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乾构
慢性腹泻拟方投药时要注意:久泻不宜过投分利之品,清热莫过用苦寒之味,补虚勿纯用甘温之药,虚实相兼者宜补虚祛邪并用,寒热错杂者须温清并行。
什么是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A 急性腹泻:病程在两周以内。
B 慢性腹泻:病程在一个月以上。
C 迁延性腹泻:介于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者之间的为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稀烂、溏薄、甚至为稀水样粪便,病程持续超过二个月者。腹泻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症状,许多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症均有腹泻的临床表现,如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消化道肿瘤、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地区种族等发病无明显差异。
慢性腹泻为西医病名,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泄与泻虽有缓急之别,但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之泄泻。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泄泻的主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因素。
1. 感受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伤人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而发生泄泻。但以湿邪致泻最为多见,“湿多成五泄”是指湿邪浸于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渗利水湿,不能分清泌浊水谷,清浊不分,同走大肠而成泄泻。湿邪致病多兼其他病邪,如坐卧湿地或淋雨过多,或汗出冲凉水则湿邪与寒邪相结,侵袭人体,困阻中焦,遏制脾阳,脾虚失运,清浊不分而致泻。长夏多兼暑(湿),壅遏中焦,湿热下注大肠而致泻。故风寒暑湿燥火都可引起泄泻,但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2. 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或肥甘厚味,腻滞脾胃,脾胃损伤,纳运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营养,反成痰浊水湿、阻碍中焦升降气机,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而发生泄泻。说明饮食所伤是致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饮食致泻,亦离不开湿邪为患,如过食生冷,寒食交阻,可导致泄泻寒湿证。若过食炙煿肥甘、蕴生湿热,可导致泄泻湿热证。
3.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所欲不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素有脾胃虚弱,逢郁怒时进食,土虚木乘,亦可致泻。说明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在泄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 脏腑虚弱:
在脏腑虚弱中以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引起泄泻最为多见,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而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相混而下而成泄泻。亦有年老体弱或久病及肾、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助脾阳腐熟水谷,以致脾胃失去受纳腐熟健运功能,水谷不化,湿滞内停,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说明泄泻与脾肾的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泄泻的病因与风寒暑湿热邪及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因素有关,外邪侵袭,饮食伤胃(脾),肝气乘脾,肾不暖脾,均可致脾胃纳运失职,湿浊内生而酿成泄泻。本病初起以实证为主,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本病病位在肠,但发病与脾(胃)肝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清浊不分,相混而下致病。泄泻的病因病机图示:
(二) 西医认识
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很多,有消化道疾病所致,亦有消化道外的疾病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渗出性腹泻:
是肠内固有病理性渗出物引起腹泻,主要见于炎症,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肠炎是肠道炎症的最常见原因,病原体有细菌、寄生虫、病毒、真菌等。非感染性肠炎或原因不明的肠炎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肠道肿瘤、结肠憩室、 营养缺乏(如烟酸等)和变态反应性腹泻等。
2. 分泌性腹泻:
是由于胃肠的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内容增多所引起的腹泻。分泌性腹泻发生于一些肠道感染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腹泻,如霍乱、大肠杆菌毒素性腹泻、食物中毒腹泻等;非感染性疾病所致腹泻有胰源性溃疡、胰性霍乱、甲状腺髓癌、类癌等。
3. 渗透性腹泻:
是由于肠腔内含有不吸性的溶质,使肠腔内的有效渗压增加,从而减少了水、电解质的吸收所致腹泻。
临床所见有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症、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症、脂肪泻、双糖类不耐受症、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等。
4. 吸性紊乱性腹泻:
是指对水、电解质吸收面和吸性过程本身的紊乱所引起的腹泻。如粘膜透过性腹泻和吸收抑制性腹泻就属于这一类腹泻。
5. 肠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
