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63270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43_T 2777-2023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交科院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application for cement stabilized cold in-place recycling asphalt pavementDB43/T 22023 777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93.080P 66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11发布-092024-02实施-09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2 5 路况调查与评价 2 5.1 一般规定 2 5.2 资料收集 2 5.3 调查与检测 3 5.4 评价与分析

2、 3 6 结构设计 3 6.1 一般规定 3 6.2 结构组合设计 3 6.3 典型结构 4 7 材料 6 7.1 一般规定 6 7.2 沥青路面回收料(RMAP)6 7.3 水泥 7 7.4 新集料 7 7.5 水 7 8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7 8.1 一般规定 7 8.2 级配要求 7 8.3 强度要求 8 8.4 配合比设计 8 9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施工 8 9.1 一般规定 8 9.2 施工前准备 9 9.3 试验段施工 10 9.4 布料 10 9.5 铣刨 10 9.6 碾压整形 11 9.7 接缝处理 11 9.8 养生 11 9.9 交通管制 12 10 施工质量管理与

3、检查验收 12 10.1 一般规定 12 10.2 原材料质量管理 12 10.3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12 10.4 验收 13 附录 A(规范性)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5 A.1 取样 15 A.2 级配设计 15 A.3 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15 A.4 成型试件(静压成型)15 A.5 确定水泥最佳用量 16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交通科学研

4、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公路事务中心、湖南省湘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通盛工程有限公司、湖南佳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市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浏阳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开宇、赵林岚、刘奇、吕绍文、何艳春、范海军、熊先勇、曹才勇、谷莉、谢祥根、罗长林、李翱、喻峥嵘、姚童刚、黄静宇、姜引利、杨春会、杨梦、胡彬、张允宝、付慧建、孙剑峰、叶鑫、戴瑶、何伟军、王宏祥、黄科、周梓豪、易卫锋、唐鹏程、张迎春、谭金祥、戴驰、邹伟、燕平、周文理、彭昭、赵丽、龙英、彭敏捷、姚胜、林立军。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应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

5、冷再生的路况调查与评价、结构设计、材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既有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城市道路工程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5142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5210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

6、G 52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542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T 5521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T F2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 cement stabilized cold in-place recycling 采用专用的就地冷再生设备,对沥青层与部分基层进行就

7、地铣刨、破碎,或将沥青层部分或全部移除后对部分下承层进行就地铣刨、破碎,同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水泥和水,进行拌和、摊铺和碾压,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3.2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采用专用设备(如铣刨机或就地冷再生机)将旧沥青路面铣刨、破碎后所获得的旧沥青混合料。3.3 无机回收料 reclaimed aggregate or reclaimed inorganic binder stabilized aggregate(RAI)采用专用设备(如铣刨机或就地冷再生机)将沥青路面基层或底基层铣刨、破碎后所获得的旧无机结合料稳

8、定粒料或旧无结合料粒料。3.4 沥青路面回收料 reclaimed materials from asphalt pavement(RMAP)采用专用设备(如铣刨机或就地冷再生机)将沥青路面铣刨、破碎后所获得的旧路面材料,包括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无机回收料(RAI)。3.5 冷再生混合料 cold recycling mixture 冷再生时含有沥青路面回收材料(RMAP)的混合料。3.6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 gradation of cold recycling mixture 冷再生混合料中沥青路面回收料(RMAP)与新掺集料的合成级配。3.7 再生深度 recycling dept

9、h 再生设备设定的铣刨深度,一般指原路面标高与再生层底面标高之差。3.8 再生层厚度 recycling layer thickness 再生层设计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3.9 再生作业宽度 recycling operation width 根据路面宽度与再生设备工作宽度最优组合确定的单机作业宽度。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RAP: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RAI:无机回收料 RMAP:沥青路面回收料 5 路况调查与评价 5.1 一般规定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工程在实施前应对原公路等级、修建时间、路面结构、路面材料、养护维修历史等信息与既有路面技术状况、交通流量、轴载分布等内容进行调查、检

10、测和评价,验证采用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方案的可行性。5.2 资料收集 5.2.1 原设计文件、竣工图等相关资料。5.2.2 运营期间的养护资料和路面检测资料。5.2.3 交通量、车辆构成、轴载分布和交通量增长率等资料。5.2.4 所在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沿线筑路材料和环境条件等资料。5.3 调查与检测 5.3.1 路面调查应包括但不限于道路基本信息、自然条件、管养信息、交通状况、筑路材料、排水条件、经济参数等。5.3.2 路面检测宜采用自动化检测结合人工检测的方式,检测项目应包括路面技术状况、路面结构强度、结构层完整性、筑路材料性能、路面结构参数和排水系统状况。检测要求与频率应符合JTG 5

