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地土楼群导游词
线路:门楼——慈西庵——二宜楼——玄天阁——观景台——南阳楼——东阳楼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华安大地土楼群观光旅游!我是这里的导游员,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小×,也可以叫我×导。很荣幸,今天能为大家导游服务,接下来的参观过程大约为2个小时,大家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可提出,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 (此段导游可以自由发挥)
【门楼】
今天,我们是步行(乘坐电瓶车)游览土楼群的。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以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而被收录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蜚声海内外。福建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而我们今天的游览的大地土楼群正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志性建筑,是福建土楼文化传承的典范,也是福建土楼走向世界的源头,极具代表性。相信大家能在今天的游览中揭开福建土楼的神秘面纱,能够更加了解福建土楼。
现在,我们的行程就要开始了。我们即将通过这个山门进入景区,山门上的两面都有“大地土楼群”的题字,前面这五个字是由现任的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的,后面的则是上任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的。为什么土楼群的名字叫作“大地”呢?因为土楼群所在的这个地方就叫大地村。
【慈西庵】好了,我们今天参观的第一个点,就是进景区大门旁边的慈西庵,它又名朱西庵。据大地村蒋氏族谱记载,此庵创建最迟在元至正年间即1341年,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我们在这里参观的时间为10分钟。
慈西庵坐西南面东北,面阔三间,通长11.8米,由两座并排庵堂组成,具有典型的闽南宗祠建筑风格。里面供奉众多神位,主要有西方三圣——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送子娘娘,关公、土地公、黑脸魏三公。魏三公是为宋朝皇帝而死的,因此被皇帝赐封为公,他是当地人民尊奉的守护神。对宗教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会奇怪了,西方三圣等是佛教的神,而土地公是道教的神,佛教和道教怎么会在一个庵里汇集呢?的确,道教的神与佛教的佛和谐共处,是其他地区少有的现象。而如来观音这些普天下敬奉的神与黑脸魏三公这样闽南地区信奉的神同处一个屋檐下,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种浓厚而独特的宗教风俗,佛神和谐共处的现象就是闽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慈西庵里,这种特色展现得非常明显,充分显示了我们闽南人对于“和谐”的重视!在大地土楼群的建筑中,每个建筑本身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都注重体现“和谐”的特色,在接下来的游览中,大家能更加清晰的体会到。
请大家来看看这边的碑文,从碑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朱西庵之号是座镇金星达摩岩的玄天上帝托梦命名的,其对联为“慈善显应施惠于众,西庵神座受敬千秋”,所以横匾写成“慈西庵”。那边还有一块小长形地界标记青石,铭文“珠西庵为记”。
慈西庵从元代至今,保留了很多元代以及明代建筑的特色。大家看这8根古老笨拙的梭形石柱,他们高3.5米,直径35公分,为元代作品;
再看庵内那边,有一口黄钟,高105公分,口径66公分,钟上铭文年代为明永乐9年即1411年,献钟者为田王东山保,可见当时香火已旺盛;每月初一十五,这里的人们必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各位嘉宾也可在此为家人、朋友,为自己祈福。
好了,现在咱们继续往前走。请各位嘉宾上车注意安全。
【游步道】
各位嘉宾,福建土楼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的卫星拍摄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于是他们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来探究竟,结果发现这只是福建特有的民居土楼,虚惊一场。
我们即将看到的大地土楼群是福建土楼文化传承的典范,也是福建土楼走向世界的源头,它也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二宜楼、南阳楼及东阳楼,楼群均为蒋氏家族所建。
【茶香街】
