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桂梅石灰吟课堂实录范文(精选 7 篇)窦桂梅石灰吟课堂实录篇 1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学难点: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2、理解“清白”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强调“吟”的写法)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3、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4、请同学们把诗句读一读吧!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2、这首诗难
2、读吗?指名朗读古诗。3、指导读出节奏。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1、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2、指名回答。四、感知石灰品质。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2、你是从哪读出来的呢?3、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千锤万击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锤”和“
3、击”,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击”)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烈火焚烧若等闲(1)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 1500 度啊!指导生再读。(2)理解“若等闲”。(结合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4)师生配合读这一句。过渡:这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5)让我们也用一句诗来赞美石灰。(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等等)4、配乐读全诗。五、初识“托物言志”,理解“清白”。1、投影“只留清白
4、在人间”。2、出示资料,生默读,看看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3、生汇报。(生谈哪一句就带着理解读哪一句)4、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我们在诗读了出来,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设计意图: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作者是想借助这首诗来表达自己清白的志向,不如让学生
5、通过于谦的生平资料自己通过阅读去发现于谦的人生经历和石灰有着相似之处,进而了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五、入境诵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名两个大组读)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
6、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设计意图:此处的情景朗读,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熟读成诵。】六、巩固拓展。1、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2、出示竹石、青松,利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这首诗。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厚厚的白雪压在青松之上,青松非但不折腰还直直地挺立在那儿。要想知道青松的高洁吗?那就要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候了。七、小结。1、教师
7、小结:就让我们以另外一首诗结束我们的课堂。2、出示古诗。(白杨吟教师创作,千辛万苦立荒原,狂风暴雨若等闲。飞沙走石全不怕,要留正直在人间。)3、孩子们,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诗吧。【设计意图:鼓励激发孩子利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去创作。】窦桂梅石灰吟课堂实录篇 2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师: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你学过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来背诵给我们大伙和台下的老师听听。生背晓
8、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我很想认识一下第一位发言的同学,老师送你几个词语,你是独占鳌头,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前无古人啊,这节课你的发言是前无古人。生背诵出塞。师:你虽然是第二个发言的同学,老师却要给你最高的赞许,因为你的朗诵实在是太精彩了。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巾帼不让须眉啊!二、新授: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齐读课题。(生读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什么“吟”这样的古诗吗?(生:游子吟)真好,学过的知识真牢固!诗里面有两
9、句千古名句:谁言,生: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这个“吟”字就是什么意思呢?生:吟是吟诵、赞美的意思。(师板书:赞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就是一首石灰的赞歌。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生:我想知道作者赞美石灰的什么?师评价:孩子,你真会提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号。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石灰?孩子,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相机在黑板上写上第二个?号。看来同学们都有相类似的疑问。是啊,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五百年前的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三、想象画面,读出感悟。要想
10、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生读诗。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指名一生读。师评价:真好,你注意到了“焚“是个前鼻音,而且注意到了诗里面的”粉骨碎身“与我们平时说的”粉身碎骨“的不一样,第一遍就读得如此流畅,真不简单!谁再来读?指名一生读。师评价:你读的也是非常的流畅。老师听出刚才两位同学都是用 223 的节奏来读这首诗的,我想问问像这样划分节奏的有哪些同学?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划分的,哦,有不同的声音,老师最爱听不同的意见,你来说说看,你
11、是怎样划分的?按照你的节奏来读一读。生读。师:能说说理由吗?生:我觉得“千锤万击”等都是一个完整的词语,如果把它从中间断下来,好像意思就断掉了。(掌声)师:孩子,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说法,223 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 43 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 223 的句式。这两种分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呢?生齐答:第二种。那好,老师也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来读这首诗,我们合作一下,一起读,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非常棒!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
12、老师读诗的后三个字;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一三两行,同学们读二四两行,一定注意诗的节奏哦。师评价:合作得非常愉快,谢谢同学们,这样一读,就把诗歌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了,读诗就变得特别有趣了。想象画面,读出感悟:师: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诗歌字面的意思相信对于同学们而言并不难懂,但读诗不能仅限于读懂意思,还要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画面。现在再来默默地读上一两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可以在与画面对应的诗句旁边写上关键词。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吧!孩子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说给老师听一听。再把与你想象的画面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3、交流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生说画面:埋藏在深山之中的石灰石,被采石工人千锤万击,锤子敲打着这些石头,火光四溅,石灰强忍着这种锥心的痛苦,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师评价:孩子,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表达的也很精彩。读一读对应的诗句。生读:千锤万击出深山。你为什么强调“千锤万击”呢?生:我仿佛看见了石灰被千万次地锤击,经历了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从深山老林里被开采出来,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想重读“千锤万击”。师:看啊,同学们,这就是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这一句还有人想说说自己准备怎么读的吗?我想听见不同的读法。生:我觉得诗人在这儿就是在叙述石灰从山里被开采出来的这一件事,就是一种叙述,所以我觉得在这儿读得平淡些就