11、210、JTG 5421的规定。5.4 评价与分析 5.4.1 应对既有沥青路面病害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评价,必要时可结合钻芯取样、探地雷达图谱数据分析,确定是否适合采用就地冷再生技术。5.4.2 应对病害类型、分布范围、病害层位及产生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6 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层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下基层和底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6.1.2 原路基状况整体稳定、下承层顶面回弹模量或旧路面顶面弯沉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底基层),且路段应满足以下条件:a)预估再生深度范围内,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 m

12、m;b)翻浆、沉陷等严重病害不超过路段总面积的10;c)路面结构层厚度大于300 mm;d)地下水位较低。6.1.3 进行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作业时,既有沥青路面的旧沥青层材料与下层半刚性基层材料或无结合料粒料材料宜分层铣刨、分层再生利用。6.1.4 若旧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粒料层一同就地冷再生,则用于再生的旧路面沥青层厚度占再生层总厚度的比例不宜超过25。6.1.5 针对不同结构、不同强度的路段,应独立进行结构组合设计。6.1.6 若原路面排水不畅,应改善其排水条件。保留原路肩时,应保证再生路面排水畅通。6.2 结构组合设计 6.2.1 应根据既有路面结构强度、路面损坏状况、下承层顶面回

13、弹模量及养护需求等因素,按JTG D50、JTG 5421的要求,进行路面结构设计。6.2.2 从技术、经济、交通条件、标高抬升、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再生路面结构方案比选。6.2.3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厚度范围为160 mm260 mm,适宜厚度为180 mm220 mm;厚度大于220 mm时,施工设备应具备足够的拌和、摊铺与压实能力,保证拌和摊铺的均匀性和压实度。6.2.4 应现场选取代表性试样,通过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材料设计参数。在无试验数据情况下可借鉴已有工程经验,参考表1确定。RAP含量越多,水泥剂量越低,取低值;不含RAP、水泥剂量越高、强度越高,取高值。表1 水泥稳定就地冷

14、再生材料设计参数参考值 水泥剂量 弯拉强度 MPa 弹性模量 MPa 3.05.5 1.52.0 1800025000 0.81.5 1000018000 6.2.5 路面结构应按JTG D50的方法进行结构验算。6.3 典型结构 6.3.1 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底基层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路面典型结构宜按图1进行设计。标引序号说明:1沥青层(沥青面层,沥青类基层+沥青面层,沥青类冷再生基层+沥青面层);2封层;3透层;4水泥稳定集料基层;5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底基层;6原道路剩余路面结构。图1 典型结构一 6.3.2 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路面典型结构宜按图

15、2进行设计。标引序号说明:1沥青面层(沥青稳定类下面层+沥青上面层,沥青稳定类冷热再生下面层+沥青上面层);2封层;3透层;4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5原道路剩余路面结构。图2 典型结构二 6.3.3 用于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底基层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路面典型结构宜按图3进行设计。标引序号说明:1沥青面层;2封层;3透层;4水泥稳定集料上基层;5水泥稳定集料下基层;6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底基层;7原道路剩余路面结构。图3 典型结构三 6.3.4 用于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下基层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路面典型结构宜按图4进行设计。标引序号说明:1沥青面层;2封层;3透层;4水泥稳定集料上基层;

16、5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下基层;6原道路剩余路面结构。图4 典型结构四 6.3.5 用于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下基层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路面典型结构宜按图5进行设计。标引序号说明:1沥青面层;2沥青稳定碎石、沥青类冷热再生类上基层;3封层;4透层;5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下基层;6原道路剩余路面结构。图5 典型结构五 6.3.6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的上层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类结构层,应设置水泥或水泥浆黏结层;上层为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应设置透层、封层。7 材料 7.1 一般规定 用于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的原材料包括RMAP、水泥、新集料、水和添加剂等,经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7.2 沥青路面回收料(

17、RMAP)7.2.1 RMAP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 RMAP技术要求 材料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RMAP 级配 实测 含水率 3 RMAP中的粗集料 压碎值 二级及以下公路 35(基层)、40(底基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6(基层)、30(底基层)RMAP中的细集料 塑性指数 17 有机质含量 2 硫酸盐含量 0.25 7.2.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用做底基层时,RMAP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7.5 mm;用做基层时,RMAP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 mm。7.3 水泥 7.3.1 进场水泥应采取防雨、防潮措施,保证水泥疏松干燥、无聚团结块,并在保质期内。7.3.2 可采用普通硅酸