是指肠运动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快所致的肠腔内食糜来不及吸收导致的腹泻。临床所见有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腹泻,异地或旅行者腹泻等。
二、临床诊断
重点放在临床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凡是大便次数增多,伴有粪便量和性状的改变,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
三、治疗
(一) 中医治疗
1. 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位在肠,发病与脾(胃)肝肾有关,基本病机以脾虚湿胜为主,故健脾化湿为基本治则,临证时须把握健脾为主,抑或化湿为主,拟方投药时要注意:久泻不宜过投分利之品,清热莫过用苦寒之味,补虚勿纯用甘温之药,虚实相兼者宜补虚祛邪并用,寒热错杂者须温清并行。李中梓在《医宗必谈》一书中提出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临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肠鸣不适,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泄泻寒湿中阻证。
辨证:寒湿外袭,脾失健运。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5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大腹皮10克 生姜10克 紫苏10克
2) 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大肠湿热证。
辨证:湿热下注,传化失常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20克 黄芩15克 黄连5克 茯苓15克 车前草10克 藿香10克 木香10克 茵陈10克
3) 食积停滞证
主症:暴食腹泻,臭如败卵
次症:腹部疼痛、泻后症轻,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腹胀拒按,苔垢厚腻,脉象弦滑
辨证: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食积停滞证。
辨证:纳运失职,食积停滞
治法:健脾益胃,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20克 神曲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枳实10克 鸡内金10克
4) 肝郁脾虚证:
主症:腹痛而泻,气怒症重
次症:泻后痛缓,胸胁胀满,两胁痛胀,嗳气纳少,肠鸣矢气,泛吐酸水,苔白薄腻,脉象细弦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鸿肝郁脾虚证。
辨证:肝气郁洁,横逆秉脾
治法:舒肝健脾,缓痛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白术15克 白芍15克 陈皮10克 防风10克 柴胡10克 元胡10克 瓦楞子20克 川楝子5克
5) 脾肾阳虚证
主症:晨起泄泻,脐腹凉痛
次症: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腹痛即泻,泻后痛止,舌胖苔白、脉象沉细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脾肾阳虚证。
辨证:脾肾阳虚,大肠失固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
补骨脂10克 肉豆叩10克 五味子10克 吴茱萸3克 干姜5克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肉桂3克
中医辨证、治法、方药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药
寒湿中阻证
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肠湿热证
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葛根芩连汤加味
食积停滞证
暴食腹泻,臭如败卵
健脾益胃,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肝郁脾虚证
腹痛而泻,气怒症重
舒肝健脾,缓痛止泻
痛泻要方加味
脾肾阳虚证
晨起泄泻,脐腹凉痛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四神丸加味
2. 治泻中成药
肠胃康颗粒,每次1包,温开水溶化服,每日2-3次,适用于大肠湿热证。
保和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食积停滞证。
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3粒,用生姜汤送服,每日3次,适用于寒湿中阻证。
补脾益肠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3. 针灸治泻
寒湿中阻证:选穴足三里,阳陵泉,天枢、中脘,针用泻法加灸,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大肠湿热证:选穴足三里,大肠俞,天枢,曲池,内庭,针用泻法,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食积停滞证:选穴足三里,阳陵泉、天枢、大肠俞,针用泻法,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肝郁脾虚证:选穴行间、三阳交、内关、气海、阳陵泉,针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脾肾阳虚证:选穴大肠俞,足三里、复溜、气海,针用补法加灸,并灸肾俞,脾俞,百会,神劂。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二)西医治疗
1. 针对病因治疗:
渗出性腹泻(感染性)宜应用对病原敏感的药物如氟呱酸、黄连素、痢特灵等药物治疗。
非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腹泻,如溃疡性结肠炎,可选用肠道不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水扬酸柳氮磺胺吡啶,重症可加激素治疗。
分泌性腹泻如胃泌素瘤主要是非感染性,应针对其病变作手术切除,如手术未能切除者,宜进行化疗。
渗透压性腹泻,吸收紊乱性腹泻,大部分患者在停止服用相关食物后即可抑制腹泻,因此寻找引起腹泻的病因十分重要,治疗不须用药避免进食相关食物即可。
肠运动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应以精神心理治疗辅助,对肠易激综合征可进行对症治疗。
2. 对症治疗
止泻药的使用,应在无急性感染的前提下考虑。
各种慢性腹泻,可用具有抗蠕动,抗分泌作用的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地酚诺酯、洛哌丁胺等药治疗。