14、可以了。师:有道理,敢说!生:我也认为这儿要读得平淡些,下面的内容很有力,为了体现变化,我觉得读得平淡些。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意思是后面你想读得铿锵有力,所以这儿就读得平淡些,以突显这种抑扬顿挫的效果,是吗?恭喜你,都掌握这种技巧了!(崔峦老师作为评委在听课)生继续说画面:在烈焰腾腾的石灰窑中,石灰被焚烧着,但石灰把这些都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我似乎在听见它大喊道: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你不仅有思想家的想象力,还有小演讲家的口才,让我来握一握未来的哲学家的手,老师也期待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得更给力一些吧!读一读对应的诗句。生读:烈火焚烧若等闲。师:你为什么这么读?生:虽然是疼痛难忍,但是石
15、灰想到自己要留下清白在人间,这所有的痛苦在石灰眼里都成为平平常常的事了,就像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长征里面的一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连绵不绝,乌蒙山气势磅礴,都是很难翻越的,但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所以在这儿,我也想把它读得平淡些。师:说得好不好,真不可思议,居然还没有掌声!(如潮的掌声)生:我觉得石灰正是因为从深山老林里被开采出来,又面对烈火焚烧的考验,它一定会斗志昂扬,所以我不想读得平淡。生读:烈火焚烧若等闲。师:一个读得平淡,一个不想平淡,孩子们就这么去想,就这么来说!生说想象到的画面:经过烈火焚烧后的石灰,放入水中,水立刻沸腾起来,石灰石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面对这
16、粉身碎骨的考验,石灰是毫不畏惧。我想这样读:粉骨碎身全不怕。因为我觉得这儿的“全”,不光是指粉骨碎身不怕,连前面的“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都不怕,所以我想强调“全不怕”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你的理解比老师强,你太了解石灰了!我都想叫你“石灰王子”了!(笑声)生读: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觉得石灰的理想就是要把清白留在人间,所以清白两字我要强调一下。在人间,我感觉就是石灰的这种清白遍布人间,范围很广,我想赞扬它。生:我觉得石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它应该很欣慰,所以我想欣慰地读。师:石灰不惧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畏粉身碎骨,那它是为了什么呢?生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师:这就是石灰的信念。此时此刻
17、,你明白于谦是在赞美石灰的什么了吗?生:于谦是在赞美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品质。师评价:是的,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把石灰的这种品质深深地镌刻在了心上。(擦去赞美后面的第一个问号。)(最佳教学设计奖颁奖)四、联系生平,托物言志: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石灰呢?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的誓言,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如果我们联系作者于谦的一生经历,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师配乐讲述:于谦自小的偶像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无数次地在心中吟诵文天祥的千古名句,读 生读。于谦从小发愤读书,立志为国为民。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
18、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于谦在他的另一首诗咏煤炭中也曾如此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课件展示)字字句句饱含着的是于谦的拳拳爱国心哪!师配乐讲述:正统年间,官场贪污成风,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因为古人的袖子里面是可以装银子的。(课件)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指名学生读: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9、 为国为民,清清白白,于谦理应受到重赏和重用,可结果却遭小人陷害,被处死刑。这一天,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慷慨激昂地吟道 师范读石灰吟(掌声)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一个大组学生读石灰吟。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两个大组读石灰吟。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 学生全体齐读石灰吟(一等奖颁奖现场)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
20、,那声音一直留在每个人心中。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于谦又把什么留在了你的心中呢?生:于谦把他从小立志为国为民的志向留在了我心中。生:于谦一生甘于清贫,不同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留在了我心中。生:于谦坚贞不屈的品质留在了我心中。师:于谦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同学们,学到这儿,你知道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吗?生:因为于谦和石灰有着相同的品质。师:是啊,于谦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崇高而远大的志向啊!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像于谦这样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歌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
21、言志”,(板书)像这样的诗,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诗墨梅(板书)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两遍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指名说意思,相机指导朗读。师:为什么大自然里面的梅花十分鲜艳,但在王冕的诗里面却是淡淡的墨色呢?生:因为王冕长期在池边洗毛笔,梅树的茎叶都被染黑了,所以是墨梅。师:你的说法用时髦的解释就是它属于转基因植物了?(笑声)生:王冕可能在洗毛笔的时候,墨汁溅在了梅花上面。师:王冕是文人,应该不会那样像猛张飞一样!其实,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他是诗人王冕在自己的画作上面题写的一首诗,而这幅中国画画得正是梅花,所以才有淡墨痕一说。同学们对于王冕应
22、该并不陌生,这首墨梅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志向呢?生:表达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让清香之气在天地间流淌。师:评价:孩子,朋友易得,知音难求啊,你可真是王冕的知音啊!)生:我知道王冕不愿意做官,我想这首诗也是表达他不愿意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志向。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王冕若是在世,他一定会说:知我者,莫若啊!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感悟再来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吧。生读诗。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诗,知道了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五.诗书结合,传承文化。其实,诗歌与书法往往如影随形,并存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历代的书家,不乏诗人;诗人也历来有