现在我们经过的这条街叫茶香街,因为每到采茶、制茶的时节,街道旁一片繁忙的制茶、买卖茶叶的景象,茶香四溢,茶香醉人,故而叫茶香街。
各位嘉宾不妨看一下我们左手边的这一排田园风光,这就是华安的主要产业——茶,华安盛产铁观音,是全国第二大铁观音生产基地。华安茶有四季和五季之分,高山中生长的茶一般有四季,而平原茶有五季。寒露过后,秋高气爽时节的茶为最好。这些茶都是铁观音,大家看他们长得十分矮小,间隙比较大,如果是在采茶的时节,大家可以看到很多采茶女撑着遮阳伞,带着遮阳帽,坐在地里辛勤的采茶,场面非常动人。
在我们右手边的这些建筑,就是居民房屋,他们家家户户都制茶。现代制茶已经半机械化,我们看到的这些机械主要用来炒茶(或其他,根据外面摆放的制茶工具进行介绍)。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加工过程会有不同的品质,口感差异很大。具体的华安茶文化,我们可以在游览东阳楼的时候边喝茶边品味。
【茶香河】
大家再看看我们左手边远处那条小溪,它叫做茶香河,它是大地土楼群中重要的风水水脉。因为它穿梭在茶田间,自然而然地蕴含了茶的清香,因此得名为茶香河。不久后,这条溪水上将建立起一条亲水游步道。其实,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一条通向安溪县的重要公路,因此会有些车来车往,给大家的游览带来一定的不便。将来,茶香河游步道修好之后,大家不仅可以近距离闻到清新宜人的茶香,还可以一边行走一边体验水的乐趣。
【二宜楼】
门前
好了,嘉宾们,现在我们到达了二宜楼的大门口,请各位随我下车开始游览。
我们眼前这座雄伟壮观的土楼就是“二宜楼”, 它享有“神州第一圆楼”、“民居瑰宝”等盛誉,被称为“土楼之王”。可以说,不看华安的二宜楼,不算真正认识圆土楼。
二宜楼为什么能成为“土楼之王”呢?我想大家在还没有进去参观之前都不明白。外表看上去,它和福建其他圆形土楼很相似,但是,二宜楼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建筑以及历史价值,具备独特的魅力。研究福建土楼的专家总结出了二宜楼的九个“土楼之最”,正是这九个土楼之最奠定了二宜楼在福建土楼中的王者地位。那么,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我们将重点给大家介绍二宜楼成为土楼之王的这九个土楼之最。
福建土楼数量很多,但在没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能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是屈指可数,早在1992年,二宜楼就率先从福建3000多座土楼中成功突围,成为第一个获得国保的土楼。获得国保最早,这就是二宜楼的第一个“土楼之最”。
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整体认识二宜楼。二宜楼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当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圆形土楼,占地9300平方米。二宜楼于清乾隆5年(即1740年)开始动工兴建,前后历时30年,直到清乾隆35年(1770年)才竣工完毕,距今已有269年的历史。楼的创建者叫蒋士熊,当时为聚族而居,防御敌人而建,因此从两百多年前一直到现在,楼内居住都是蒋氏的后代子孙。
(门匾)大家请看一下“二宜楼”这块门匾,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此楼要命名为二宜楼呢?“宜”字代表“宜山宜水、宜家宜室”之意。整座土楼依山傍水而建,土楼居住冬暖夏凉,渴望家庭和睦而居,故取此名“二宜楼”。然后大家再看一看这个匾上“二宜楼”三个字,这三个字笔画、结构不一,但书法结构平稳,方峻秀丽,神采清妍,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这牌匾是由安溪一位名为刘瑞紫的举人题写的。他在赴任浦城县令时途经土楼,巧遇二宜楼竣工庆典,特受蒋长子所邀题写了楼名。
(外墙)我们现在还只是在二宜楼外围参观,但我们就要开始领略二宜楼的第二个“土楼之最”了,那就是防卫最为周密。大家请看,二宜楼的外墙高达16米,共分为4层,一到三层都不开窗户,只有四层整圈开窗作为射击口和瞭望口之用。
(石台基)看完射击口之后,咱们来看二宜楼特厚的石台基,它是用块石和花岗条石砌成,所有石块棱角都朝内,圆整一面朝外。它露出地面部分有2米多高,而深埋在地下部分有3米以上,这样上下累积共有5米多深,所以即使敌人采用挖地道的战术也难以奏效。
(传声洞)大家请注意石基中部这样一个设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来看看,大家能猜到这个洞是干什么的吗?
我们把它称为“传声洞”。实际上这相当于我们现代所用的门铃,它的构造是外面小,里面宽,成“之”字形状弯曲进去的,这样的设计主要考虑枪炮打不进去,箭射不进去,而声音却能传进去。二宜楼共有十二个单元住户,每个单元都设有这样一个传声洞。当楼内有人外出深夜回归楼门关闭时,可跑到自家的传声洞口向内喊话,当其家人辨声确认是自家人后即可去开门,不致于因夜深叫喊无人开门而在楼外等到天明,也会因高声叫喊而影响其他族人的休息。
进入楼内
下面请大家跟我进楼内参观,楼内还有很多防御性的措施我们会一一看到。现在咱们所步入的就是二宜楼的大门了,整个楼内共有三个门,一个大门及两个边门,我们来看下大门的防御性体现在哪呢?
