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城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电子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 NO: 授课班级2013级高考护理班授课日期2015年4 月16 25日授课类型讲授-练习学 时 数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发展背景;2、掌握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形成的原因;3、掌握南北朝时期书法代表人物及影响;教学内容1、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及代表作家;2、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玄学)重点难点1、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影响;2、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及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欣赏学习方法任务练习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时间分配、个性修改等)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第一学时一
2、、导入新课 由“坦腹东床”、“入木三分”等成语故事吸引学生对南北朝时期文化思想的兴趣,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2、南北朝时期书法(1)概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西晋灭亡之后,中国的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后来分裂而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
3、是所谓北朝。北魏开国之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汉文化的接受并不太重视,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大力提倡汉文化和崇信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的佛教渐趋兴盛,造塔和造像之风盛行。同时,碑刻作为墓葬的组成部分,得以重兴;墓志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变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晋室南迁至灭亡,从公元年至年,历年,后为宋、齐、梁、陈四朝所代。这是所谓南朝。南朝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书法。但“南朝禁碑,至齐未驰”,因此碑版寥落稀少,书法作品传世的,多以尺牍、书札等墨迹为主。南北朝时代对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习俗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书法也不例外。南北书风的差异,表现在
4、许多方面。其一,书家群体的不同。南朝书家多是上层贵族人士,而北朝书家则多为无名人物,南朝共人,北朝则只有人(刘珉),虽然现在发现的书迹中又出现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郑道昭等,在数量上还是南朝占优。当然,应当说明,窦氏所依据的主要是墨迹,而北朝书家在这一方面的活动相对不那么突出。其二,书迹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前者是东晋流风的延续,后者则遥接汉代传统。这两点,共同反映出南北双方对于书法的功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有区别的:前者重视其对主体精神的展现功能,后者则重视其现实的应用性和美化作用。这种区别,也可以从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有关论述中看出来。第三,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南朝继承东
5、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字体。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南北书风的整体差异: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然,我们这样分析,并非将南北截然对峙起来。实际上,在北朝仍然有许多喜爱行草书法的人物,只是书迹至今没有发现罢了;在南朝,民间或边地的石刻的书写风格、与北朝的也存在相当多的相同点。这表明,一定的分野固然存在,但当外部条件类似时,这种分界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间的书风差异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也逐渐开始弥合,这一趋势至隋代演为主流,从而使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北
6、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2、南朝的书法名家南朝书法的主体与东晋相似,以贵族阶层为核心,其书风也主要继承东晋流风,爱妍薄质,尤其推崇王献之书风,南梁时贬低献之、褒举锺繇,情况才发生变化。代表性书家有: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官至中散大夫。幼学书,得舅氏王献之之法,兼善隶、行、草书,见重于当时,为献之之后书名最重的书家。时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相传献之书中风神较弱者,往往为羊欣所书。袁昂古今书评曰:“羊欣书如大家婢作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著有采古
7、来能书人名。传世有笔精帖。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王僧虔(),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四代孙,王珣孙。宋时官至尚书令,入齐,转侍中。少时即善书,宋文帝以为胜献之。梁武帝尝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齐高帝萧道成曾与僧虔赌书,问:“谁为第一?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存世太子舍人王琰帖,四行,字。体势方扁厚朴,用笔沉稳工致,韵意苍劲老到,恭谨而端丽。著作有论书、笔意赞等。王慈:(),字伯宝,琅琊人,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书迹有尊体安和帖、汝比帖、柏酒帖,皆存于唐摹万岁通天帖中。书风洒脱飘逸,较小王更为放纵,值得重视。王志:字次道,累官散骑常
8、侍,金紫光禄大夫。书作有一日无申帖,笔势险峻,结体严谨。萧子云(),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仕至国子祭酒,人称“萧祭酒”。工草、隶,又创小篆飞白,为世楷法,“润色锺门”(述书赋),善效钟王而微变字体。其书深为梁武帝所重,以为能与钟繇争先。智永(生卒年不详),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代孙。相传曾居永欣寺专意临书三十年,写真草千文八百余本。所退笔头,埋为“笔冢”。请书者如市,门限为穿,以铁叶裹之,号“铁门限”。其书精熟过人,兼善诸体,以楷书草书为最佳,是“二王”书法承上启下的人物,对于传播二王书风功不可没。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智永书:“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为一时推重。”其真草千字文