18、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大于3 h,终凝时间应大于6 h且小于10 h。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其他技术指标应符合GB 175、JTG/T F20等标准的要求。7.4 新集料 7.4.1 新集料质量应符合JTG/T F20的相关技术规定。若单一规格集料质量指标不能满足要求,但按照集料配合比计算结果掺和后的混合集料质量指标满足要求时,可以使用。7.4.2 根据配合比设计、RMAP的级配和比例,确定新集料的规格和掺量,新集料规格宜为9.5 mm26.5 mm或9.5 mm31.5 mm。7.5 水 7.5.1 符合GB

19、5749规定的饮用水可直接用于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用水和养生用水。7.5.2 采用非饮用水应进行水质检验,技术要求应符合JTG/T F20的规定。养生用水可不检验不溶物含量。8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应根据公路等级、使用层位、气候条件、交通情况、沿线筑路材料及RMAP等因素,选择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混合料组成设计。8.1.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8.2 级配要求 8.2.1 RMAP的级配宜满足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添加新集料调整级配。8.2.

20、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下基层时,应符合JTG/T F20中相关级配要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底基层及二级公路基层时,应符合表3中型级配范围要求;用于二级公路底基层、三级及以下公路基层与底基层时,应符合表3中型级配范围要求。表3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 mm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型 型 37.5 100 31.5 100 90100 表3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续)筛孔尺寸 mm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型 型 26.5 90100 19 7289 6790 9.5 4767 4568 4.75 2949 2950 2.36 17

21、35 1838 1.18 1226 1226 0.6 822 822 0.075 07 07 8.3 强度要求 8.3.1 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公路等级高,宜取高值,但不宜超过表中上限。表4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 交通荷载等级 极重、特重 重 中、轻 抗压强度 MPa 基层 3.55.5 3.05.0 2.04.0 底基层 2.54.5 2.04.0 1.53.5 8.3.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强度试验与计算应按JTG/T F20相关规定执行。8.4 配合比设计 8.4.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本文件附录A的方法执行,未尽部分应参考JTG/T

22、F20执行。8.4.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宜为35.5。8.4.3 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试验的试样成型宜采用重型击实法;强度试验时,试样宜按现场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8.4.4 应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9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施工 9.1 一般规定 9.1.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雨、雪天不应施工。施工过程中如遇下雨,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必要的遮盖措施。9.1.2 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保证施工安全和交通

23、安全。如需夜间施工,应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和交通安全保障设施。9.1.3 施工时,从旧路面铣刨拌和开始至混合料碾压完成的时间不应超过容许延迟时间和水泥的初凝时间。9.1.4 各等级公路宜使用冷再生设备自带的熨平板或者摊铺机摊铺整平;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做二级及以下公路的基层、底基层时,可用平地机进行整平施工。9.2 施工前准备 9.2.1 对技术管理人员、所有施工机械及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三级技术和安全交底,落实岗位责任。9.2.2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路段应进行弯沉检测,对弯沉异常值应分析原因。并结合病害的范围、层位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处治:a)对沉陷、翻浆及严重的变形等深层病害,应进行开仓处理,宜

24、处理至土基,再分层填筑,保证承载能力后方可进行其他工序施工;b)对原路面车辙、波浪、推移、坑槽等病害,宜进行铣刨、回填处理,并按配合比设计要求撒布新集料,确保平整度达到要求。9.2.3 清扫原道路表面的石块、垃圾、杂草等杂物或积水,清理边线,避免杂质混入再生混合料中;冷再生路段内的井盖、桥涵、伸缩缝、过路管线等周围应预先处理。9.2.4 施工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个工作面配置的主要机械设备,应满足表5的要求。表5 主要机械设备 工序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 数量 备注 再生 就地冷再生机 1台 根据公路等级、再生宽度、再生层位等选择机型 加水 水罐车(加水车)8 m 2辆 运输 自卸车 15

25、t 满足需要 载重量 布料 集料撒布车 1辆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配备,二级及以下公路无条件时可采取人工布料 水泥撒布车或水泥稀浆车 1辆 整平 平地机 18 t 1台 仅适用于二级及以下公路基层、底基层 摊铺机 1台 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 碾压 单钢轮振动压路机 22 t36 t 1台2台 单层冷再生层厚大于220 mm,需配备自重不小于26 t的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1台2台;单层冷再生层厚大于等于240 mm时,需配备自重不小于30 t的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1台2台。对平整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1台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收光。轮胎压路机 30 t 1台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 13 t 1台

