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22837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成尚荣 为什么要讲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到今天,什么是课改的重点?或者说在诸多新一阶段的改革中有没有一个重点是教学改革?有!这是我个人的判断,同时也教育部开会讨论时得到的非常重要的信息,上个月到教育部,参加全国教育改革的中期评估,其中报告中有一点非常明确,我们建议课程改革下一阶段重点之一就是课堂改革。走向哪里?必须进行反思,深入之点首先来自反思之点,深入要从问题开始。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老师,不能说是反思成功的老师。上次我在安定小学,讲到了佐滕学,他定位教师这反思型实践家。通过反思,使你既在感性状态,又在理性思考。因此,他不是一般的实践者,他应该是实践家。当教师成为反思

2、性实践家离名师、教育家是不远的。下一阶段教学改革首先是对过去的反思。我反思了第一点,课改必须改课。课改必须是课程改革,改课是课堂教学。这其实形成两个概念,一个老师一个人进行逻辑思维时,是靠概念进行的,提高理性思考的水平,必须不断建构自己的概念,运用概念进行思考,这是一个逻辑水平、理性水平、走向深度的表现。所以课改、改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思我建构了什么概念?建构自己的话语系统。比如上午的四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话语系统,就没有个性,不能形成独特观点的论文。课改一定要改课,理由我思考了四点:第一,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课程是发生在哪里的?昨天崔老师讲到了几种角度。第4,5种已发生在课堂里

3、、发生在老师自己的手中,已不是理想性、制度化中。佐滕学已做阐释。钟启泉、崔允漷、王策三、王华等,我们可以听从他们的指导和说法,但那不是老师的课程。南京有所幼儿园课程在田野里,而最有发散地的课程应该在课堂,在老师们的手下。所有课程到了学校的课程,进行了一个整合,我们给他一个整合,既包括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不能代表整个课程。建构自己学校的课程。这是一个走向,和世界走向是合流的、趋近的,中国课改已站在一个平台上,可以与国际上进行对话,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把课程整合为学校课程,让真正的课程,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课堂里,更具有校本性、班本性,具有教师个性的特点。所以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共

4、同点。这是一个趋势。第二,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存在着许多关系,总是关系是互相依存。课程要教学行为支撑,教学要在课程框架下进行,这是互相依存。美国学者提出三个比喻,第一,课程好比施工蓝图,教学是施工现场。第二,课程好比乐队演奏的乐谱,而教学是什么?教学是演奏的过程。通过演奏,把乐谱想表达的旋律、文化特质表达出来,显然没有教学,乐队的总谱不能实现。第三,课程是球赛的方案,而教学是真正的比赛与实战。但他们把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课程更强调预设,高度的吻合,就是昨天崔教授所讲的“一致性”,更强调预设,某种程度上,就是重视科学化;而课堂更强调生成性,充满着不确定性,不断地调整、生成。课程改革到今天,其

5、实在预设和生成两个问题上不断纠结,有人强调教学要以预设为主导思维,有专家强调生成为主导理念。某种程度上,我强调生成思维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理念。不管上述哪种比喻,教学总是强调生成。第三,课改一定要改课。是一种新的理念在引领我们。这就是课程领导。过去我们只有课程管理这个概念,而没有课程领导这个概念。现在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这只是词语的变化,西北师范大学靳玉乐教授,他认为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词义上的差别。但是倡导不同的人认为,有五点,一,课程领导更强调宏观的、战略的思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狭隘的,用上午的话说,好教师是“眼高”的。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区别就在于你关

6、注的是宏大的亦或是细小的。课程大视野让我们具有大智慧,大手笔。二,课程领导更强调另一种思维的路线,自下而上的思维路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从两个层次去理解,这是指课程形态,第二层面是课程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仅在国家、地方,而是在学校层面展开。更强调自上而下,而现今自下而上。来自学校、教师自己的研究。课程改革若还在自上而下,课改没有走向深度。教学改革正是最好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三,因为是自下而上的,因此课程领导更关注民主协商的方式,所以课程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开发的过程,领导和教师都在协商之中。就像上午芮火才所讲的,决策来自民众、老师、学生。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营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

7、。四,课程领导更重视专业化,台湾学者讲课程改革更重视教师的专业判断,发展到今天,教师没有专业化水平。课程领导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他是一个团队的概念。可以说校长是课程领导者,也可以说教师是课程领导者。课程领导不是校长的专利,是所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哪一个学校建构出课程领导的团队,是这个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标志。决不能把个人排除在课程领导之外。那么课程领导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让教师成为创造者,开发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炼、提升。更需要老师走向课堂,就像上午姚天勇所讲的,把目光收回来,聚焦课堂,但他说得太学术化了。四,基于反思和提问。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是不是在同一模式下趋同,但出现了丰富多样性的实践