次柳酸泌为抗分泌药,对多数感染性腹泻有效,特别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效果尤佳,每次30-60毫升,一日4次,可作为旅行者治疗腹泻携带药。
对结肠易激综合征,可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654-2,解痉灵,必要时可用钙通道阻滞剂异博定,心痛定等药治疗。
镇静剂安定类的衔生物,如抗焦虑药甲氧茆呱,抗抑郁药丙咪嗪等对精神因素所效的腹泻可选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用于各种慢性腹泻,但功能性腹泻一般不主张使用。
四、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
症状疗效评价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
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与泄泻相关的理化检查复查已正常。
显效
疗程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2级(如由重度减至轻度)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便,或溏而每日一次排便,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与泄泻相关的理化检查复查显著改善。
有效
疗程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1级(如由重度减至中度)
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大便次数和质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上,与泄泻相关的理化检查复查有所改善。
无效
达不到上述标准
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说明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五、预后与转归
慢性腹泻的预后与病人的年龄,病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一般正确及时治疗,多能获愈、预后良好。
六、预防与调护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慎防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不吃不洁食物,少吃肥甘原味,忌烟少酒。饮食以清淡、低脂、少渣,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适当多吃对消化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茯苓、扁豆、芡实、薏米等,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滑润的食物,如菲菜、菠菜、香蕉、鸭梨等。腹泻次数多时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米粥、淡盐汤等。虚寒泻可予淡姜米汤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情,注意减少精神压力。
功能性腹泻的诊疗进展与诊治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 危北海
功能性腹泻是消化系最常见的功能紊乱,为消化道、精神状态及肠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综合征。
病因病机
关于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包括性格和行为)等因素,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发病机制初步揭示与下列因素有关:
胃肠动力学异常:
(1)结肠的动力学异常
(2)小肠运动异常
内脏痛觉过敏:
反应分为三组:①敏感的直肠:表现扩张的阈值低,结肠内压力正常或偏低;②僵硬的直肠:表现为对扩张阈值正常或偏低,结肠内压力高;③不敏感的直肠:表现为对扩张的阈值高,结肠内压力正常或偏高。通常腹泻病人中有57%属于敏感直肠,而在便秘型病人中仅有5%。
除了对内脏刺激的痛阈下降和高反应外,病人的内脏感觉过敏对气囊扩张等内脏刺激牵涉痛的改变,如对直肠扩张,其疼痛部位可为整个腹部,不典型的牵涉痛的出现提示脊髓对内脏感知信息的处理异常。
结肠分泌和吸收改变:
近年来由于胃肠道神经肌肉结构与形态学研究,揭示了不少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胃肠平滑肌及(或)肠肌间神经丛结构异常、代谢改变所致。有人应用口服标志物 X 线造影和乳果糖氢试验测定患者的胃肠通过时间,腹泻型患者通过时间缩短,而便秘型延长。此外,与小肠黏膜乳糖酶的缺乏有关,因为乳糖可以被代谢为短链脂肪酸,导致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胆酸吸收不良可发生胆源性肠病伴腹泻。
胃肠道激素的变化:
胃肠道激素调节胃肠运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各种生理刺激下调节,如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等;另外一种作为肠道肽能神经纤维的神经递质,如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等。有人研究发现,腹泻患者回肠末端、横结肠黏膜中 P 物质降低,VIP升高,还有人发现,患者血浆中VIP 、P物质、SS和神经降压素(NT)的释放与正常人不一样。以上表明胃肠道激素与之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肠道厌氧菌占99%以上,以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而需氧菌占约1%,以大肠杆菌、肠球菌为主。如果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则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对34例腹泻患者大便进行培养,发现粪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人。食物种类的改变可影响肠道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过量食麦类食物后,肠道厌氧菌明显减少;长期口服抗菌药物者,粪便检查见革兰阴性细菌明显减少。腹泻患者粪便需氧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胃酸缺乏、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均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怎样才能对功能性腹泻作出正确的诊断呢?
