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王荣梅
自从加入《杨兴文名师工作室》后,我在团队中不断地学习,每次的集体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近期在杨校的指引下,拜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我真的是大开眼见,茅塞顿开。本书主要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叶云素: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张齐华: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廖建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深受触动。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在她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课堂是妙趣横生的,教学是充满着理趣、情趣、乐趣,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的。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请学生发言时应该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教师要介绍新方法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用“看黑板,听老师讲。”类似的语言,会促进所有的学生承但起学生的责任。这些语言能一点一点地激励着孩子们大胆发言。
刘教师认为评价语言分为两类:
1、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联系的。如:“好,明白了的孩子请你坐正,我就知道了。”
2、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相关的,启发学生思考的。如:“谁听明白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具有不可预设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刘老师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将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同寻常,需要的是积淀,表现的是内力,映射出的是“大家”的风范。像他课堂中一些教学语言就突显出他的教育机智。如:“同意吗?”“谁听明白了?”“还有部分同学,也包括我,认为不一定,怎么办?”“你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好吗?”他还提出以下一些观点: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师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仅靠情境是不够的,更应该思考怎样借助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理理解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是丰实和鲜活的。返璞归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应该是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应该是师生共度的一长段独特生命历程的体验。
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今后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不断进步,从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新的教育理念再次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豁然发现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