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错误,这篇课文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且极富哲理性,有益于学生思想的启迪和行为的指导。作者以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为线索,利用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的忠诚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道理”来的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小学高段学习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预习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是这篇课文很长,学生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要领会作者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熟读精思,在反复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有层次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资源利用】
1.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成吉思汗的相关情况。
2.《成吉思汗传》《误杀爱犬》等书籍文章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气急败坏、懊悔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懂得“不要在发怒时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
3.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谈心中成吉思汗和鹰的印象。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成吉思汗。古代蒙古等族把君主称为可汗(kè hán),所以就有这样的诗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设计意图】“成吉思汗”的“汗”是一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怎样才能让多音字的教学更有效呢?我想一定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告诉学生古代蒙古等族把君主称为可汗。同时,我还引入诗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这样既进一步巩固了多音字的读音,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2.同学们对成吉思汗一定都有所了解,谁来说说看,你眼中的成吉思汗是怎样的?
3.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鹰”字,广字头的撇要长一些,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要写得紧凑些。 你的印象中,鹰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成吉思汗和鹰是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查找资料的一种检测反馈,也是一种交流学习,资源共享。
4.板书“和”,一个“和”字将一个英雄人物和鹰连在了一起,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了解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
狩猎 手腕 处理 满载而归
气急败坏 小心翼翼 懊悔不已
出示第二组词语:
喜爱 宠爱
拧断 射杀
3.读着这两行词语,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谁来说说看。(学生说后引导质疑。)
预设:成吉思汗对鹰非常喜欢,宠爱有加,为什么后来又射杀了鹰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是达成“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里让学生根据想象到的画面质疑,很好地将词语学习与想象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4.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聚焦哪几个自然段?
三、精读,体会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
1.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9至18自然段,划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有点生气——真的生气了——气急败坏)
2.紧扣“嚷”字,体会人物心情,抓住“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出示句子: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⑴读这两段话,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成吉思汗真生气了?
⑵指导朗读:“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⑶透过人物的语言,我们读懂了人物的心理,这样的表达既形象又生动。来,让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把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的部分写具体。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喊道:“ ”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既要通过语言文字领会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要品词析句,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里,我紧扣“嚷”字,通过教师机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抓住“语言”,探究作者表达上的秘妙,学习写作方法,并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刚学到的方法。
⑷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描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了。既然这样表达有好处,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3.聚焦重点词语,多层次引读,感受人物心情。
继续读课文,你会发现成吉思汗越来越生气了,甚至是“气急败坏”,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气急败坏”。
⑴学生读课文,划词语。
⑵出示句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成吉思汗拉弓要射的是谁?这鹰可是他最喜爱最宠爱的鹰啊!你们说能射吗?这鹰可是一只训练有素、非常机敏的鹰啊,该射吗?谁来劝劝成吉思汗吧!
⑶(学生劝说后)师:可是,此时的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哪里听得进去啊,——(生接读)
(学生劝说后)师:可是气急败坏的成吉思汗甚至忘记了这是自己最宠爱的那只鹰,——(生接读)
(学生劝说后)师:可是,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顾不得想这只鹰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一心只想解心头之恨,——(生接读)
【设计意图】教师有效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之中,再进行劝说。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会更有情有意,之后的朗读也就会更有感情。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与朗读训练相融合,真可谓一石二鸟。
⑷同学们,看来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仅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
4.抓住“懊悔不已”,在朗读中深化对鹰的认识。
我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发现一个与气急败坏形成鲜明对比的心理描写,找到这个词语,把它划下来。
⑴学生读课文,划词语。
⑵交流。成吉思汗看到了什么让他懊悔不已呢?
⑶是啊,此刻的成吉思汗终于明白了:
出示句子:“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教师进行第一个层次的引读:
师:那只自己宠爱的鹰打掉他的杯子是为了——
师:因此,他懊悔极了,读——
教师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引读:
师:那只训练有素的鹰撞掉他的杯子也是为了——
师:此刻,他一定非常懊悔,读——
教师进行第三个层次的引读:
师:那只机敏的鹰撞翻他的杯子、扑掉了他的杯子还是为了——
师:可是自己却将自己的救命恩人给杀了,他怎能不懊悔呢!读——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三次引读再次将学生的朗读推向高潮,情感再次得以升华,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成吉思汗、对鹰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⑷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这只鹰还仅仅是一只训练有素、非常机敏的鹰吗?它还是一只( )的鹰。不,应当说这是成吉思汗的朋友,一个( )的朋友。
5.关注动作,通过表达训练,深刻体会成吉思汗的品性。
⑴品味人物的语言,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成吉思汗深深的懊悔,让我们在去关注他的行动,看看哪些词语也让你有所体会?
⑵学生读书,勾划。
⑶交流。
⑷品读重点句。
出示句子: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
①同学们,你们看,在“拾起”的前面有一词——“小心翼翼”,“小心翼翼”让你读懂了什么?