(泄沙漏水孔)请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首先是这张门外层铆上了一层铁皮,以防火攻,使之更加牢固。在防火的同时他们还考虑到迅速灭火的设计,叫泄沙漏水孔,就在我手指的那个位置(大家看到了么),二楼有一暗室,万一敌人用火攻时,楼内居民就可在二层暗室迅速把平时储存好的水、沙,通过漏斗迅速往下倾倒,水、沙可在大门内外两侧流泄,迅速把火扑灭,使敌人的火攻也难以奏效。这也是二宜楼防御系统独特的一个方面。
(门栓)当时,敌人撞击大门的时候,蒋氏族人只要将门腰后中部的门闩往外宜抽横跨到对面的洞口,大门随即可以关住,十分牢靠。看这圆拱形石门框的腰部两边各有一个门栓洞,内藏一条方形长木横杆,是在建楼砌石台基时预先安放上去的。如果担心大门被撞开,还可在下部再横上一根门闩。
(厚墙)在这里,又有一个土楼之最出现了。大家看,这段范围实际上就是整个二宜楼外墙,它的厚度达到了2.53米 ,在福建土楼当中这个厚度“无楼能比”。最厚实的外墙,这是二宜楼第三个土楼之最。这样的墙体牢固结实,具有良好的抗震御风性能。
(门槛)大家注意到这门槛了没有?一般说来,门槛都是用同一种材料建造的。而二宜楼门槛却三分之二用木料做成,三分之一用石板,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是根据《易经》中五行相生相克法与乾坤阴阳的道理,加木料意味着木能通声、振声,含有“万物发展、宗族振兴、子孙昌盛”意思。
(天井)下面咱们就继续往前走,大家注意到前面这天井了吗?这不仅是作为采光通风的效果,主要也是便于排水,可它的排水口非常有讲究,都有雕刻图案,这是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家想象一下,这个苹果图案寓意着什么呢?
对了,就是寓意宾客家人入门平平安安的意思。
(大院)各位来宾,现在咱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二宜楼公共活动的大内院,它是用河卵石铺砌而成,占地600多平方米。这里面目前还居住着六十多人,都是蒋氏后代子孙。这大内院有两个作用:一、使得楼内采光效果更好;二、居住于楼内的蒋氏子孙他们可以时不时举行公共活动来促进族人的凝聚力,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在这样的一座建筑内,最顶峰的时期可住到400多人,分成了两个生产队。
(水井)看,这边有两口水井,这就是200多年来楼内的引用水来源,泉源十分丰富。它是根据八卦里的两点建成的,有意前后差距,象太极中阴阳鱼之眼,还有个奇特之处就是两口井水温不同,相差一度左右,大家能猜到是为什么吗?
因为地下泉眼不一样,也就是水源不一样。这也是出于加强防御性的考虑,万一在战时敌人往一口井里投毒,或者掐断了一口水源,另一口井还可以用。大家不妨试试这两口井水的温差。
(响鼓石)我现在所站的这个位置就是二宜楼的最中心点,大家能感受到我现在说话和刚刚有什么区别吗?这块石叫“响鼓石”,具有良好的扩音效果。楼内居民要集中或进行集体活动,只要站在这块响鼓石上高声喊叫,整座楼内的人就可听得清清楚楚,因此可以说是现代的扩音设备。这证明了这座楼建得十分的等圆,声音讲出去靠墙壁反弹回来,所有的交汇处就是在这块石头上面。这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是同样的原理。
(楼内全景)站在这里大家可以仔细环视二宜楼。它是分为内外双环的土楼,楼直径73.4米 。福建土楼分为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两种土楼最大的差别就是结构不同。一般客家土楼都是通廊式结构,也就是家家户户都能相通。福佬民系是单元式结构,即一家一户一个单元,互不相同。但二宜楼作为福佬民系土楼的代表,很好的融合了两种土楼的优点,是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的典范。从外面看,家家互不相通,一个门进去之后,两个柱子之间一整套就是为一个单元。整座楼分十六个单元,其中4个单元是作为公共的门、梯道及厅堂,余下的12个单元为住户。单元内各有楼梯上下,就像楼中楼的连体别墅,外环四楼又有环形隐蔽通廊将16个单元联通起来,稍后我们就会到隐通廊步行参观,感受隐通廊设计的独特。单元式与通栏式的结合,既保证了各单元生活的隐私性,又加强了各单元的凝聚联系性。
公共厅堂
(抱鼓青石)来宾们,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二宜楼的公共厅堂。进去之前我们来看一下门口这对石头,我们称它为抱鼓青石。据说当时抱鼓青石的高低是用来衡量一个人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那时宰相府门前的抱鼓青石才1米高,这里却有1.2米,可见蒋士熊财富之雄厚,也印证了“山高皇帝远”这句谚语。抱鼓青石上雕勒了云龙如意锁、四龙戏珠等纹样的吉祥物,象征着蒋家的富贵;左手边底部雕刻麒麟、玉兔,留有生殖崇拜痕迹,暗寓祈求“多子多孙多福”的强烈愿望,然而在右手边的底坐雕刻三爪金蝉,代表招财和辟邪的作用。再看这门当,雕刻两个八卦形状,有避邪之意。这样它与抱鼓青石合成,也就是我们俗称“门当户对”。
(排水口)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个单元都有这样一个小天井,这小天井的排水口和大门排水口的花纹就有明显的区别了,是什么形状呢,它是呈葫芦形,苹果型的寓意大家都知道,那么葫芦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它代表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其它单元小天井也都设有排水口,图案各不相同。
