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五篇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世界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自最下层的咆哮,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内容的史诗。它直接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切的告诉我们,在那些伟人物指点江山时,会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以历史前进为代价,还是只是无谓地牺牲。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座机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获斯大林奖、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与肖洛霍夫出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出身于哥萨克的他,在俄国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体会过革命省里的快乐,也对俄国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忧心不已。他的一生与顿河分不开,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这部小说中
2、描绘了一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描绘了哥萨克在革命和战争中的激烈沸腾的生活,他们“脱胎换骨”的苦难,以及她们最后走向新道路、建设新生活的历史新进程。 哥萨克的那块天地里的世世代代人的生活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动绮丽的画卷。小说开头有一首歌唱哥萨克血泪历史古老的民族歌曲:“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富强,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民的
3、思想、感情、意识和风俗等震荡冲突。 小说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本丘克斟酌着字眼,说道,面包奇缺,工人区里到处是饥饿、不满和无声的抗议。日俄战争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这次战争势必以新的革命收场,而且不仅是革命,还要发动国内战争”。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与恶劣,时势动荡,而哥萨克人的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残酷的斗争。表现出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意志力,揭示出一切反动统治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广大的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翁葛利高里的悲剧,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人以
4、一种疯狂、绝望的英雄气概,拼死地反击哥萨克,进行自卫,在马刀的劈刺声中倒下,而在垂死之际,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冲向死亡和毁灭,因为他们豁出去了,死在哪儿都是一样的”,让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感慨不已。一方面感叹与敬佩这些士兵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觉得在那个动乱战争的年代,人们过于轻贱自己的生命了,亦或是那个年代,总是要有很多人流血牺牲的。这是身为将士的光荣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敢妄下定论,也不好定论。 在刚开始葛利高里因杀人行为不安时,一个叫“锅圈儿”的哥萨克对他说:“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在打仗的时候杀敌人,这是神圣的天职”我想
5、,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使这些士兵一往无前地去砍杀面前的敌人,而这种信仰我自是无法体会得到。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存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细细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 我自知出身于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没有那种革命信仰,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革命情感,
6、我是一个和平爱好者,从美国与伊拉克以及其后来与利比亚的战争,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给其国家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平是主流,我希望美丽的橄榄枝可以抛向世界每一角落。而在我爷爷的那一辈,都是经历过那个风云变幻的转折点 建国,对革命感受自然匪浅。我曾想,即使我们了解历史,那又如何。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在革命时期涌现的那种无畏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那种无畏精神已渐行渐远,喧嚣、金钱利欲充斥社会。很难想象那么一天,我们都淡忘历史,淡忘带给我们和平安康的革命,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幸好,有像肖洛霍夫一样的喜欢用直笔记录历史的作家,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
7、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
8、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
9、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
10、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
11、很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在第四卷第二章中前线的哥萨克这样唱到:“啊,我出生的故乡,我再也见不到你。在清晨的花园里我再也见不到黄莺,听不到黄莺的歌唱。你呀,亲爱的妈妈,不要为我过分悲伤。亲爱的妈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在战场上。我驰骋在野味的空地上,我心里预感到。啊,我心理预感到,我的心在预言。漂亮的小伙子再也回不了故乡。铅弹在飞响,射进了我的胸膛。我倒在战马的脖子上,血洒在黑色的马鬃 上。没有上过
12、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通过这些民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背上长大,一生都不能摆脱战争的哥萨克戎马生涯的全貌。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哥萨克民歌仿佛凝聚了哥萨克们的灵魂,在静静的顿河中,这些民歌构成了整部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刻的研究它们对于我们认真解读这部史诗巨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感受作品散发着的人道主义气息,感受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无比虔诚,感受肖洛霍夫带给我们的有关顿河的一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13、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
14、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15、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
16、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 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
17、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很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宁海中学分校初二(5)班王筱笛 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们选择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很长,上下共四本,让我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时,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 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
18、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这本书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
19、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和悲欢。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 肖洛霍夫说过。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内涵,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写的
20、伟大巨作。 静静的顿河-随想 平时爱读一些短小精湛隽永的美文,一些人物传记,再有就是旅游期刊之类的。藏书不算多的书架上,美美让我心动的:那淡淡的湖蓝色封面,黑色的五个字-静静的顿河时常映入我的眼帘。最初读它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用得到的压岁钱,自己去书店买回了这套书,如获似宝.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的脚步犹如飞转的车轮,忙碌着忙碌着,真正静下心来读这洋洋百万言的长篇作品估计已是一种奢望了。前年我们单位重新扩建,员工在家停工培训近一年,有幸可以从容拜读我喜爱的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之作。再读它一股浓烈的顿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出纸张,使人仿佛置身于充满汗水
21、淋漓的劳动场面;时而又被金戈铁马的战争生活所震撼;自由勇敢的哥萨克人用几辈人的汗水开发了荒莽的顿河土地,每一掬顿河水.每一寸土.每一棵树都凝聚着哥萨克人的心。他们依恋着顿河的土地,深深热爱着这片热土,可哥萨克人平静的生活被战争和革命的风暴搅起了巨大的波澜。 书中描写了在新旧政权.红军和白军.新世界和旧世界斗争过程中,以格力高力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作者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悲剧史诗创作的先河,以“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长篇巨著象是人类文化
22、创造史的里程碑一样,使人难以忘怀。他以深刻的笔力描述了劳动哥萨克发生根本巨变的整个一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一代史诗。 我特别喜欢书中寓于深意的细节描写。“格力高力走到一个陡峭的岸边,把自己的枪和子弹投进了漂浮着的小冰块的晶莹的绿色河水里.他顺着即将被和煦的春日融化的蓝色的河水,穿过顿河,大踏步往自己家里走去.”一张自制的书签从厚厚的书中滑出,字迹已经淡了,上面写满了书中人物的名字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禁笑了。曾经十几岁的我,当时读它时经常记不住人物的名字,于是做了这张特制的书签。赶紧把女儿叫到身边,郑重地把书和书签交给女儿,那一刹那感觉青春的记忆也交给了女儿,凝望着女儿清澈的眼眸,仿佛她即将长大。 如果读书能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读好书则是一种享受。现代生活读书的方式很多:可以手机阅读,网上阅读,mp5电子书阅读等等,我还是喜欢手捧书的感觉:淡淡的墨香,喜欢精彩片断的反复阅读,喜欢美文哲理的摘抄,喜欢睡觉前和主人公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我和老公一直期望女儿能爱读书.读好书;也许现在的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重,功课多,读书的时间越来越来少,也许哈利波特,鸡皮疙瘩,小时代更能吸引孩子们吧.静静的顿河这样的巨作女儿能慢慢读懂,希望伟大的肖洛霍夫用他多棱镜的分析方式,折射出的事物的复杂内涵,我们能真正体会他想表达的“人的魅力”。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