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热能变变变一课教学环节的处理内容提要: 本课是六年级科学“能量”中的第二课,根据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发现其中设计的二个实验:橡皮筋的“热情”和橡皮塞的“冲动”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者很难成功。为此,我进行了处理,去掉了这二个实验,同时增加了三个实验:一个是双手摩擦发热的实验,一个是使烧瓶里的空气动起来的实验,一个是想办法将烧瓶里的橡皮塞取出来的实验。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关键词: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处理 教学感想正文:热能变变变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中“能量”单元的第二课。这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指导
2、学生探究热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这课的教学设计是:首先是利用燃烧中的蜡烛产生的热能使纸风车转起来引入研究课题,然后,通过二则科学史,初步了解热能和动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科学知识,再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橡皮筋的“热情”:即快速来回拉升橡皮筋,使其发热,再将其碰触额头,来亲自体验动能转化成热能的的能量转化形式,以及通过实验:“冲动”的橡皮塞:即用布等摩擦钢管,使钢管变热并将封在管口的橡皮塞冲出来的现象,理解将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能量变化形式。最后通过几个科技史来进一步了解人们是怎么利用热能变化来为我们工作的。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本课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 橡皮塞的“热情”不够“热”,虽然
3、快速拉升橡皮筋,但是,因温差很小,额头很难感受到橡皮筋产生的热能,这样导致很多同学认为动能不会转化成热能。2、 “冲动”的橡皮塞这个实验很难成功。由于钢管是热的良导体,通过摩擦产生的热能很快就散发了,很难使里面的空气膨胀起来达到使橡皮塞“冲动”的状态。为此,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处理:1、 增加了让学生摩擦双手,使手发烫的实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能量的转化,并用能量的知识加以叙述。2、 去掉了橡皮筋的“热情”和“冲动”的橡皮塞二个实验。3、 增加了二个实验,一个是:给学生准备圆底烧瓶、带有橡胶塞的漏斗、酒精灯、火柴、红墨水、清水、滴管等材料,让学生选用实验仪器,想办法使烧瓶里的空气动起来。另一个是:在
4、一个装有少量热水的烧瓶里,盖上个略小的橡皮塞,使瓶口略高于橡皮塞的顶部,让学生想办法将橡皮塞取出来。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很明显,这二个实验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实验中,学生既能充分的利用实验仪器,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用酒精灯加热、用开水烫、用手抱、用毛巾裹、放在太阳底下嗮等多种方法应运而生。学生实验时的高兴劲、成功欲令人心悦,令人兴奋。 同时,通过这次对教材的处理,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1、 树立科学课“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理念的重要性。2、 课前教师一定要先做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设计,绝不能照搬照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用好教材,真正的掌握好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也能有效的尽量避免教学时出现实验过程失败或效果不佳的现象。3、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并不是万无一失,也不是说必须使用的。其实,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根引线,一个思维,一个导向,一个选择。参考资料: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教育部制定 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刘默耕 单位:株洲市石峰区报亭学校作者:曹华忠联系电话:1387336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