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一旦成为一种信仰,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
2、来越丰富,但为什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事实证明陋习可以通过法治有效破解。法令行则国治。“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是立法、执法、
3、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实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手段讨薪的农民工、活跃在决策听证会上的市民、按照信息公开程序查看政府“账单”的网友、提供法律援助的公益律师等,正凝聚着法治社会的精神与力量。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红灯面前一窝蜂的“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拼实力不如“拼爹”等现象并不少见,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的背后,则是法治精神的缺失。 管用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不会凭空而来,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首先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信仰法治
4、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
5、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诚然,我们是需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管齐下,在全社会树立法治公信力。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权力运行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时,人们注重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不管法律规定得有多么完备,只要权力凌驾于法律,人们就会信奉强权、不信法律。把治国理政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见贤思齐,而不是以儆效尤。从而使人们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当人们从一个又一个的执法、司法过程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获得了切实帮助,对法律的信仰自然就会在人们心中、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时,法治国家才能实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我们期待全面深化改革这艘巨轮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行得更稳更快更好,全体人民能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