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抒情类阅读练习一、2009重庆别踩疼了雪我和女儿在焦急的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雪,只在女儿的童话里和梦境中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 的故乡来,就是要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雪开始零星的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的手舞足蹈!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小时得无影无踪了。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它的手掌,它依然执著地积攒着
2、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一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的雪花。它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妈妈。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有预感一样 ,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
3、脸夹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白云,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每当女儿问我她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母亲。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
4、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2、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品位语言。(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此,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2)第十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百4、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
5、象征意义?5、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大地震中,也有一位妈妈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跨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参考答案:1、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花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2、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看雪 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里世作铺垫。3、(1)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
6、女儿的爱;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人生再有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只要有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住雪白),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困难。4、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纯洁的心灵。5、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了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你!二、田野上的白发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感到心满。父母都不愿意俩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那头发还有不百的么?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
7、车回老家,想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弟。到家时已是晚是11点多了,家里没有人,门上乍暖还寒,夜风吹过来,身上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到了田野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的敲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糊糊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了起来,那黑糊糊的便遣散
8、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后面,心理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
9、拂出我又一段回忆。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在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百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织手,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你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来
10、,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脸上额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够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要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呀,还在田野上飘拂么!1、简要说说文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
11、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的立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班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糊糊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
12、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D、(11)段中以“啊,母亲的白发呀,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1、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2、(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3、(1)、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水田中秧苗之美,赞美母亲劳动成果。(2)、写出了母亲插秧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表现母亲坚强。4、(D)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色”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有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劳动累,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痛,对母亲的爱和怀念。三、蔷薇
13、几度花喜欢那丛蔷薇。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起先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了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低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开着。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边走过的人,有写人走得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去是天天来去。看久了有写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那老人穿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副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着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起了笑容。
14、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听到铜罗一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新填满的。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综的手工灶糖,少见了。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须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花,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等着买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