尽管这排水口很小,但二百多年来,雨水再大,也从来没有堵塞过,外面的口虽然是小的,但里面渠道全部扩大,并采用S形状排流出去,可见排水系统考虑非常周密、设计科学。
(议事厅彩绘)这一层大厅也叫议事厅,是蒋氏家族商量大事的地方,也是办理红白喜事的地方。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些彩绘就是二宜楼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表现,仅在整座二宜楼内,这种彩绘、壁画共有966处,其中彩绘近100平方米有228幅,壁画近600平方米有226幅,还有壁画配对联100幅,楹联63对,大小木雕349件。福建省三千多座土楼中唯独二宜楼有如此华丽的装饰,而二宜楼的壁画是福建土楼当中最多的,这又是一个土楼之最了!原来,这些彩绘壁画都已被柴火熏黑了,2000年之后,国家拨了专款对二宜楼进行全面维护,并用对这些彩绘壁画进行清洗,保留了原来绘画的颜色和风格,这些色彩都是从原来一直保留到至今,仍然非常的艳丽。
(悬梁吊柱法)再看上面这些建筑,这种建筑构造叫悬梁吊柱法,它没有用一根铁钉子,而是采用榫头接合,非常精巧牢固,六个角落的柱子完全省略,这样既省下木质材料,又能扩大空间利用价值。现在咱们已经在一个单元内了,与其他单元相隔,生活不会互相打扰,所以这就充分的体现它的人性化所在,各自的私密性空间保留非常完好。
(莲花)然后还请大家看看头顶悬挂的这六多莲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他们的区别。六朵莲花分别是不同大小,代表莲花开放的不同时期。
说了这么多我想各位已经迫不及待想参观这两百多年前的楼中楼吧,请大家往楼上走,楼道比较陡,大家要小心。
三楼
(私塾古迹)这里就是三楼了,我们称为私塾古迹,以前楼里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这证明蒋氏家族是十分重视教育的。这边是观看院内全景的一个最佳场所,大家不妨在这边拍照留念。
在此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土楼公”的有趣传说。据说,蒋士熊年轻的时候,家境贫穷,所以被村里人笑话,说他是注定一辈子的光棍,可后来没想到竟然遇到了一个员外家的女儿名叫魏颜娘,两人结为夫妻,这员外十分疼爱他女儿,便把家传的宝珠作为女儿的陪嫁品。有一天魏颜娘到河边洗衣,一条小蛇从远处游来,她挥挥正洗的衣服,把它赶走,可没想到那小蛇又摇头摇尾而来,魏颜娘仔细观察,小蛇身上竟然有隐隐光芒,她想莫非这东西与家中的宝珠有关,于是她就把小蛇带回家中。蒋士熊得知后说,“蛇乃灵物,古称小龙,龙抱珠,咱们把它放在宝珠旁看看如何?”谁知那蛇一见到宝珠,就与宝珠抱成一团。第二天,蒋士熊打开房门一看,发现满屋子都是黄澄澄的谷子,从此,蒋士熊每日有一谷仓的谷子出售,生意逐步兴旺起来,富甲一方。这虽是一种掩人耳目的传说,但也说明了蒋士熊夫妇会赚钱、能持家。
(二宜楼的布局)听完故事之后,咱们来看一看二宜楼的布局,它分成内外双环,内环只有一层的高度,作为居民的餐厅及厨房,外环高达16米分为4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用途。一楼是给老人家居住的,因为较为方便,二三楼主要给年轻人居住,那四楼是什么作用呢?四楼是接待客人的场所。
(土楼房间的划分)我们来看土楼房间的划分,一到三楼房间为4开间,四楼分为两房一厅,所以一家人的起居十分舒适。请大家仔细看看整座土楼,这里的12个单元中有2个单元与众不同,大家有没有发现是哪两个单元?对了,就是那边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有5开间,另一个单元只有3开间。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大地村居有两姓即:蒋、刘两姓。当年二宜楼土地本是刘姓家族的,蒋姓后来买过来。由于土地关系,两家曾经闹过矛盾,一位风水先生看到蒋士熊要建造二宜楼时,他看出从中有钱可赚,就跑到刘家,告诉刘家说:“蒋士熊建的土楼边门正对,像箭一般会指到你们刘家的祖坟上,刘家听后很愤怒,想找蒋士熊理论。风水先生就说:“别急!你如果出一千两白银,我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位风水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又跑到蒋家告诉蒋士熊说:“他建的土楼边门若正对,后代会出聋哑,你若出一千两白银我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楼主财富雄厚,为了避免灾祸就听信风水先生的谣言。把第六单元分为五开间,第八单元分为三开间。就是因为如此,两个边门不正对。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是现在科学的讲,边门不相对更加有利于土楼内空气的流通。
四楼
各位嘉宾拍好照之后咱们继续上楼游览。到这里就是抵达最顶层了四楼,二宜楼内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地方。
(祖堂)这四层祖堂作为庆寿、举行婚礼的场所,中间的画像是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及其夫人魏颜娘。蒋士熊手抱《史记》,他的夫人则手捧宝珠。蒋士熊年轻时在漳州、厦门开米行,致富不忘行善积德,曾捐银百万两给漳州府,被朝廷赐封为“乡饮大宾”,人称“蒋百万”,他身上所穿的官服也是朝廷赐予的,但他腰间并没有腰带呈现,所以他是不用上朝参与朝政的,只是取到衔接朝廷与村民之间关系的作用。看,这两边有一幅对联,这是二宜楼地理形态的写照,待会儿我会在前面最佳的观景场所为大家进一步分析二宜楼的地理形态。
