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61763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教学要求: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教学时间:15课时26 三峡【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2、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整体感知课文。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板书设计: (山) 奇险 三峡 夏 湍急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第二课时一、背诵并默写课文。二、完成课后习题。教学反思: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

3、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2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

4、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5、”,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第二课时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

6、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教师在

7、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三课时一、导语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8、,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指导学生朗读(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读准字音: 相与(y)藻(zo)荇(xn)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9、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

10、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考虑作者

11、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六、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寺庭步月 写景:月下庭中景物 闲人 (苦闷心情) 抒情:点睛之笔教学反思: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

12、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8 观潮教学目标1、读准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4、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5、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给我们以壮美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6、学习钱江“弄潮儿”敢于与自然搏斗的人生态度和勇敢精神。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13、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雷霆(tn)杨诚斋(zhi)艨艟(mn chn) 如履平地(l) 倏尔(sh)一舸无迹()善泅(qi)僦

14、赁(ji ln) 罗绮(q)鲸波(jn) (2)辨明词义: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四、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五、分组讨论。(备用)1第一组讨论以下问题。第

15、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2第二组讨论以下问题。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3第三组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4第四组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6、二、分组讨论。(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指名朗读第一段。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第一组)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

17、题。(第二组)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5齐读第三段。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第三组)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7第四段。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

18、系?(第四组)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9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三、课堂练兵1、阅读分析。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看看与本文的描写有

19、什么异同。再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酒泉子见课后练习三。)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观 潮海潮图-雄伟壮观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与侧面 弄潮图-身怀绝技 烘托相结合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反思: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29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6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7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

20、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教师提示以下字音:更(n)定 毳(cu)衣 雾凇(sn) 沆砀(hndn) 一芥(ji)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

21、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1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学生用自己的

22、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

23、、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4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

24、作者的语言特色。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第二课时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背课文。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

25、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3学生齐背课文。六、课堂练习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6、。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七、课堂小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附:板书设计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湖心亭奇遇教学反思: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

27、者游湖的雅趣。但有少数学生对白描手法还是一知半解。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

28、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

29、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

30、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31、。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明确:(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

32、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

33、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

34、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

35、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

36、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

37、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导入新

38、课: 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徙倚徘徊。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

39、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

40、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

41、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

42、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主题解读:诗人通过随逃亡难民,南奔襄汉,颠沛流离的经历和登楼凭栏吊古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历经风霜的憔悴之绪,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板书设计:归田园居 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

43、动情形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首联:远渡的地点 首联: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此行的目的 颌联: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怀颌联:写景(远) 颈联: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颈联:写景(近) 尾联: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尾联:抒情(思乡)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整堂课的学习都在我的教案设计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讨的空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了本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探讨,提出学生自己对本诗的见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活动目的:1、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活动准备:1、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2、定主题: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专题为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设计提纲。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活动步骤:一、走进中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