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 疹麻疹病毒致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学龄前。 特点:发热、皮疹、明显卡他症状皮疹特点:发热3-4天后出疹,3天出齐暗红色斑丘疹大小不均匀,皮疹、皮粘膜斑,疹间皮肤正常 顺向性发疹从头到脚卡 卡他症状:流泪、流涕、刺激性咳嗽 发热:高热,症状重 病后终身免疫 传染源及隔离期: 病人为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隔离3周 病人居住过的屋子开窗通风1小时 风 疹 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患者口、鼻、咽部份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出疹前
2、后的病人传染性最强。风疹流行起,人群中的人多为轻型或隐性感染,同样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 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清咳和流涕。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病情轻。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皮疹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临床诊断:风疹常因临床症状轻
3、微而难以诊断,仅在本病有流行时交易做出临床诊断,皮疹特征是细小色淡、出现较早,全身症状轻微,可与麻疹相鉴别。根据皮疹的特点和突出的咽部症状,易于猩红热区分。终身免疫。 水 痘水痘是婴幼儿或较大一点的儿童易患的一种轻症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可通过飞沫、唾液、咳嗽传染给健康儿童,另外也通过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传播。(但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软弱,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机会不大)。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多发于26岁的幼儿,除夏季少见外,其它季节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病后获得终身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患带
4、状疱疹。水痘被感染后23周发病,起病时,一般症状较轻,可有低热及不适感,体温在39以下,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12天出现皮诊,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跖更少。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大小不一,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有痒感。疱疹液开始清亮而后变混浊。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若无继发感染,脱落后不留疤痕。皮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可见斑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疹。如无并发症,整个病程约为2周。预防措施:1接种
5、疫苗:1周岁以上未得过“水痘”的易感人群,均可接种水痘疫苗,疫苗可提供至少14年的长期保护。 2作好预防疫苗的注射工作。3若发现患儿,及时作好隔离工作。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4经常给幼儿洗澡、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手要勤洗、指甲勤剪,坚持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5活动室、卧室要勤通风,并对所用的玩具及其它用品要彻底清洗、然后用紫外线消毒。6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有共同抗原性,有的成年人接触水痘可患带状疱疹,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也可发生水痘,希望家长尽量避免幼儿接触带状疱疹的病人,以防感染水痘。7提醒家长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手、足
6、、口病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症状轻,病程短,4岁以下的儿童易感,幼儿园内极易引起流行。患病后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但维持时间尚不清楚。手、足、口病通过直接接触患儿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患病后可出现口痛、厌食、低热等症状,口腔内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手、足、掌背可见几个至几十个斑丘诊,后转为疱疹,23天后吸收,不留痂。可口服抗病毒药,同时保持口腔卫生,710天后可自愈。预防措施:1、把好晨、午、晚检关,积极宣传传染病学知识,争取及早发现患病幼儿。 2、发现患儿立即隔离,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全面消毒,凡是患儿所去过的公共教室均紫外线灯消毒,同班幼儿集体服
7、用板兰根一周。 3、隔离患儿不得少于2周,隔离期满由所在地街道级以上医院开据证明,方可返园。发现患儿20天之内,患儿所在班级不再办理出入园手续。 猩红热 疾病诊断猩红热的病例多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如病史中是否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临床上具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特征性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相应发现。确诊依据为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 鉴别诊断本病发生的咽峡炎需与其他咽峡炎如一般急性咽峡炎、白喉患者咽峡炎相鉴别;皮疹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药疹以及金葡菌感染形成的皮疹相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等方面来鉴别。 其他咽峡炎 在出皮疹前咽峡炎
8、与一般急性咽峡炎较难鉴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猩红热患者咽部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结合细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4天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特别多。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风疹 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咽峡炎、杨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
9、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应根据药敏实验给予抗生素治疗。 疾病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补充维生素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咽部症状较重时可以雾化、以减轻症状。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23次/天,肌内注射,连用57天。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800万2000万U/d, 分23次静脉输入。儿童20万U/(Kg.d)分23次静脉输入,连用10天或热退后3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1.52g/d,分4次静
10、脉输入,儿童3050mg/(Kg.d),分4次静脉输入。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 疾病预后脓毒型与中毒型目前已很少见,中毒型病死率较高,普通型和外科型预后较好。 疾病预防 本病流行时,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隔离患者 住院或家庭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接触者的处理 儿童机构发生猩红热患者时,应严密观察接触者包括儿童及工作人员)7天。认真进行晨间检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与隔离治疗。饮食注意 饮食应清淡,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
11、的流食。伴有咽峡炎的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伴有疼痛,予以软食或流质饮食是很有必要的。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 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 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如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 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其中肝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乳维生素B12含量颇高。 疾病护理在
12、日常生活中,家庭里有儿童患猩红热时,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经常开窗通风,餐具应和其他家庭成员分开隔离,且餐具、玩具等用热肥皂水清洗消毒。咽痛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有条件可在家中使用凉雾加湿器,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有助于舒缓喉咙疼痛。可用湿毛巾来缓解孩子脖子周围的腺体肿大。当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皮肤过度的抓伤和感染。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并发症 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
13、见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专家观点 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抗菌治疗效果好,但是有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所以应当注意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病愈后的护理和卫生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有可能接触的用品(包括大人)应该进行彻底消毒。 .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该病的发生。临床表现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
14、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
15、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2.登革出血热(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