23、诗书结合的美德。我们来欣赏一些书法作品。这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的硬笔书法,令人赏心悦目。再看一看,这是谁的作品。知道陈宏斌是谁吗?是的,那就是我,虽然我不是书法家,但我也非常喜爱书法艺术。写得怎么样?能不能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好的,老师怕大家不待见,还自带了拉拉队!(大笑声)看看老师的作品,与我们平时的写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我们平时写字是从左往右写,书法作品是从右向左写。生:正文写完后,后面要写上作者。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右往左写,落款要与正文错落有致,不宜与正文齐平。今天请同学们完成一幅条幅作品,从两首古诗
24、中任意选择一首,老师刚才提出的几点与平常写字的不同,注意这儿的某某书不要写陈宏斌,而是写上你的大名哦!学生创作书法作品。(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六、质疑:很快就要下课了,比对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同学们,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你们再读这两首诗时,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老师想和同学们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做你们的老师,幸福指数五颗星!下课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留?流 石灰吟墨梅 托物言志 窦桂梅石灰吟课堂实录篇 3 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
25、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生:(齐读)于谦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生:见过。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
26、。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生:石灰。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石灰吟 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指生读古诗 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师:谁来试一试?指生读 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指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
27、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
28、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
29、这个若等闲的?生:看做平平常的事。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
30、: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生: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古诗。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生:全不怕。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师:再来 生:粉身碎骨。师:带着你的理
31、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生:粉骨碎身全不怕。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师:你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 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
32、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师:谁来试一试?生:读整首古诗 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生: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生再次齐读古诗。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33、生:清白 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34、。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生:清白。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生:读诗。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
35、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齐读古诗 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生:背诵古诗。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
36、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生:清白。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生:读诗。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 生:齐读 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
37、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生:美。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生: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杨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子。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
38、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下课!板书: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托物言志 窦桂梅石灰吟课堂实录篇 4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课前先学: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1)学生自己说一说。(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3、释题:(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
39、赞颂(石灰)的诗。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1、2 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
40、呢?(指导朗读)【3、4 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4、读好整首诗(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 7 岁)(学生自由说说)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5、师做小结
41、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附教学的相关资料:资料(一):有关于谦的资料:于谦,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才华过人。于谦曾被任命为御史,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
42、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
43、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曾有一次误会于谦被免去了官职,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
44、佩服。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皇帝曾经派使
45、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
46、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
47、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
48、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
49、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
50、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资料(二):关于“石灰”的资料 石灰,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原料,经 9001100煅烧而成。公元前 8 世纪古希腊人已用于建筑上,中国也在公元前 7 世纪开始使用石灰。至今石灰仍然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