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尾 结尾是写作的最后一环,许多人将文章结尾看做灵魂所在。“文章精神全在结束”。可见文章的结尾多么重要。明代谢榛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对文章结尾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结尾呢?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自然法结尾 文章的自然法结尾,就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到一定程度结束全文,在自然状态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杨朔荔枝蜜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由“不大喜欢蜜蜂”,到对蜜蜂“动了情”,再到赞美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升华,顺乎自然,合乎事理,耐人寻味。(二)点睛法结尾 这种结尾常常照应题目、开
2、头或中间部分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把主题加以点明或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同志的信任这样结尾:“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结尾照应题目“同志的信任”,点明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含蓄法结尾 即文章结尾不向读者交代事情的结果,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如春笋的结尾:“这漫山遍野的春笋,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一个劲地冒着尖儿,勃勃向上”(四)视觉法结尾 以眼睛看到的景象作结,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把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理经过“扫描”,告一段落,给人以结束感。留
3、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月夜偷豆”是看社戏全过程的最后一环,作者到此结尾含蓄地点明了“偷豆”是那夜看到的最好的“戏”了,因为作者从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偷豆”本身,而是事件所包含的人情的淳朴、真挚。(五)引用法结尾 即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等结尾,言简意赅,极具说服力。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第二天早上,秘书走进主席的书房。主席已出去了。枕头上放着电文稿,上面写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面,是泪水沾湿了大半的枕巾”这个结尾,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既表现了主席作为父亲在丧失爱子后的悲痛之情,又充分表达了主席作为领袖的宽广胸怀和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各异,开头结尾也是各有千秋。但好的开头总是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好的结尾总是使人难以释怀,隽永悠远、余韵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