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赏析示例 7长恨歌白居易7自主赏析12 湘夫人屈原12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18 蜀相杜甫21 书愤陆游25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赏析示例 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8自主赏析32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32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35 登岳阳楼杜甫 40 菩萨蛮(其二)韦庄43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赏析示例 45 将进酒李白 45 自主赏析 49 阁夜杜甫 49 李凭箜篌引李贺 53 虞美人李煜 57 苏幕遮周邦彦 61 诗歌部分达标检测题 66散文之部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赏析示例 75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75 自主赏析
2、82 庖丁解牛庄子82 项羽之死司马迁90 阿房宫赋杜牧99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赏析示例 107 六国论苏洵107 自主赏析116 伶官传序欧阳修116 祭十二郎文韩愈12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132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赏析示例 138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38 自主赏析14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44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149 项脊轩志归有光155 散文部分达标检测题161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赏析示例 长恨歌【学习导航】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3、体会作
3、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分析长恨歌的主旨。【资料链接】【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
4、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背景资料】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
5、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知识梳理】【把握文意】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图享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欢爱。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问题探究】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长恨歌,就是歌
6、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 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
7、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
8、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
9、贞和专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3、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语,点出了题名“长恨”之意;否定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
10、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的力量。同时在高度地概括了这种遗恨千古,悲痛悔恨的沉痛心情中,还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后人、点明题旨的作用。【写法借鉴】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
11、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
12、的难达之情。【达标检测】一、字音辨析回眸( ) 凝脂( ) 骊官( ) 霓裳( ) 衾被( ) 悄然( )仙袂( ) 城阙( ) 凝睇( ) 阑干( )马嵬( ) 绰约( )迤逦( ) 南苑( ) 萦纡( )( )二、名句默写(1) ,六宫粉黛无颜色。 (2)夕殿萤飞思悄然, 。(3)黄埃散漫风萧索, 。 (4)春风桃李花开夜, 。(5)西宫南苑多秋草, 。 (6)蜀江水碧蜀山青, 。(7)含情凝睇谢君王, 。 (8) ,梨花一枝春带雨。(9)在天愿作比翼鸟, 。 (10) ,此恨绵绵无绝期。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
13、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答: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答: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答: 四、课外延伸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高考题8分) 华清宫吴融 过华清宫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14、的思想感情?(4分)答: 【应考策略】人物形象【角度诠释】1、概念含义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2、考察角度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5、【方法指导】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经典探赜】【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16、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身份)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性格具体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意义)【拓展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江雪
17、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素材积累】我眼中的白居易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
18、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
19、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败的红梅。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野火春风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轮明月
20、,风雪寒天中的腊梅,这就是我眼中的白居易。【相关知识】常见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
21、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
22、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自主赏析 湘夫人【学习导航】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
23、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
24、理想。【背景资料】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
25、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
26、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知识链接】楚辞的特点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
27、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知识梳理】【把握文意】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
28、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问题探究】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
29、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
30、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
31、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
32、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写法借鉴】(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湘君怅惘、失落、愁苦的心境。(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又如“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
33、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寓理想。借助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等意象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达标检测】一、字音辨析北渚( ) 葺( ) 罾( ) 醴( ) 庑门( ) 麋( )芳椒( ) 茝( ) 芳馨( ) 蘋( ) 薜荔( )( )二、名句默写(1)袅袅兮秋风, 。(2)登白殖兮骋望, 。(3)路漫漫其修远兮, 。(4) ,灵之来兮如云。(5) ,聊逍遥兮容与。 (6)长太息以掩涕兮, 。 (7)沅有芷兮澧有兰, 。三、课内阅读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答: 2、诗歌为
34、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答: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 4、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 四、课外延伸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答: 【应考策略】景物形象【角度诠释】1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
35、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3试题类型: 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方法指导】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经典探赜】阅读下
36、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 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技巧解析】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第三步,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