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寻找心理教育契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施教、受教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呢?语文课上,我发现了我们班一个突出的弱点:课堂上过于沉闷,几乎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论难易,举起来的胳膊总寥寥无几。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把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与否作为评价的重中之重。可
2、是,课堂上如果学生连参与的兴趣都没有,这“主人”、“主体”都将是一纸空谈。学生不愿举手发言,原因何在?通过与学生课下的交心谈心,我发现这其中最大障碍并不在智力因素,而在于心理因素。害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的嘲笑,没有足够勇气当众表述自己的意见、主张。这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科学调控,不但会影响语文这门学科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不善沟通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又将成为他们成功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摸清了病因,才好对症下药。首先,我在班上提出了一个鲜明响亮的口号:“我能行!”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它能将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
3、接着,我建立起一种激励体制,让他们经常得到成功的愉快情绪的体验,从而一步步树立起我敢发言,我会学好的自信心,如每堂课,我都会将勇于发言的同学姓名写在黑板上,并有意在小组之间、大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展开“谁更行”的比比赛赛活动。在每周五的争章达标评比中,“上课发言”这一项分值最高,每记录一次表扬,可加一百分。对于敢于发言的同学,无论他发言质量高低与否,首先肯定他主动举手的这一份勇气。“真聪明”,“脑子真管用”,“比老师还会想还会说!”这样的赞美,我总会毫不吝惜地送给他们。因为我知道,这一句句简单的话语,会像一束束灿烂的阳光,投身到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唤醒他内心那个沉醒的巨人,只有在这样的轻松自由的和谐氛围中,他们才会思路纵横,想象驰骋,感情激励。有这多种思想的交汇、涌动,才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引发出巨大的发展潜质。对于课堂上他们举得老高的胳膊,对于他们脱口而出的“插嘴”,我从不横加指责,只是点头鼓励或微笑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