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实际谈谈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摘 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94年我国首次实施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现在13年,经历了数十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不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其成果引起了世界瞩目。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合理配置第一章 绪论1.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影响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
2、的决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可见,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可以从下表看出: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1.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混合使用我们知道,如果某一时
3、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多种结合,这种结合的政策效应,有的是事先可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强而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确定的。下表就给出了各种政策结合使用的效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一
4、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第二种组合,用紧缩货币来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接下来,我将以1994到2008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背景,作更深入的分析。第二章 1994年1997年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1 19941997年的“双紧”配合199
5、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2.2 政策组合分析这属于双紧政策模式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
6、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再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两者配合会对经济产生整体的紧缩效应。2.3 两大突破 这次的调控有两大突破,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
7、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第二,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第三章 1998年1200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3.1 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到1997年间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转向1998年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调整原因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当时国内通货紧缩压力上升,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经历近20年市场化改革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向的大背景
8、下,面对通货紧缩压力,中国的货币政策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也转向扩张性,1999年存款准备金率下降2个百分点,在这期间还多次降低利率,这些都是放松银根的措施,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好处,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安全发展。3.2 调控内容及效果这次的宏观调控,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较大幅度地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调整收支规模和结构,在财政投资结构改善基础上保证总需求扩大。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
9、亿元。货币政策方面,对内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使其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内,为经济总量稳定提供货币和信贷保证。这次的调控选择“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实际上是一个“松财政、稳货币”的优良政策组合,正是对应了上文所说的组合一,有效遏制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应当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政策组合应用。第四章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4.1 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
10、、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4.2 调控内容及效果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
11、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如果说19982003年选择的是“松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以财政工具唱主角,那么2004年以来选择“双稳健”的政策组合,则是以货币工具唱主角,因为2004年以来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同时投资内需和出口外需过旺造成的总需求扩张过快。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逐步减少增发国债投资规模,多次调整出口关税政策,减轻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增加的压力,货币政策则在保持总体上稳健的姿态下多次频繁调整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这种“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属于中性,既不全面扩张,又不全面紧缩
12、,实践证明非常成功,效果非常理想。所以,根据形势需要,合理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模式,改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对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五章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5.1 政策内容简述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同时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同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
13、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使我国经济稳定下来,也减轻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第六章 经验总结6.1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调控以上,我只是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调控,1994年以来历次宏观调控可以见下表:1994年到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览表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94年1997年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年2003年积极稳健2004年2007年稳健稳健2008年稳健从紧2009年2010年积极适度宽松2011年2012年积极稳健6.2 经验总结回顾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历程可以看
14、到,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日趋丰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日趋成熟,调控实践的科学性越来越强,从我国历次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运用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科学预测,把握调控时机,加强调控的前瞻性。吸取改革开放初中期“双松”、“双紧”政策的短视性、单一性,以及延误最佳调控时机,造成经济增长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的教训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在“非典”以后,宏观调控的效果明显改善。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提出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宏观调控全过程,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认真进行跟踪分析形势,科学预测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和矛盾动向,并及早动手缓解、
15、遏制这些矛盾和问题。(二)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参数调节,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愈益成熟,竞争机制愈益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调控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调控部门对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熟练。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应当越来越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运用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虽然行政手段在一定范围内仍不得不使用,但这种范围应逐步缩小,以避免因主观判断失误而造成的“错调”,防止因行政调控越位和错位造成的宏观调控效率下降。(三)宏观调控中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经济总量
16、的控制主要是处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因此,要求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财政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而使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趋于弱化。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是存量结构的调整还是增量结构的调整,基本都属于财政政策调整的范围,因此,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扭转过分依赖金融调控而忽视财政调控的趋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四)适时适度微调,灵活多次“点刹”,把握好调控节奏和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技巧性为了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微调是一个重要选择,控
17、制扩张和收缩都可以采用微调的方式。这是从我国历次宏观调控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波动较大,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波动明显收敛。从1978年到2001年,经济增长最高时超过15,最低时低于4,呈现出大起大落特征。从2002年开始的最近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波动很小,稳定性和持续性很强,连续5年稳定在910左右。之所以如此,除了市场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增大,“入世”后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宽了经济调节的外延空间以及其他新解释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届政府运用微调方式调节经济,无论是逐步缩减年度国债发行规模,渐进降低出口退税率和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还
18、是多次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其他金融参数,都采用了灵活多次“点刹”、小步渐进的方式,而不是采取“急刹车”的大调整方式。在矛盾和问题还不很严重时进行多次微调,既可以使政策在调整中保持一定连续性,又可以使市场主体在慢慢改变预期和行为惯性中适应新的政策的变化,实现行为的平稳转换,最终减缓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振荡。(五)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适应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的任何经济行为也要考虑世界。在这次影响深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效果十分重视,如果中国经济“打喷嚏”,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可能“
19、感冒”。显然,新的政策搭配应该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仅要根据中国经济本身情况,而且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保持动态变化,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第七章 2013年宏观调控展望7.1 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来看,2013年的亮点可能包括:第一,结构性减税。一方面,中国政府会继续拓展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会延续甚至扩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第二,地方政府发债。中央政府会允许更多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既缓解由于土地出让金下降给地方政府财政平衡造成的冲击,又通过债券
20、发行的信息披露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形成新的约束;第三,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7.2 货币政策方面从货币政策来看,由于2013年CPI增速可能回升,预计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不大。相比之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尤其是当中国政府放松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之后。央行仍会频繁使用逆回购来进行公开市场上的流动性调节,而不会频繁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的央行票据。在穷尽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之后,央行仍将借助资本账户管制来应对短期国际资本的频繁进出。事实上,当前正是央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时间窗口,如果央行能够顶住压力,继续让人民币汇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话,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而且有助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总之,从增长与通胀的搭配来看,2013年中国经济仍有望实现8%+4%的组合。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够在2012-2013年期间实现软着陆。参 考 文 献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刘国光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宏观调控百年潮2010年第1期3 崔慧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学术交流09年6月4 邓子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5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财经界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