还可以看到:“紫衣”,指紫色的袍,是古代的公服。“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的封袋用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又如,“紫陌”,指帝都的道路。大家所熟知的“紫禁”,是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因称皇宫为“紫禁城”。长城的别称则是“紫塞” (三)李白与“紫” 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唐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李白生活的盛唐年代,其时帝制甚为开
20、明,各种宗教百花齐放,儒、道、释之一的道教在其间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位。 李白的思想及其创作与其所受道教文化影响紧密相关。李白青年时期,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十五游神仙”的李白,浸淫道教最深。他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有时甚至做梦也关涉道教:“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李白写诗,擅用紫色。我们读李白的诗句,发现在他的眼中,有太多的“紫”。 如在古风一诗中“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东海沉碧水,西
21、关乘紫云。”;“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等,诗中的“紫”字出现了14次。读古风一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仙李白对紫色的狂热癖好,而这些“紫”的出现与李白笃信道教是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紫”在诗人的笔下已经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是道教精神的象征。“紫”显示出了道教文化的神秘和典雅,这正如黄色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白色是恐怖的象征一样,“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仅代表颜色。 (四)关于“紫烟” 1、“紫烟”并非李白首创 最早用“紫烟”一词写诗的并不是李白,晋代大诗人谢灵运在拟行路难诗中云:“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
22、之紫烟。”隋代诗人江总箫史曲中也写到:“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一些唐代大诗人的诗中也出现过“紫烟”,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白居易酬吴七见寄:“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白居易仲夏斋戒月:“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 可见,紫烟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紫色的云烟”。“紫烟”一词早就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是可以指代祥瑞的云烟、仙境等,是富有想像力的诗人或道士们对神秘莫测的高空或白云飘飘的深山的一种臆想。 2、李白诗中的“紫烟” 李白并非只在望庐山瀑布中用到了“紫烟”一词。李白古风里另有两句“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23、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在元丹丘歌中有“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河南府陆浑县有鸣皋山)也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秋浦歌十七首中还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等。这些诗句诗皆有“紫烟”一词出现,“紫烟”显然不光出现在庐山,还出现在河南登封的嵩山等。可见在李白的眼里,那些深山之中缭绕的云雾统统被他想像成祥瑞的征兆,而这些有云雾缭绕的山林正是仙人的居所。众所周知,在任何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发展到现代朦胧诗,诗人已几乎无视客观物体特征的描写,而几
24、乎是主观、甚至是臆断现实。那么对于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来说,“紫烟”当然也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所以,笔者大胆推想,当他在庐山香炉峰下看到那终年缥缈的云雾时,李白根本不需要推敲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云雾,他脱口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 三、解读“紫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是诗人李白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庐山香炉峰上的云霞(云烟)和别处山上的云霞(云烟)完全一样,和你我看见的也是一样的是白色的,不过在诗人的眼里它就是“紫烟”,因为在诗人的眼里,那是祥瑞的云雾。 后人一直把“日照香炉生紫烟”认为是实写,主要因为“紫烟”是和“日照”搭配在一起出现的,大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
25、下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李白其他用“紫烟”一词的诗句并不象这首诗这样有名,所有也就不会意识到“紫烟”其实早已经成为诗人笔下的一个固定使用的词语。所以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而诗歌欣赏是最忌讳“望文生义”的。笔者认为,教者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了解“紫”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以及李白的思想,让学生对“紫烟”有更为多元的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于细节处赋予课堂以深刻和丰富,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使学生茅塞顿开;应于细节处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精神氛围之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使其从小就能做到理解的多元与彻底,言说的厚重和表达的多样
26、。 (阿黎丁亥年暮春于荆川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说李白可爱,以前还不觉得,现在,慢慢品着他的诗,不禁窃喜或拍案叫绝。就以这首小诗为例,无非是描写所看到的楼很高,看看我们的小白是怎样捣鼓的。这楼高不高啊。高。叫“危”楼。这楼有多高呢。上百尺高。 这楼高不高啊。高。好像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诗写到这,还不算绝,最绝的在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好一份天真浪漫的情怀。连现在的十二三岁的小孩都脱口而问“天上真的有人吗。”,“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作为一个饱经世事的成年人李白,却还有这样一颗如此可爱的小心,真不愧是“诗仙”。 第三篇:读诗有感读诗有感 昨天晚上,