辨病
临床表现
功能性腹泻的诊断,首先是强调详细采集病史、分析和把握其临床特征,有步骤地进行检查,谨慎地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患。
诊断作出后还要注意随访,以确保诊断的正确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中,如果白细胞升高,粪中可见有黏液,但不应含大量脂肪及寄生虫卵,粪和尿检查发现脓细胞、红细胞等提示为器质性疾病。血沉增快亦提示器质性疾病。 X 线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其二是可发现一些支持诊断的证据。钡餐造影检查可发现小肠和(或)结肠排空加速,结肠腔普遍变细。结肠镜检查则可见肠黏膜基本正常,所见黏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黏膜脆弱易碎、颗粒息肉状、溃疡等。有条件者,应作有关肌电图、胃肠通过时间、胃肠测压等运动功能检查,以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变化及运动异常的类型。
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鉴别诊断
根据排便次数增多,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粪质稀薄,容量或重量增多,或排脓血便,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诊断慢性腹泻并不困难,其鉴别诊断在于对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具体内容如下:
辨证
辨证要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病程在3个月以上(可以连续或间断)为主要特征。
辨证分型
寒湿困脾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肝气淤滞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情志不畅或情绪紧张而发,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脾气亏虚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阳亏虚
晨起泄泻,泻后痛减,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水饮留肠
肠鸣辘辘有声,便泻清水,或大便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形体消瘦,舌质淡,苔白滑,脉濡弱。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 西医采用对证处理,中西医各具特色。
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类型
代表方剂
加减
寒湿困脾 宜芳香化浊、和中止泻
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
寒重者加炮姜、砂仁。湿重者加蔻仁、法半夏。尿少加车前子。
肝气郁滞 宜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
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皮等。脾虚者加党参、山药、芡实、扁豆。腹泻与便秘者加木香、砂仁。气滞明显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
脾胃虚弱 宜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茯苓、苡仁、砂仁、桔梗、甘草)。虚寒甚者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干姜、白术、甘草)加减。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
食欲不振加山查、神曲、麦芽等。
肾阳虚衰 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年老久泻、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亦可酌加附子、炮姜,温肾暖脾。
水饮留肠 宜健脾利湿、分消前后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合己椒苈黄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腹中攻痛者,可合桂枝汤以和营止痛。
小结:
以上各型泄泻,有时独见,有时兼见,又可互相转化,应随证选用。慢性腹泻多以脾虚证为多见,但虚实夹杂之证,亦时时可见。治疗时应辨明虚实方可下药。
在用药时还可随证选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升提法:用于中气下陷,主要用药有黄芪、升麻、大枣等。
②疏利法:是通因通用法,用枳实、槟榔、大黄等通利大便,以使邪气排出。
③酸收法:收涩止泻用白芍、乌梅、石榴皮等。
④燥脾法:用于脾虚湿滞之泄泻,用苍术、厚朴、白术等。
⑤温肾健脾法:脾肾阳虚者用附子、干姜、炮姜等。
⑥固涩法:用于久泻不止的虚证泄泻,用赤石脂、诃子、罂粟壳、五倍子等。
单方验方治疗
中成药治疗
其他疗法(点击进入详细)
西药治疗
1.合成的鸦片类制剂 可待因、苯乙哌啶、洛哌丁胺,作用机制是抗蠕动、抗分泌,可用于任何慢性腹泻,但有成瘾性和对炎性肠道病久用导致巨结肠的危险,对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延长腹泻病程,应慎用。复方苯乙哌啶是苯乙哌啶和阿托品的复合剂,阿托品通过胃结肠反射抑制作用减轻腹泻,并控制苯乙哌啶发生恶心呕吐之副作用。但此药会抑制呼吸,偶引起昏迷,特别在儿童应慎用,每日 2~4 次,每次1~2片,亦只能短期服用。易蒙停即盐酸洛哌丁胺,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可阻止纳洛酮及其他受体与阿片受体结合,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并能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意,首剂4mg,以后每腹泻1次服2mg,直至腹泻停止,总量每日不得超过16mg,维持量为每日2~12mg。
