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产党员学习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01年轻干部让群众语言声入人心 自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来,书中清新朴实的文风令笔者印象深刻。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hellip;hellip;像这样生动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将高大上治国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对年轻干部而言,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身处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
2、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教导,学会同群众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有些年轻干部不愿讲群众语言,觉得那种语言太平太俗,显不出自己的理论水平。爱用生硬晦涩式的语言,既脱离实际,又没有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口口相传。这种不顾及群众感受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干部的形象,更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首先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担当。做群众的贴心人,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
3、、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以学习为首,让群众语言更透彻。只有平时多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加以贯彻,在面对群众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并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相关法律法规hellip;hellip;确保与群众沟通交流时能够对答如流,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在学好理论政策的同时,要善于将政策法规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大白话。还要多向基层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学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话、歇后语、方言、俗语,同时对群众语言改进升华,围绕群众的实际情况释疑解惑,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
4、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以实干为要,让群众语言更坚定。与群众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年轻干部要经常沉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摸清摸透实际情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用群众语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对群众作出的承诺,答应群众的事,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群众反感。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沉下身子担当作为,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的满意,始终做到权
5、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02乡村善治要架梁稳舵拓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引发国内外热烈反响。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的19个专题、92篇文章中,开篇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5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扎根向下、脊背朝天,在知重负重中矢志前行,在苦干实干中锻造过硬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奋斗、毫无怨言。而今在推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上,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良法、良贤、良机善治成为共同的精神
6、坐标和不懈追求。 架牢制治之梁,让良法善治有保障。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阵地,乡村振兴进程实时反映着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优劣。通过进一步完善干部包保责任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党员进社区进村组、基层自治等制度,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夯实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四梁八柱,发挥良法善治、以制治人转化优势。广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家庭农场、生产车间、合作社等扶贫主体要在党建领航、制度保障中推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信息整合,创新构建新平台筑巢,能够让配套措施引凤有岗位、有职责、有任务、有福利。要凸显法治与德治两翼作用,环绕致富乡贤、技术骨干、返乡人才主体成员构建梯度分布,因地制宜、倾斜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7、大格局,让其走进来、留下来、干起来,携手书写乡村常治有效、善治长效新篇章。 把稳知行之舵,让良贤善治有遵循。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发挥乡村善治主体优势,就要以思想建设为主要抓手,筑牢干事创业坚强堡垒,努力形成精气神丰盈、知识技能深厚、作风建设过硬的发展热潮。一方面,要在以知引治上固根本聚合力,聚焦要素整合、模式构建共同发展,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勇于开拓创新思维破题,在善治上谋大局求大同,时刻保持思想上清醒、信念上坚定,常态推进、与时偕行。另一方面,要紧盯治理短板弱项,在艰难探索中把握笃行与善治的前进节奏,因时
8、因势调整战略,在应变求变中坚持行动自觉、以行促治,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寻求行治的最大公约数。 拓宽和合之径,让良机善治有力量。史记循吏列传有云,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乡村善治走上和合之径,在于与群众、与制度、与环境、与技术能够和睦同心、偕作偕行。要站稳农民主体立场,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善治优势,在落实脱贫政策、巩固脱贫成果、释放脱贫红利中提高自身适配性和兼容性,助力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要统筹兼顾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富足与精神满足的同发力、双提升,抓好贫困地区双基建设,带动提升减贫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实现乡村区域内、行业内、村组内共同富裕。同时要蓄力转换危与机形势、对接
9、供与需断点、提升长与短效能,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合理分布点位、贯穿领域,打通资源与产业、要素与项目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制、治、效、能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良合璧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镌刻着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在综合之治中充分发挥良贤的主观能动和行动自觉,持续巩固架梁稳舵拓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让乡村走向善治光明大道。 03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二三领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学好读懂第三卷,是不
10、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与后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翻开了新的篇章。 不忘过去,一点一滴悟初心。没有牢固的基础,不能成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并非空中楼阁,其是第一卷、第二卷的延伸,也印证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时代脚步。卷中第一段,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ellip;hellip;将人们拉回到3年前的时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伟大的使命,并在新征程中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也为广大党员鼓足干劲,为打好以后的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注不竭动力。 正视当前,一分为二看今夕。卷中对过去
11、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点评,从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方面作出的成绩,肯定了我们的道路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制度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挑战仍然是艰巨的,卷中有客观的表扬和批评,也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事物发展本就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知道我们做得好的地方,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谋求更大突破;反省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瞄准困难源头,破除发展掣肘。如此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发展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融汇贯通,举一反三有创新。马列主义理论体系注重实践
12、,毛泽东同志以实践出真知来让马列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长远、全面的眼光成为我党的指导性读物,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蓝本。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极具时代特色,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谋事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有的放矢。要以观一叶而知秋至、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性和创新性,丰富我们的思维和手段。要从书本折射到生活,不仅要在看懂、读懂、学懂的基础上,用卷中理论明确道路,用卷中精神瞄定方向,最重要的是用卷中智慧让工作锦上添花,让我们的事业百花齐放,让我们的梦想受群众拥戴,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