(彩绘)楼主对子孙们的期望也是非常高,从两幅彩绘就可以体现出对子孙的教育思想。请大家看上面横梁上的这幅彩绘图,我们把它命名为《九世同居》。画面由两组人物组成,画里说的是唐高宗年间,山东有位百岁老人,名字叫做张公艺,老人家活到百岁高龄家里已传承到第五代子孙,他要求子孙们全部同住一个屋檐下,且关系处理得十分友好,这件事情传开之后很多人感到十分奇妙,后来李治皇帝得知后亲自登门拜访,询问原由,张公艺老人什么也没说,就叫书童拿来纸笔,一下子写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从中受益匪浅,并赐给老人“百忍匾”,很多人会质疑了,为什么他们只达到五世,却要命名为九世呢,因为在封建时代“九”的数字是最高的也是最吉祥的数字,称皇帝为“九五之尊”,所以这副图案就命名为“九世同居”。楼主想借用“九世同居”的故事来教育后代子孙大家居住在一起要以和为贵、和睦相处,看出他十分用心良苦。因为在封建家族社会中,聚族而居,易起纠纷,如果没有百般忍耐,就会经常互相争吵打斗。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人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视。
现在请大家再来看这幅《第一家》的彩绘。画面表现了一种欢聚一堂、声乐喧天、福禄寿喜的场面。这里说的是唐朝中期郭子仪的故事。史书记载,郭子仪大将及其“七子八婿”,为唐朝平定叛乱、稳定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上自皇帝,下自平民百姓,没有人对郭子仪的功名富贵产生嫉妒和怀疑,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在咱们华安上坪土楼群中,有一座距今600多年历史的齐云楼,她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圆形土楼,可谓是福建圆形土楼的鼻祖,被誉为“土楼之母”。土楼之母的建造者就是郭子仪的后裔,据说,当初,二宜楼楼主建楼之前还亲自去齐云楼考察,吸收了齐云楼的很多建筑特色,也深深受到郭家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楼主希望子孙做到家庭和睦之后,在建功立业方面就要学习郭家的精神,从而借用“第一家”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时刻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局意识,前后两幅彩绘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旨。
隐通廊
请各位嘉宾跟我继续向前游览。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是隐通廊,顾名思义,就是隐蔽的通廊,我们顺着这条廊道可以围绕四楼的房屋走一圈。这条通廊是大楼墙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二宜楼底基墙厚是2.53米 ,到这里已缩小为1.8米 ,外侧 0.8米做为楼顶的承重,内侧大约1米作为环形通道。现在我们走在土楼的墙基上,因此没有行走在木板上的脚步声。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刚刚看过的土楼建筑特色,二宜楼每个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独用的楼梯,构成户内私密性的空间。环楼围合出中心内院,作为楼内多户合用的公共空间。而隐通廊又将各家各户联系到一起。可见,二宜楼的整体布局是土楼当中最为独特的。这是二宜楼第五个土楼之最。
看左边的这些窗口,它们都成内宽外窄的反喇叭形,有利于隐蔽自身,更有利于临窗射击和投掷石块,收到理想的战斗效果。窗口和通廊实际上在那时主要是为了防卫和御敌,成为战壕。因为一旦有敌情,楼内居民除了重点把守好三个大门外,其它人都可从自家单元的楼梯上来,并从四楼开启后门与隐通廊连通,迅速集中到这条走廊上,临窗抗敌,守卫大楼。大家从窗口往前边看,远处的南阳楼和东阳楼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相距也不过千米之内,它们与二宜楼并称“母子楼”。再看这单元之间的隔墙,这是用土墙隔开的,而且也较厚,一来起到较好的隔音作用,避免互相影响休息和活动;二主要是防止一个单元发生火灾,不致于立即殃及另一个单元,确保整座楼的安全和居民的逃离。在夜里,土楼里有人站岗放哨,可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灯光照明,看,这是小灯龛,就是来安放蜡烛和油灯的。在这个外侧墙上,每隔4至5米 就设数个灯龛,在这上面还设有修理梯,所以当修理工要维修瓦片的时候,就不用从楼下搬运长梯上来,直接踩上灯火座,再蹬上修理梯就可以了。这些细节让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二宜楼是设计最科学的土楼,是二宜楼的第六个土楼之最。