2.思密达 主要成分为八面蒙脱石,其层纹状结构能对消化道的细菌、病毒及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选择性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蛋白相互结合提高粘液的质与量,使粘液韧性增强,加强消化道粘液屏障,因而能有效地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易可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腹泻、结肠炎性病变。成人每日3次,每次1袋,亦可用2~3袋溶于温水,50ml~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3.培菲康 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链球菌制成的活菌胶囊制剂,210mg/粒,口服,成人2~3粒/次,2~3次/d 。小儿:口服,<1 岁,半粒/次;1~6岁,1粒/次;3~13岁,1~2粒/次,2~3次/d (婴幼儿可剥开胶囊倒出粉末用温开水冲服)现已有专为婴幼儿用的粉剂。有效期1年。
4.丽珠肠乐 是青春型双歧杆菌经过纯化培育生长的专性厌氧菌菌株。为肠溶性胶囊制剂,每粒含双歧杆菌活菌0.5亿个,成人口服1~2粒/次,早晚餐后各服1次。儿童剂量酌减,婴幼儿可将胶囊剥开,以凉开水或凉牛乳调服。有效期1年。
5.金双歧 又称双歧三联活菌片。本品由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组成。每片含0.5g(含长双歧杆菌 0.5 亿个),成人口服4片/次,2次/d ,小儿剂量酌减。幼儿可直接嚼服,婴儿可将药片碾碎溶于温热牛乳(约40 ℃)中服用,有效期1年。长双歧杆菌对人体适应性好。经过驯化,长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富含β- 半乳糖苷酶,提高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对牛乳等奶制品耐受性,促进乳品消化,增加钙质吸收。金双其中的长双歧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乙酸比其他双歧杆菌多,并且繁殖速度竞争排斥力强。
6.整肠生:为我国首次分离的地衣芽胞杆菌无毒菌株的活菌胶囊制剂,每粒0.25g(含2.5亿个活菌)。成人口服0.5g/次,3次/d ,首次剂量加倍,儿童减半或遵医嘱。
摄护
一般护理
慢性患者应适当活动,锻炼,增强体质。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的不良刺激,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进食辛辣、油腻、香燥之品。可经常服用藕粉、莲子、芡实、薏苡等益脾补肾之品。注意大便形状的观察、便次、量和水分的多少,并作详细记录。轻度脱水的患者可给于复方氯化钠溶液口服补液,亦可给服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若泄泻频繁,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再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五汁饮或温开水温润口唇、齿及舌面。严重者,应给予大量输液,静脉输液 时应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
辩证施护
对寒湿泄泻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复感寒邪。对湿热泄泻应注意夏季防暑,忌食油腻、甘甜辛辣食物,因适应清淡、易于消化。对肝气乘脾泄泻应注意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对脾胃虚弱泄泻应忌食油腻、厚味、坚硬难于消化的食物,应食用有营养、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食物,亦可以常用扁豆、薏苡仁、莲子、山药等熬粥。亦可少量食用苹果、柠檬等水果。对肾阳虚衰泄泻应忌食生冷、油腻厚味之品,可食用附子煨羊肉、胡椒粉、金樱子粥等,还应注意腹部保暖。
常用食疗法
寒泻
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可选用:①椒姜羊肉汤:生姜 1 片,花椒、大料各少许,羊肉 250g,煮汤饮用。②益脾饼:白术 120g,干姜 60g,鸡内金 60g(洗净),熟枣肉 25g,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入泥,做小饼在炭火上炙干,食之。
湿泻
健脾利湿。①可选用加味竹叶粥,制作方法:竹叶鲜品30g(干品 15g ),生石膏50g ,扁豆15g,荷蒂1个,粳米100g,砂糖少许。先将竹叶、扁豆、荷蒂洗净,同石膏加水煎汁去渣,与粳米同煮成稀粥。日分 2 次顿服。②扁豆饮:扁豆适量,煎水代茶饮。
脾胃虚弱
健脾益胃。①黄芪山药莲子粥:黄芪100g,山药100g,链子肉(去心)100g 。将上三位洗净共煮粥。②参枣米饭:党参10g,大枣20个,糯米250g,白糖50g 。将党参、大枣泡发煎煮半小时,捞出,汤备用;糯米蒸熟,把枣摆在上面,再把汤液加白糖煎成粘汁,浇在枣饭上即可。
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①芡实点心:芡实、莲子、淮山药、白扁豆各等分,白糖适量。将上四味共磨成细分,加白糖蒸熟做点心吃。每次50~100g,连食数日。②四神腰花:猪腰子(羊腰子亦可)一对,补骨脂10g,肉豆蔻10g,花椒10g,大料10g,精盐少许。将猪腰子筋膜臊腺去掉,切块划细花,与其余四味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再放盐少许,煮10分钟即可,吃腰花不喝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