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语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周处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第17课 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讲读)2. 学习第19课 周处(自读)二. 学习过程三峡(一)重点、难点1.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2. 材料的安排合理巧妙,思路清晰。3.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四季。4.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国的深厚感情。5. 体会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二)文学常识1. 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在北魏做过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官,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
2、,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2. 出处水经注江水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读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曰“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是“四大名注”之一。本文是水经注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一语的注文节录。长江古称“江”,发源于青海省可可西里山南麓。“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本文即是对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时景色的生动描绘。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3. 文体:游记散文4. 掌握文中的字、词的音、形、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3、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从,由。略: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如果。曦:阳光,这里指太阳。亭午:正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至于:到了。襄:漫上。陵: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有时。虽:即时。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以:认为,觉得。疾:快。(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湍:急流的水。:山峰。漱:冲刷。清:水清。 荣:树荣(茂盛)。 峻:山高。 茂:草盛。 良:实在。(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旦:早晨。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响:回声。 绝:消失。 三:这里不是确数。 5. 分析作者的写景思路,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特点。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作者先总写三峡山势,再写江水。写水先写夏季三峡水,再写春冬三峡景色,最后写秋天之景。总特点:峰峦绵长、山势雄伟峻拔。夏季:水势迅猛。春冬:景色秀丽奇绝。秋:凄凉,萧瑟。6.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描写
5、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等等。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7. 理解文中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点出了“良多趣味”,看出作者
6、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端流出,使读者深受感染。8. 总结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难点1. 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2.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3.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心境。(二)文学常识1.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2.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
7、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3. 解题:“记”指明文章是记叙文;“承天寺”交代地点;“夜”交代时间、规定景物的特点;“游”表明叙事、写景;还有可能抒情。4. 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念:考虑,想到
8、。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但:只是。5. 把握文章结构内容,理清线索和层次。第一层(13):叙事,写寺庭步月。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原因。这段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第二层(4):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描绘出一幅月光如水,树影婆娑,月下二人在寺中漫步的画面。第三层(57):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闲人”二字是点睛之笔。文章以月为线索贯穿全文:解衣欲睡,见月入户庭院漫步,写月光如水自喻闲人,月夜问天。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了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与好友张怀民,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
9、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愉快而悲凉的情怀。6. 写作特点(1)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作者都紧紧抓住特点来写。(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总结:苏轼在他留下的散文中,有很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叙中,坦率地表现出他桀骜不驯、随缘自适的个性。用最少的文字,鲜明而又仿佛极不强意的渲染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仅用84字,就鲜明地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宁静脱俗的心境。周处(一)重点、难点1.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2. 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理解这个
10、形象的思想意义。3. 体会本文剪裁得当,详略有致,不事雕琢,叙事简洁的特点。(二)文学常识1.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北朝时宋朝彭城人,宋武帝刘裕的弟弟长沙景王道怜的第二子,因义庆叔父临川王道规无子,故定义庆为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学,在他的门下招集了许多文人,如表淑,陆展、鲍照等都是。他著书甚多,世说新语最为流行。2. 出处:世说新语,今本共三十六篇,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所记都是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百年衣冠,一代人物,在这本书里都有鲜明的反映。所记虽然都是一些只言片语的散记,但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士族阶级的思想和生活面貌,并且揭露了讽刺
11、了豪门贵族的虚伪面目和穷奢极欲的腐烂生活。3. 掌握文中以下字词的音、形、义蛟( ) 横( ) 更( ) 蹉跎( )( ) 邪( )彰( )为:被。又,另外。 并:都。 横:凶暴,不讲理。 尤剧:尤,特别、更加。剧:厉害。 或:有的人。说:劝说。 冀:希望。更:互相。 竟:结果,竟然。具:全、都。 蹉跎:这里是过时的意思。 彰:显扬。励:勉励。4. 理清文章层次,把握课文内容。第一段:周处在乡里危害之大甚于蛟和虎。第二段:写周处杀虎斩蛟表现出无比勇猛,当他意识到自己为人所患,有改悔之意。第三段:写周处走访名士,遵从指点,终于成为忠臣孝子。本文通过对周处故事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
12、象。赞扬周处能接受群众意见,为民除害,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文章借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5. 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成功地描绘了周处的转变过程。本文前半部分把周处和蛟、虎作比,可见危害之大,而前半部分又和后半部分的周处除二害相比,更和更面的终为忠臣孝子作比,使周处这个人物形象益放光彩,生动鲜明。本文的篇幅虽短,但它描写了周处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起点很低,转变前后的跨度很大,前后判若两人。它不仅写出了促成人物转变的原因,而且描写出转变过程的思想波动,使人感到这种转变是真实的,有思想基础的。(2)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不事雕琢、叙事简炼。文章依次记叙
13、了周处犯过,认过,悔过自新的过程。略写犯过,详写认过和悔过自新的过程,裁剪得当,有利于突出主人公的正面形象,表现“自新”的主题。6. 总结【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岩叠障(zhng) 不见曦月( x) 或说处杀虎( shu)B. 沿溯阻绝( s ) 属引凄异( zh ) 朝闻夕死()C. 素湍绿潭() 绝() 令名不彰()D. 高猿长啸( xio ) 藻、荇( xng )交横 水中有蛟()2. 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略无阙处(同“缺”,中断) 夏水襄陵(漫上)B. 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驾着)C. 晴初霜旦(早晨) 良多趣
14、味(真,实在)D.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属引凄异(连续)3. 解释下列句中的“绝”字。(1)阻绝( ) (2)绝( ) (3)哀转久绝( )(4)妙绝(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描写三峡的险恶。(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C.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5. 根据课文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作者是 ,字 号 北宋著名的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15、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物的句子是 。句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作用是 。(3)记承天寺夜游摄取一个生活片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 阅读理解(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陷天蔽曰: ,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 。绝多生怪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屏,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 上面四段文字选自 作者 。2. 本文是写长江水流风貌,长江发源于 ,最上源称 ,长江全长 公里。是我国第 大河,也是世界著
16、名的大河。3.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加点词)(1)中: (2) 略: (3) 或: (4) 疾: (5)良: (6) 绝: 4. 在文中空线处补填原文句子。5. 解释指定词语的意思:(1) 自 (2)属(3) 之6. 用原文回答:(1)第段中从侧面烘托,具体状写山的高峻、狭窄之势的句子是: 。(2)第节中正面落笔,点明季节,极写夏天水势之猛的句子是 。(3)第节中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描述心境,点明景意的句子是 。(4)第节中,作者从视觉正面描写“ ”的秋景,又从听觉侧面描写“ ”的凄异气氛,逼真地描绘出三峡的秋景。7. 把第节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17、。其母曰:“女 还,顾反 ,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 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 “女”同“汝”。 顾反:等(我)回来。 彘:zh猪。 婴儿:孩子。1. 对“曾子之妻之市”这句话中两个“之”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B.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C. 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D. 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8、2. 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B. 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C. 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D. 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 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B.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C. 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试题答案】一. 基础知识1. A 2. B 3.(1)断绝 (2)极高 (3)消失 (4)极4. A. B. C. 5.(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2)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
19、,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3)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境。二. 阅读(一) 1.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2. 唐古拉山脉 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沱沱河 63973.(1) 之间 (2) 少许 (3) 有时 (4) 快 (5) 真,实在 (6) 消失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1)在如果 (2) 类接连 (3) 去、往的6.(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良多趣味 (4)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7.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飞瀑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二)分析:第1题:意在检测学生对文言虚词理解,选C。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选D。第3题:考查学生对这篇短文主题的理解,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