26、,按需配置 小型压实设备 2 t 满足需要 洒水车 8 m 满足需要 养生 洒水车 8 m 满足需要 可与加水用水罐车(洒水车)共用 b)就地冷再生机的铣刨深度应能精确控制,误差不超过10 mm,铣刨宽度应不小于2 m;应能根据要求调整横坡;可适当调整RMAP的级配。c)对所有施工机械进行检查、调试,确保状态良好、计量准确。9.2.5 综合考虑施工季节、气候条件、再生工作宽度、施工机械、水泥初(终)凝时间、容许延迟时间、交通组织等因素,确定每个作业段的长度。一次(不停机)再生长度宜为150 m250 m;水泥撒布长度宜大于再生施工长度1 m以上,撒布宽度宜大于再生工作宽度100 mm以上。9.

27、2.6 根据再生路面的宽度计算每一次再生作业宽度。再生作业宽度不宜小于2m。9.2.7 对冷再生施工路段实施交通管制,确保过往车辆有序分流,保证施工安全。9.3 试验段施工 9.3.1 正式施工前应铺筑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试验段,长度宜为150 m200 m。9.3.2 通过试验段应确定以下内容:a)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的施工工序;b)正式施工时每个作业段合理的施工长度。综合考虑现场施工组织、保通情况、整形和碾压以及水泥初凝时间等因素确定再生路面的宽度和再生设备的作业速度;c)冷再生设备行进速度、转子转速以及破碎梁开度。每种参数组合至少再生施工50 m长,取中间段材料进行筛分试验,以筛分试验结

28、果接近配合比设计级配的组合作为再生设备施工工作参数。若调整再生设备工作参数不能使冷再生混合料满足级配要求,应添加集料调整级配;d)再生深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再生深度检查以相邻旧路面或再生层结构顶面为准,应在再生设备每次下刀位置的两侧进行检查,可使用钢钎插入或人工开挖测量深度。同时检验冷再生设备的铣刨速度及铣刨精度、各种施工机械的效率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e)压路机的碾压工艺。通过试验段的施工,确定合理的碾压方案(碾压顺序、碾压速度和遍数)及松铺系数等施工参数,确保再生层的压实度达到要求;f)用于正式施工的生产配合比。确定施工现场的冷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并取样制作试件,测定冷再生混

29、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验证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9.3.3 试验段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完整的试验段施工检测报告,编写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经批准后为正式施工提供指导。9.4 布料 9.4.1 应根据配合比设计结果,结合就地冷再生机组施工宽度、深度与施工速度,确定水泥、新集料、添加剂添加方式与添加量。9.4.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新集料撒布应采用集料撒布车。二级及以下公路施工无条件时也可以人工撒布集料。人工撒布应根据集料的用量,计算每车料所覆盖的面积,在路面上做好标记,摊开后保证厚度均匀。9.4.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水泥撒布应采用水泥撒布车或水泥稀浆车。二级及以下公路施工

30、无条件时可人工撒布水泥,根据再生深度、冷再生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水泥剂量等,计算每袋水泥的撒布面积,划网格并均匀撒布水泥,水泥撒布完成后,除冷再生设备外其他车辆或机械设备不应进入施工区域。9.4.4 检测冷再生路段RMAP的含水率,宜采用冷再生设备取样测定其含水率,并计算外加水量。9.5 铣刨 9.5.1 冷再生机组应缓慢、均匀、连续作业。平均作业速度宜为4 m/min8 m/min,转子转速宜为100 rpm/min200 rpm/min,后刮板压力宜为5 MPa10 MPa。陡坡急弯段和网裂严重段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速度,必要时可调整转子转速。9.5.2 每次下刀前,应在再生宽度的边缘处(

31、再生设备前进方向的右侧边缘)设置引导线。冷再生设备行进时,应观察行驶轨迹,保证各刀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少于100 mm。9.5.3 冷再生作业过程中,应安排专人处理路面边线,清理冷再生料中的杂质和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9.5.4 每段作业结束后,应检查铣刨鼓的刀座、刀头,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9.6 碾压整形 9.6.1 用平地机整平时,当一个作业段的再生和初压完成后,应立即用平地机整形,平地机由低侧向高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同时采用人工配合平地机精平,尽量缩短整形的施工时间,整平后左右两侧产生的多余再生料应及时清理。9.6.2 用摊铺机整平时,再生混合料由冷再生设备机载输料皮带输送到紧