②如果要在“爬下来”和“放进”前面也加上一个修饰词,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你会怎么描写呢?
出示: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 地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
地放进自己的猎袋。
③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成吉思汗一定有了新的认识:
出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中上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也是一个 的人。
【设计意图】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修饰词同人物的语言一样,也能够表达人物的心情,不过,这一方法的习得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或者启发获得,而是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的。体现了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有效的训练,因此,当学生发现方法后,我及时带领孩子们进行实践练习,巩固方法。
6.引读重点句,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这样的悲剧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如果可以重新开始,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沉痛的教训发生?
是啊,让我们大声地告诫自己——(指名读重点句)。
让我们永远地铭记着这样的一句话——(指名读重点句)。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句话走进生活,让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指名读重点句)。
四、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2. 同学们可以登录“王老师小语工作室”阅读《误杀爱犬》等文章,网址是:。
3.老师还为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成吉思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多读,不仅指读的遍数多,还指要读更多的文章。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推荐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就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成吉思汗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语言
动作
气急败坏
真的生气
有点生气
懊悔不已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很长,仅读一遍至少也得五六分钟时间,在40分钟的课堂里该如何带领孩子们学好这篇课文呢?拿到课文,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思索着。足足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才有了执教的思路:长文短教,我必须学会大胆取舍,聚焦重点段落。
五年级的孩子通过预习课文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了,直奔重点段的学习方式绝非空中楼阁。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浏览课文后,直接聚焦课文的第9-18自然段,找出描写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并紧扣“嚷”字指导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让学生试着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出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这样一来,孩子们便在课文中走了个来回,既品味了语言的魅力,又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了语文能力。
人物的动作同样也能表现出人物的心情,紧接着,我带着孩子们品味成吉思汗的动作“摘下”“射去”。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这鹰真的不该射也不能射后,师生形成对话,学生劝说,教师引读,一来一往,层层推进,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对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物动作前面的修饰词也不容忽视,它传递着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我引导孩子们体会到了这一点,并大胆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请学生在“爬下来”“放进”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前面加上修饰词,表达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不仅用上了合适的词语,而且朗读起来是那样的令人动容,我想,他们是真的读懂课文了,他们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课文的学习不能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生活中还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课文中的学习所得也应当指引着生活的方向。下课时,我带着孩子们铭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我想,这理性的告诫一定会让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布置作业时,我向孩子们推荐了《误杀爱犬》等文章以及《成吉思汗传》这本书。我知道,人生的高度是需要用书籍的厚度奠基的。
【专家点评】
朴实中彰显智慧
——听《成吉思汗和鹰》有感
观摩了《成吉思汗和鹰》,老师卓尔不凡的教学气质、高超的教学技巧、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足学生解读文本,整体架构的教学设计充满灵性,朴实中彰显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一是关注学生,关注积累,关注习惯培养。
例如:对“汗”字的处理,由字音到古诗的积累,巧妙、扎实。他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代蒙古等族把君主称为可汗(kè hán),还顺势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诗句: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再比如对“鹰”字的写字指导,对“懊悔不已”字音及写法的指导等细节处理,王老师让我们明白,语文素养就是在这些常态的示范指导过程中逐渐养成。始终关注学生,关注积累,关注习惯培养。
二是风格朴实,设计精巧,教材把握到位。
听过王老师好几节课,每课都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比如这课:“什么样的成吉思汗?什么样的鹰?”这个问题统领整个阅读过程,导课时,这个问题激发学生了阅读欲望。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体会了成吉思汗为什么会犯错?犯错的原因?在交流评价中感受到忠诚的鹰是人们的朋友。一个问题将整个文章贯穿始终,这和王老师平时善于思考,能很好把握教材分不开。
三是由词入文,层层推进,长文短教典范。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王老师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适时抓住“喜爱、宠爱、拧断、射杀”这四个词语,以此为线索感知课文,聚焦重点段落学习,是长文短教的典范。
四是指导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
在精读课文环节,王老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9-18自然段,划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有点儿生气——真的生气了——气急败坏”,通过品读重点语句: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读,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五是准确评价,润物无声,激发学生潜能。
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课堂上的几处评价:“你的鼻音让我觉得你找到了成吉思汗的感觉”“你笑着说这只鹰,说明了成吉思汗对这只鹰的宠爱”“你说得太快了,估计成吉思汗没有听清楚你对他的劝说,请在说一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都能感受到王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关注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润物无声,学生就是在这样具有激励和指导的评价中,激发了主动体会人物内心的愿望。
六是作业设计,独具匠心,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周伯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第二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读和写。我们来看看王老师的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2.拓展阅读:《误杀爱犬》和《成吉思汗传》
我觉得王老师始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这节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语言的运用,老师的应变能力,都充满了老师过人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上课、互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理解教材,如何来设计。抛砖引玉,更希望得到各位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