27、我翻起了这本诗集,读着它,第一感觉便是只用心感受诗篇里的青春、单纯即可,而不用去思索什么,这不是故作深沉的,而是流露自我的诗行。我的第二感觉是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因为青春的生命是那样的丰富与美丽:春夏秋冬、树鸟花香、山河水天、古今中外、阳光雨露、青春梦想,能让心灵超越地理与时间的界限而自由的游畅,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在,想象力本身就是要突破现实与有形世界的束缚,去憧憬美好与追求未来,也因此才会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如果在内心世界里,仅仅剩下物欲和金钱的算计,那么悠长的人生会是多么无聊啊,这跟低级的动物无所差别。幸好还有美丽的诗篇,它能唤醒人的心灵。以前我也在想,诗到底有什么价值,在这样一个物欲
28、剧增的时代里,诗歌与诗人还会踽踽独行吗。当然,我这属于杞人忧天。前几天,在期刊室里读到了诗刊,诗意的朦胧使我的心灵顿然活跃,就一个感觉:诗真好。明权又把他学生的诗集如梦令发给了我,我再次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与美丽。还想重复刚才说那句话,诗歌本身就是生命的本然流露,因此,读它,无需去想什么,去感受就好。只要人存在,相信就会有诗篇的存在,包括呈现语言与行为两种方式(语言诗行和行为诗篇)。我感到了诗歌艺术的价值,它确实不能让人直接拥有具体的什么,而他的存在则不会让人失去什么,保存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相信诗歌。相信艺术。 第四篇:读鲁迅杂文选有感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
29、迅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把你的名字永恒。还有谁能及你出道人生和历史最深最终的一页。 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鲁迅先生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指反动派的心窝,用笔化做长矛,横着战斗,坚定的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用从手心里流淌出的永不枯竭的热量颤抖的写下百忙做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另种的乡间,石洞摸得春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读先生的杂文,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
30、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鲁迅先生确是中国文坛的巨星,引领人们心灵的导航。为了让追求光明,拼命呐喊,呼唤着彷徨的人们。为了追求光明,用尖利的笔尖无谓的刺向反动派的心窝,却从未理会颈上鬼头刀的阴森之气。为了追求光明,他痛下针砭的批判中国人思想的劣根性。倘若先生不为追求光明,而是像所谓的文人学者进行阴险的论调或者向麻木的百姓忍受甚至是奢望奴隶的生活,那么中国文坛上也就不会出现这响彻世人的名字,也许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对世俗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可焉不察,深陷于瞒与骗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读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先生有着直面苦难的勇气。苦难并不能视作获得世俗名利的手腕以获得鲜花和荣耀。有时苦难只是
31、短暂的,意志薄弱者咬咬牙,也能坚持,会在苦尽甘来的诱惑下挺过难关,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当苦难以超时空,以无以反抗的方式袭来,人们此时还能顶天立地,那方为真英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今,会往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追名逐利,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一个衰亡民族之所以沉默的缘由了。 鲁迅先生就近乎着永恒。身体是速朽的,于是追求永恒便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但永恒与权势无关,和财富无关,和生命的长短无关,和欺诈无关。一切的假恶丑在时间的面前都原形毕露。假饰越多,反差越大。永恒只与爱有关。鲁迅先生的爱是去除一切装饰一切铺垫的烈火之爱,如奔火而去的飞蛾在毁
32、灭中又得到永恒。历史证明判断永恒的权利属于人民。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你却选择了用笔说话;当大家选择用笔说话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沉默。无论是说话还是沉默,你都是为了人民。心中有了人民,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因此人民会庄严地宣告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鲁迅先生说。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地过去,以伺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他就是那种义无反顾,奋然前行的人。 文:生科系1504班赵慧姿 第五篇:读范仲淹词有感读范仲淹词有感 初中时学到了范文正公的文章岳阳楼记,至今不忘,每每背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时,都不禁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范文正公真是太伟大了。那种
3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荡涤着我的灵魂。 这期间也曾接触过范文正公的其他诗文,如渔家傲等,这些也让我背的朗朗上口。 昨天,我看了一本叫做宋词鉴赏辞典的书,对渔家傲内中的含义也重新温习了一遍。多次咀嚼,却让我对范文正公产生了一丝怀疑。范文正公真的有那么伟大吗。 词被称为“诗余”,在宋代是不被人所看重的,因而许多人在重视诗歌和文章的社会教育意义的情况下,对词则显得随便的多。因而在宋代的词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人们的真实面孔,体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如欧阳修,作为宋代的一代文宗,他的诗文是严肃的,正统的。但在他的词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欧阳修。如生査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
34、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觉得正是因为在词中体现了有宋一代词人的真情实感,而宋词才成为宋代文学的象征。 因而,在这首渔家傲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范仲淹。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
35、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在这里面我觉得也包含了作者对延州这个地方毫无留恋的意思。而后面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更体现了作者希望早日回到京都或家乡的心情,而在这里面,我却没有看到范文正公慷慨报国的心情,也没有看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只是因为不得已而留下罢了。(注:幸亏那些当兵的不认识字,他们要是了解了范公这首词里面的意义的话,那可不得了,要军心大乱啊,范文正公这是明目张胆的扰乱军心啊。这可是军中很大的罪过啊。作为军中最高将领,竟然厌战,竟然心生退意,怠慢军心,砍头也不为过。) 我又返回来反思范文正公岳阳楼记里面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多次琢磨之下,我觉得范文正公的话有点问题。范文正公一直在忧,一直忙着在忧,他何时去干呢。为什么不“居庙堂之高则致其君于尧舜,处江湖之远则教其民以忠孝”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难道不是对君对民最好的报答吗。为什么不能经过自己长期的奋斗之后像陈抟老祖那 样喜闻赵匡胤登基摔下驴背而先天下之乐而乐呢。 岳阳楼记中的那些名句体现了范文正公的虚伪吗。还是范文正公尚未通达呢。 管窥之见,请诸位大家指正。第22页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