32、跟后方的摊铺机中,摊铺机料斗要匹配冷再生设备的出料速度。摊铺机速度应与冷再生设备作业速度一致,宜为4 m/min8 m/min。应保证连续、均匀、不间断地摊铺,并使混合料在布料槽中的高度保持在2/3以上。摊铺机后应有专人进行质量控制,随时检查摊铺厚度、平整度、离析情况和含水率,并配合摊铺机操作员进行调整。9.6.3 在整平过程中,应确保无明显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9.6.4 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应按照试验段施工确定的碾压方案实施。初压采用1台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紧随冷再生机(或摊铺机)静压1遍2遍,速度宜为1.5 km/h3 km/h,且含水率宜比最佳含水率大12;复压采用单钢轮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

33、碾压4遍6遍,速度宜为2 km/h4 km/h;终压可采用轮胎压路机或双钢轮压路机静压1遍2遍,确保表面平整。9.6.5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路段,由路面低侧往高侧碾压。每次压路机碾压应重叠1/2轮宽。9.6.6 整形和碾压过程中,再生层表面应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太快,应及时雾状洒水。9.6.7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9.6.8 碾压应在水泥初凝前或容许延迟时间内完成,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和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急刹车。9.6.9 终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压实度未达标路段应进

34、行补压。9.7 接缝处理 9.7.1 纵向接缝应满足下列要求:a)纵向接缝位置宜避开轮迹带;b)人工对两侧纵缝修整顺直,离纵缝50 mm100 mm的摊铺料面略高出5 mm10 mm;c)钢轮压路机应从原路面向再生路面对纵向接缝逐步碾压,保证纵缝充分压实、不渗水,最后铲除纵缝外路面上黏附的混合料,再碾压消除缝迹,检查平整度,直至合格。9.7.2 横向接缝应满足下列要求:a)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停机次数和停机时间,减少横向接缝;b)施工开始与结束时,应把冷再生机铣出的逐渐加深段人工铲成垂直面,深度与铣刨深度一致,然后补料找平,起步接缝处的高度略比再生面高5 mm10 mm。碾压时,压路机应先在未再生

35、的路面上,横向或斜向逐步移压至再生路面,做到横缝紧密黏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c)若横向接缝的搭接超过水泥初凝时间,重新作业前应将再生机组后退至已再生路段1.5m以外,并补撒适量水泥后再继续施工。9.8 养生 9.8.1 每一再生段落在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养生。宜选择洒水、薄膜覆盖、土工布覆盖、铺设湿砂、喷洒乳化沥青等方式养生,并符合设计要求。9.8.2 养生期不应少于7d,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天。9.9 交通管制 9.9.1 施工期间宜封闭交通;无法完全封闭交通时,应按JTG H30规定做好交通疏导和交通组织。9.9.2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和小型通勤车辆外,禁止

36、其他车辆通行。9.9.3 养生7 d后,施工需要通行重型货车时应有专人指挥,按规定车道行驶,且车速应不大于30 km/h。9.9.4 无法安排施工便道而需要车辆通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保证养生期不少于7 d;b)车辆轴载应不大于13 t。10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10.1 一般规定 10.1.1 质量管理包括关键设备检查和标定、材料试验、试验路检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10.1.2 应加强对再生设备的监管,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再生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再生料的生产流程。10.1.3 建立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制度,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1

37、0.1.4 工地试验室应具备所用材料及混合料各项常规试验的检测能力。10.1.5 各工序均应进行检查验收,上一个工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工序。10.2 原材料质量管理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查项目、频率应满足表6的要求。表6 原材料检查 材料 检查项目 技术要求值 检查频率 水泥 水泥强度、凝结时间 符合设计要求 每批来料1次 新集料 级配、压碎值 符合设计要求 每批来料1次 RMAP 含水率 符合表2要求 每日1次 级配 实测 每日1次 粗集料压碎值 符合表2要求 每日1次 细集料的塑性指数、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 符合表2要求 必要时,但不少于1次 10.3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10.3

38、.1 施工过程检查项目及要求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施工过程质量的检查项目、频率应满足表7的要求。表7 检查项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压实度 符合设计要求 每车道每公里检查3点 T0921 表7 检查项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续)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MPa 符合设计要求 每工作日1次 T0805 平整度(最大间隙)mm 符合设计要求 每200 m测2处10 尺 3 m直尺 水泥用量 设计值0.3 发现异常时随时检测 总量控制 级配 符合设计要求 每车道每公里1次 T0302 含水率 符合设计要求 发现异常随时试验 T0

