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征》节选
一、《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它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来推进作品情节发展的。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二、课文学习
1.阅读“泥泞的草地”,仔细品味刘少奇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明确】刘少奇面对彭德怀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他走到战马前,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不要哭了,我冤枉了你,向你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人际关系。
2、这一部分开头有一特写镜头: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请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在“红军烈士”前加“头向着北”和“拼命挣扎前进”两个修辞语?
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3.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要爬进水塘赴死?是否吃不了这个苦?
【明确】他的赴死,不是消极胆怯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红军留下未来),以惨烈的壮举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
4、第三部分结尾的景物描写:“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有什么用?
【明确】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
5.课文中写道:“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唱《马赛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法语唱?
【明确】《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现为法国国歌。作于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蔡畅、成仿吾等在法国留过学,深知这一段历史。面对困境,想到危急形势,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歌,用它来鼓舞战友的斗志,表达红军坚强的意志。
6.《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有何不同?
【明确】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草地之夜”这个场景,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乐观、喜悦的气氛。
7、第四部分景物描写“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有什么作用?
【明确】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朝阳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三、探究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表现了红军官兵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
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五、小结
1、中心意思: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写作特点: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六、阅读理解
特写: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一句中,“扑向”能否改为“跑向”?
2.如何理解选段中对彭德怀“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哽咽”的细节描写?
3.最后一段属于环境描写,结合整个剧本,思考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这位姑娘是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咱这小城自古就爱出烈女。”
哀乐,[ ]在大厅里缓缓地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 )。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化’成果的警觉性……”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 ),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悲壮地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
“……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到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1.“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答案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回来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8自然段属于________叙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4.第7自然段的方括号中恰当的喻体应是
( )
A.如泣如诉 B.如沉重的铅液 C.如流淌的小溪 D.如凝重的叹息
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两个圆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肃穆 无动于衷 B.严肃熟视无睹
C.肃穆 熟视无睹 D.严肃无动于衷
6.文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苏燕告状不准,以死醒世。2.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3.插补充交代了事情经过 4. B 5. A 6.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明确】
1.不能,“扑向”更能表现警卫员悲痛之情,也更能体现彭德怀精神的崇高。
2.细节描写说明彭德怀情感丰富,从而也突出了他的精神。
3.通过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光明就在前头。
4.彭德怀忍痛打死了和自己一起的战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