观景窗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观景窗,请大家从这里往外看。二宜楼择址非常考究,在画像旁边的对联是这样写到的上联是“依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下联是“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都是楼景的表现。“杯石山”是楼后面的远山,近山是蜈蚣山,“四峰”指的是楼周围的山峰;“龟山”指的是楼前方的案山,像一只乌龟的形状,龟是象征长寿的意思,因此大门面向龟山,寓意子孙长寿。“二水”指的是楼前的二条小溪。楼前又有两条小溪从左右交汇成一水,这就是刚刚我们看到的茶香河,它曲水前流,且看不见水尾流向,意味着左右逢源,肥水不外流。眼前的青山一座高过一座,寓意着一代更比一代好。除此之外还有黄金分割点的呈现,天津大学的教授来此做出测量,从对面龟山的至高点到后面蜈蚣山的至高点做出一条轴线,圆心就是响鼓石,从圆心到龟山的距离为2\3,而圆心到蜈蚣山的距离为1\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二宜楼依山伴水,景色宜人,风水寓意也好,适宜居住。这也体现了“土楼之王”的第七个“土楼之最”:环境最宜居。
在这观景窗我们还能看到力学的杠杆原理,大家看一个横梁挑到外面的屋檐,两边形成平衡点互顶起来,底下不用柱子支撑,异常牢固,可想而知人们超前的智慧。
(眺望玄天阁)我们接着往前走,从这边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玄天阁。玄天阁不仅是大地居民从事宗教活动场所,还在大地土楼群里有着重要的风水意义。传说当年,蒋士熊在蜈蚣山上看风水,风水先生说,他属蛇,蛇和蜈蚣是相克的,所以必须在西北角建立一个玄天阁以镇住蜈蚣,以保后代子孙平安。(如果安排参观玄天阁,则补充在参观完二宜楼后,我们还可以去玄天阁近距离游览。)
厢房壁画
在二宜楼,最为丰富的莫过于传统的书画、楹联和雕刻了。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的民居艺术宝库。在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二宜楼最丰富的壁画资源。刚才我们有介绍过,在整座二宜楼内这种壁画对联有100对,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有描写山水地理的,有勉励后代的,有提倡尊老爱幼的,等等。像这幅就是描写山水地理的,诗云:“青山不语花能笑,绿水无声鸟作歌”,表达了土楼人追求良好的地理环境农家乐为主。这种壁画还有几个特点:一是它的仿真性很强,就象一幅纸画挂在墙上,有钉子、挂线、边角、画轴;二是很注重知识产权,都有具体落款;三是画中女子多仿唐朝女子,属于圆润丰满型。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两幅对联,是否能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对了,就是“山水”的“山”字和“不语”的“不”字,都写反了。山歪意味着山是活的,不语写反了则是代表“有语”。
这个房间除了有我们精美的中国山水画之外,再看看这墙板上和梁上的这些旧报纸,大家可别小看它们,这些都是1931年的美国《纽约晚报》和1932年的《纽约时报》,都是英文报纸。据考证,这种报纸现在只有美国国家图书馆仍有保存,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十分宝贵。这也说明了土楼人的思想很早就走向开放,较早地接触西方的文化艺术。这也充分证明了二宜楼的居民们很早就走向了世界,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外族文化,还将土楼文化传播了出去。这就是二宜楼九最之一的“走向世界最早”的见证。(第八个)
(百叶窗)瞧,这边还有现代百叶窗,它的设计十分简单,但又非常实用、巧妙。
(对联)走出房间我们马上能看到这副对联,叫做“客至无不动,礼岂能失乎”,什么意思呢?上句意思是说,客人来了,没有不动不起来迎接的,下句是礼仪礼貌怎么能这样失去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楼主也提醒子孙要时时牢记“做人”的准则,不能因做得不够、缺乏热情而失礼。由此可见,土楼人内心是热情好客的,所以现在他们也格外欢迎四方宾朋多多参观游览的。
三楼半裸洋妞等
(半裸洋妞)咱们就从这个单元往楼下走,下楼梯的时候大家要小心,跨过这门槛,就说明已从封建走进了现代。怎么说呢?瞧,这门楣上方画有一位半裸洋妞,在封建时代是非常忌讳的,但这里却活生生地成为壁画,从这点可以证明二宜楼的蒋氏家族思想早已开放,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至于上面的英文字母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还有待考证。
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有关资料记载,清中晚期,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将茶叶出口推销到外洋,运到西欧,受到外国番客的欢迎,后创出了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得巨大利润,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号称“神州第一楼”的二宜楼创建史上的一段佳话。于是有学者以这段外洋贸易历史为佐证,认为半裸洋妞是主人远渡西洋,受到西方文化熏陶后的产物,而她的肤色、打扮以也像是西洋美女。但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文物保护专业课程顾问狄丽玲博士在考察二宜楼时认为,这幅画像中美女手里拿着一朵黄色的菊花放在胸前,她认为,对菊花情有独钟的国家应在南洋,马来西亚的可能性较大。虽然没有具体确定是哪个国度,但至少可知这幅美女画像素材应是南洋人的造型较为客观。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一直没有较有说服力的根据或证据。这位洋妞从哪里来以及这些洋文洋钟都被称为二宜楼内的千古之谜。
