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41305118吴晓慧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东西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从小到大,接触的太多太多,从小学开始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再大一点又加入了三个代表,可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讲的是什么完全没有一个概念,然后很莫名的就发现这些东西又和哲学有关。 最早接触哲学是在高一的政治课上,那个上课很有激情的老师自称对哲学很有研究,上课的时候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忽略我们坐在下面对哲学基本没有概念的小朋友们。于是很想当然的,认为哲学是一门带着大铁门的学问,进入大铁门的人可以感受到哲学的精髓,沉浸其
2、中,乐此不疲;而那些进不去的人,只能在门外傻傻的发呆,什么也不懂什么也做不了,然后就觉得这东西很是无趣,眼望铁门里的人开开心心的做学问,就总觉得里面的人很不正常,有点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如果问我哲学是什么,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还是能说出点东西的,比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唯心主义,主张也正好相反,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还有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分两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老师说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然后我就投奔了理科的怀抱,所以,对哲学的认识,从高一到大一结束,都只有这么
3、一点。 哲学,一直认为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不仅仅是因为很多哲学家的思想都很让人很难理解,更是因为身边很多同学朋友,包括那些高中选文科的同学,谈到哲学都只是摇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上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点我是赞同的。马克思在认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再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
4、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今天,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阶级属性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整体。
5、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即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思想根源以及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同时也显示出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以及
6、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这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他们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世
7、界的本质是物质,事物都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 第四。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第五: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以
8、及必将逐步衰亡、为新的 社会所代替的过程。也告诉了我们如何认识、面对以及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全面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为日后列宁继承和发扬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社会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内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经典定义的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这一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哲学思想上的一块里程碑。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