9、流传广远,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存真迹一本,藏于日本。笔法精严而不拘谨,结构端庄而不板滞,章法虽字字独立而气息统一,整体风格于平淡中蕴深意,典雅含蓄、自然生趣。苏轼曾评论他的书法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一,乃识其奇趣。”可谓独具只眼。这些书家,虽然开创性比东晋书家稍逊,但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深化了东晋以来的书法观念,使东晋书法成为一种传统。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宝子碑: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
10、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二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3、北朝的书法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
11、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是汉隶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
12、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龙碑等。1、丰碑石门铭摩崖碑: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 评为北魏圆笔之宗。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广阔,摆脱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
13、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楷书,此为中国名碑之一。此碑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北魏早期作品,用笔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与张猛龙碑风格极似。原存陕西澄城县,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现藏西安碑林。高贞碑: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点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2、造像记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
14、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0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著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
15、四品。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著名。3、墓志铭在碑刻中,造像记是树立于地表供人观胆,顺便表示有这样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志铭则是埋入圹内,大抵而言碑石较小,字体精致,又一直隐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毁损,出土时还像新的一样,弥足珍贵。墓志书体多半蕴藉妍华,与上面介绍的碑刻、造像记不大一样,仅有少数趋于方峻,如元羽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等;比较婉转的则有张玄黑女墓志、刁惠公墓志铭等。张黑女墓志铭又名张玄墓志。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上海博物馆。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5
16、31年),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藏露皆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清何绍基评云:“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刁惠公墓志铭:刁遵墓志,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十月刻。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把此志列为精品,评曰:“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震方的碑帖叙
17、录云:“六朝墓志以峻劲胜,此志有六朝之韵度而无其习气,转折回环居然两晋风流。唐人若徐浩、颜真卿等皆胎息于此。”元羽墓志: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刻于北魏延昌三年(514)。此墓志为楷书,同时出土的还有司马昞墓志、司马升墓志、司马绍墓志,合称“四司马墓志”。四志中以此志最好。此墓志的笔法,点划清劲峻利,方圆并用,以方为主,收笔自然,行笔中锋,钩笔及捺笔多以侧锋出之。在笔势上,点的形态变化大,有些
18、字的点呈棱形,还有些字的点成平仰状态,从中可以看出隶书之意,而且点大都独立,显得清劲。此墓志笔法多变,结体奇特,通过大撇大捺的运用,使人从中感受到魏碑书法艺术的峻利、质朴、潇洒、严谨,并从中看到隶书向魏碑过渡的痕迹。4、摩崖书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时代和书写者的
19、姓名,向来没有定说。瘗鹤铭:,点画灵动,字形开张。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变态后形成山谷书“中宫内敛,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江苏镇江焦山江心岛瘗鹤铭摩崖石刻。瘗,埋葬。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瘗鹤铭本刻于焦山石壁上。唐代失落长江中。北宋熙宁年间,修建运河,工人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
20、部分。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年间,运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捞出四块。送至当地县府,经考证,这三块断石也是瘗鹤铭的一部分。这样,与先前打捞上来的那块断石拼凑在一起,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移置定慧寺壁间。1960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而成,竖式
21、,无碑额,属摩崖类刻石。)后,发现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 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字体略小于下碑,文字磨灭较甚。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泰山金刚经: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真草千字文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嵩高灵庙碑敬使君碑 石门铭张猛龙碑晖福寺碑高贞碑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张黑女墓志刁遵墓志元羽墓志瘗鹤铭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课堂练习1、临写楷书作品一幅;2、学习南北朝书法的体会;其他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本课作业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教研组长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