(洋文洋钟)这些英文,有说是二百多年前的古英国的文字,现在二宜楼内有五个单元的三层门楣上画有十多个洋钟,且时间所指都不一样,是否有其它用意呢?大家一定联想到了宾馆挂的时差表,这到底是不是模仿的时差表呢?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考证。
(木挑廊)另外,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叫木挑廊,这种设计特别便利衣物的晾晒。在二层也有这种走廊。这种构造处理法在福建土楼中是极其少见的。因此,这也是二宜楼“九最”之设计最为合理的佐证之一。
往二楼
好了,嘉宾们看完洋钟后我们就继续往二楼下了,看看这木栅栏,这是做什么用呢?实际上它主要用来看管婴儿之用,防止小孩不小心从楼梯口往下掉,这又是人性化的体现了。
门口木雕
走出单元门口我们来看这掩门上部的木雕,楼内12个单元门上都有一对木雕,但各不相同,有寿桃、龙、凤、雄狮以及各种花朵,这不仅是一种装饰物,实际上它们还起到了一种相当于现代门牌号的作用,当来楼内走访亲戚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辨认,就不会走错门了。
水门
现在咱们就从二宜楼的边门出去,我们称它为水门,因为二宜楼内的污水全部往北门排出的,这里还设计了“秘密暗道”,是楼内唯一的地下排水沟,上盖花岗岩条石,可通楼外小溪畔,平时作为排水用。当敌人围攻紧急时可掀开几条长石板作为暗道,迅速撤离通往外面逃生。瞧,在北门门顶的石匾上,除刻有“拱辰”外,还有明确的纪年,即清乾隆庚寅年立,也就是1770年。
(门匾纪年)华安土楼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座楼都有明确的记载建筑年间,这对专家来研究土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这块门匾上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建筑年代。
这边外墙上面有一块文字,用黑白作底色,上写两条“壬癸水星到此”,这叫“放阴符”,农村迷信说法叫“画符”。因为水能克火,土楼人想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楼内不要发生火灾。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事实上这个耀眼的“放阴符”写在这里,取到消防标语意识,提醒人们小心灯烛,注意防火。
在福建土楼当中,只有二宜楼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从土木结构构件到装饰壁画,都未曾更换,可谓原汁原味保存了原始的状态,确实难得。我们看完整座土楼之后,对这一点的感受应该就更加明晰了,保存最完整,这就是二宜楼九最的最后一最。
谢谢各位嘉宾,二宜楼的参观到此结束,大家可以到大门口拍照作为此次游览纪念。
接下来我们去(玄天阁以及观景台,大部分游客不去,根据线路安排讲解内容)南阳楼参观。
【玄天阁】(边走边进入玄天阁,在院内介绍)各位嘉宾,刚刚我们在二宜楼的时候就有介绍,玄天阁有着重要的风水意义,是保护蒋家后代的,它是蒋氏族人以及村民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它建于公元1735年,距今200多年历史。历经多次维修,现在整座建筑保护完好,为漳州现存较精美的道教建筑。从明代开始,道教在漳州盛行。因此,玄天阁在大地是比较重要的宗教建筑。
我们知道,当初建立玄天阁的目的是要镇住蜈蚣山这条“蜈蚣”,保护属蛇的蒋士熊及其后代。那么在这里奉祀的神则是道教四方神之一的玄武帝,玄武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俗称上帝公、上帝爷、帝爷公。道教尊奉四方神祇,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它们都是以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取名的。四神之中,以北方之神为尊,称玄武帝。民间传说玄武乃神龟化身,为主水之神。闽南一带沿海河网地区,多受海难、水灾之害,所以自古以来民间敬奉玄武帝之风比较盛行,玄天上帝庙宇遍及各地。而在华安仙都信仰玄天大帝,从元至今,已有700多年。
据庙中碑铭记载:玄天上帝像本坐镇于仙都大地村金星角达磨岩山寺中,与释迦牟尼并列而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佛、道二教源出不同,村民集资建起玄天阁,专门供奉玄武帝。这就和我们刚刚参观完的慈西庵大不一样了。慈西庵里是各方神圣汇聚一堂,其乐融融啊。但闽南的宗教风俗相当浓厚,玄天阁与慈西庵都是这边当地人主要宗教活动的场所。
(院内)我们看看玄天阁的整体结构。它是木构宫殿,共两层,高4丈。覆盖黄瓦,屋脊鸱吻高张,装饰有双龙戏珠,花卉鸟兽,绚丽夺目。再请看阁的台基,它是用巨石垒砌的,外围辅以短墙,大门刻有秦叔宝、尉迟恭像,称为门神。
(阁内)接下来,我们进入阁内参观。(下台阶的时候请小心)大家可以先看看正殿周围及走廊,有丰富的彩色绘画和图案,相当精美。而阁内柱上有多幅以“玄天”二字为开头的对联。