39、801 再生深度 mm 符合设计要求 再生过程中,每200 m测4处 实际开挖或插入测量 拌和均匀性 混合料无离析 每100 m测一处 目测 10.3.2 冷再生层的外观尺寸检查项目、频度等应满足表8的要求。表8 外观尺寸检查项目、频率和要求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纵断面高程 mm 10 每20延米1点 T0911 宽度 mm 不小于设计宽度 每40延米1处 T0911 横坡度 0.3 0.5 每100延米3处 T0911 外观 表面平整密实、无浮石、“弹簧”现象,无明显压路机轮迹现象 随时 目测 10.4 验收 10.4.1 水泥稳定就地冷

40、再生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水泥、RMAP、新集料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b)水泥用量与矿料级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c)再生深度符合设计要求;d)摊铺时应消除离析现象;e)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率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从旧路面铣刨拌和至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容许延迟时间,并应短于水泥的终凝时间;f)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养生,养生期符合本文件要求。10.4.2 实测项目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或底基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与频率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他 公路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他 公路 1 压实度 代表值

41、98 97 97 95 按JTG F80/1附录G检查,每车道每 200 m 检查 1 次 合格值 94 93 93 91 2 平整度 mm 8 12 12 15 3 m 直尺:每 200 m 测2处10尺 3 纵断高程 mm+5,-15+5,-20+5,-20+5,-25 水准仪:每 100 m 测 1 个断面 4 宽度 mm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每 100 m 测 2 处 5 厚度 mm 代表值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G F80/1附录H检查,每 1500 m2 检查1点 合格值-10-20-25-30 6 横坡度 0.3 0.5 0.3 0.5 水准仪:每 10

42、0 m 测1个断面 7 强度 MPa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G F80/1附录G检查 8 弯沉 0.01 mm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G F80/1附录J检查 注:检查项目项次后以“”标识为关键项目。10.4.3 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表面应平整密实,无坑洼和弹簧现象、无明显离析和碾压轮迹;b)施工纵向、横向接缝平整、密实。附 录 A(规范性)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A.1 取样 宜采用就地冷再生设备在旧沥青路面上铣刨有代表性的路段,获得 RMAP 样品。如果条件限制可采用铣刨机进行取样,禁止人工取样。A.2 级配设计 RMAP 的级配宜满足本文件

43、 8.2 节的要求;当添加新集料,反复调整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更换新集料,重新合成级配,确保 0.075 mm、4.75 mm、公称最大粒径筛孔通过率满足要求。A.3 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A.3.1 分别按 3.5、4.0、4.5、5.0、5.5的水泥剂量制备混合料。水泥剂量范围可根据当地施工经验和实际要求进行调整。A.3.2 按照公式(A.1)确定试样(包含 RMAP 和新集料)的干质量。100/1AASWMM (A.1)式中:SM试样的干质量,g;AM试样的风干质量,g;AW 风干试样的含水率,。按照公式(A.2)确定水泥用量。SACMCM100 (A.2)式中:CM水泥用量,g;

44、AC 水泥剂量,;SM试样的干质量,g。A.3.4 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应按 JTG E51 规定中的 T0804 方法确定,至少应做 3 种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种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可采用内插法确定。A.4 成型试件(静压成型)A.4.1 按照公式(A.3)确定加水百分比,并按公式(A.4)确定需要加水的质量。AOWCAWWW (A.3)100)(CSAWMMWM (A.4)式中:AW 试样的加水百分比,;OWCW试样的最佳含水率,;WM 加水质量,。A.4.2 按规定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水泥剂量试件的干密度。A.5

45、确定水泥最佳用量 A.5.1 将制好的试件在规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湿养生 6d。在第 7d 将试件浸泡在水中,浸水 24h 后,按照 JTG E51 规定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A.5.2 按式(A.5)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代表值。)1(0vdCZRR (A.5)式中:0dR强度代表值,MPa;R 一组试验的强度平均值,MPa;vC 一组试验的强度变异系数(以小数计);Z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取保证率95,即Z=1.645;对二级及以下公路取保证率 90,即Z=1.282。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 3 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同一组试验结果异常值剔除应不多于 2 个。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用做基层时,水泥剂量不宜超过 5.5。当水泥剂量为 5.5而混合料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考虑调整级配和添加集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