玄天阁旁有座达摩山,人们称之为玄天阁的屏障,周围巨树参天,山川绮丽,在闽南一带颇负盛名。每年三月初三庙会之期,这里香火相当旺盛。信道的朋友也可以参拜一下。
好了,各位嘉宾请往对面的上坡上走,我们即将要去到大地土楼群的观景台。
【观景台】(导游要注意肢体语言的引导)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大地土楼群的观景台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大地土楼群三座土楼的选址特色与堪舆风水一览无遗。
这几座土楼的选址主要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土楼主体都选择建在好山水、便耕作、利防护的地方,并严格按照传统的堪舆术选址建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每座楼建造都重视其穴位,目的是使楼民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定势,如离我们最近的二宜楼的左边有一连绵群山,形同蜈蚣,那就是蜈蚣山,圆楼形同宝珠,于是,二宜楼所取的穴名为“蜈蚣吐珠”;再远一点的南阳楼和东阳楼的楼后是狮子山,南阳楼为圆型,它的穴名为“狮子踢球”,东阳楼为方楼,穴名为“狮子踏印”。南阳楼与东阳楼一圆一方,相得益彰。
大地土楼群三座楼与周边的山峰还组成神奇的几何图案,关于这点,是天津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专家于2001年的测绘结果,他们认为,如果从蜈蚣山制高点到龟山最高点作一直线,直线正好通过二宜楼的圆心,且二宜楼正处于这一直线上的三分之一处,前面尚有三分之二,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黄金分割点。从人类美学来说,这种布局十分适宜于人类居住。(我们刚刚在二宜楼的观景室也有介绍过)
另外,从二宜楼的中心点向两侧山即狮子山和金面山的制高点分别作一副轴线,其两边与中轴线的夹角也均为60度左右,这是最佳的视觉范围。可见在当时没有什么先进仪器的时代,二宜楼与其它土楼、山脉的设计、布局是如此的巧妙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一种高超睿智;这种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真是不可思议。
在三座土楼旁边的土楼是五凤楼。我们即将在去南阳楼的路上为大家详细介绍。这边可以拍摄到大地土楼群的全景,大家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好了,请大家往下走,并注意安全。
【南阳楼】
往南阳楼的路上
(五凤楼)大家请看,远处正是大地土楼群内的五凤楼群,十分壮观。五凤楼为闽南传统民居代表性建筑,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等几种,基础和墙裙均用块石浆砌,承重墙为生土夯筑。五凤楼的建筑是按一定规格修建的,宽度、高度、长度都有一定比例。农村认为五凤楼是以左青龙右白虎的龙虎格局盖造的。严格地讲,标准的五凤楼两边还要有护厝,且两边护厝的尺寸正好等于正身,正身开三个门,护厝前后共再开四个门。大地土楼群内以这种方式建造的五凤楼有好几座。正脊有方、圆脊头两种,五个坡屋基本样式层层迭落,屋面造型丰富。五凤楼表现出典型的乡土风格,且十分适宜家居,独立性、隐私性强,为研究闽南悠久的乡土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大地土楼群保护区内共有大小五凤楼43座。
好了,下面我们就继续往下参观南阳楼。
南阳楼门口
福建土楼博物馆就设在南阳楼内,它是福建圆形土楼中最讲内部与外部环境景观的土楼,也是在福建土楼中唯一利用外景和人为建设外景互动的楼,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之所以能把福建土楼博物馆设立于此也是她的唯一无楼可比性所在。
福建省土楼博物馆于2007年6月正式开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展馆分为土楼民居、土楼建筑、土楼民俗、关爱土楼四大部分,共设展室33间,共征集和复制文物文献1000多件,已确认的国家级文物263件,其中18件是3级以上国家文物。在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福建土楼博物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福建土楼研究的深入,最近这几年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因此,现在楼内的一些展览数据已经落后了。相关部门正在筹备如何更新和完善。
目前,楼内一至三层单元住房内分别摆设展品、恢复原始居住情景及先民为了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的需要,利用本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采用生土夯筑等技术建造土楼的场面。既保留了当年中原传统的儒家风范,又融合了当地山区民俗的特征,在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族观念、民系意识、方言语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待会我们进入楼内可以仔细观看。
进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