8、,当然他也是要改进的,还出现东芦中学、杜郎口等模式。说明课程的田野里会开发出五彩的鲜花。但是老师们,有没有在这些繁荣的表面思考呢?是不是存在一些混乱的地方?用一个模式统治学校、地区、所有学科教学?对这个问题,你是什么看法呢?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还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呢?亦或反其道行之?是应该冷静思考、梳理的时候了!有效教学在南通就进行了深入解读、研究、批判,批判者之一,李吉林、之二严清、之三成尚荣。教学效能,合力运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更强调教学是科学,说他是艺术我们当然同意,更强调科学,我们又不同意。只靠技术会把我们带到悬崖,这里需要悬崖马,这就需要人文这个缰绳。行为

9、主义心理学,产生刺激反应,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学生。钟启泉老师解释,刺激大脑皮层,不顾及学习者的态度。说是动物心理学。如果仍然用这种理解指导,能带来什么样的有效?有效决不是价值的所有形态。所以,我第一个结论,课改一定要改课。第二个结论,改课一定要坚守课改的理念、语境。你可能在静悄悄中发生变化,可能会回到从前,这是为什么?美国约瑟夫等的著作中说,旧习惯难以断弃。如果教学改革不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很可能在课改的旗号下回到前面。坚持哪些?第一,坚持课程改革的宗旨。绿皮书,最著名的两句话: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战略主题叫素质教育。最近有人在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到你死了为止。哪

10、一个学不死,会学得死的。甚至有大市要跑到河北衡水中学学经验,那个学校包揽了河北省清华、北大几乎三分之二,他是个什么样的教学?看看CCTV的记录,难道你没有反思?包括张华也是一个批判者,他认为是第二代应试教学。但是,这样的课堂改革是我们需要倡导的吗?追求的吗?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学校的世界、课程的世界、课堂的世界。没有美好的孩子,哪有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孩子来自美好的世界。学校像一个监狱,难道我们要学习吗?学习他们,就是太没有专业能力了。第二个不能忘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的理念,有了生本教学、生态课程,这一些都在以生为本的根上

11、长出来的。从尊重学生做起,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性,尊重是道德的起点。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一个残疾学生,不是同情的心态,而是感恩的心态。樊和平教授说,人人都有残疾的可能,而这种可能落在他们身上,所以我们要感恩。当我要帮助他们时,要尊重地问“我们想帮助您,您同意吗?您需要吗?”,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比喻,儿童是枚槐花上的露珠。有人评价儿童是草霉。课程教学改革的结构需要选择理念,所以知识是综合到分割到综合的逻辑。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空间进行课程开发。带来选择、发展,课程改革,要呈现开发,这个语境要坚守。上午黄美华老师唱歌,唱得多好,曾经无锡有个局长(现在已不在了)听完黄老师课后,说听完了

12、都不快乐。(黄美华老师在东洲活动曾说,自己不漂亮,有些赛课都轮不到自己。)但那个局长说,听她上课,她太美了,说这堂音乐课从来没看到过。第四个不能忘的理念,什么叫课程?可以用许多比喻,认识世界、事物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理性;一种是感性。理性的讲概念、逻辑、追求严谨。感性的方式讲描述、比喻,想象的方法,非常诗意。这两种方式都是好的,有人更强调感性,比如小威廉多尔,他说逻辑很重要,隐喻更重要。他的中国女学生王洪雨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课程观博士论文,多诗意。回归创造,来自陌生人的呼唤。所以黑格尔有句“用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这是最美的方式。用感性表达理性,我有四点。跑道,道是静态、跑是动态。这是动静的结

13、合。今天,你关注了动词的跑,也不能忽略名词的“道”。如果不坚持“道”的规定性,是无度的。课程是起跳板。这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点。就是说他是一个工具、手段。课程本身不是目的,课程目的是通过起跳板,跳得更远,这是手段、目的。因为课程是起跳板,我们可以创造课程,创造自己的教材体系。把课程说成起跳板,这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机会。课程是什么?就是机会。昨天崔教授讲得很多,课程是一种机会,给他什么课程就是给他机会,剥夺课程就是失去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头脑有准备的人。建议,台下的哪个老师可以写篇论文,论课程是机会。课程是礼物。把每一堂课当作送给孩子的礼物。所以樊和平教授说,孩子们一生要有难忘的一堂。哈佛三个

14、教授,轮番上去互相批判,你说学生这堂课学到什么?也许什么知识都不会。但学生学到了品质、方法、方式。课程是礼物,显然超越了负担这个概念。我也有几个比喻:第一,好的课堂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昨天崔教授说,课程教学是把学生带到哪儿去?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种行走,我们可称之学习之旅,这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的经济,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女士,他从哈佛进修回来写了一本书哈佛课堂,书中提及,哈佛教授不愿意离开课堂,二,哈佛每一节课都会带我们到高速公路入口处。这里有几层意思,教学就是让孩子们走上高速公路,南通市教研中心研究高效课堂,我是支持、欣赏南通高效课堂的研究。高速公路上有慢车道、快车道、超车道。有

15、许多出口,为不同学生发展。我在下一路口等你,你慢慢走,我在下下路口等你,有服务站可以休息,有路标,路标是什么?上面的很多物像充满着很多文化意义。走上高速公路一定要找到入口处,这是一个寻找发现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不断引导、寻找发现之旅。海安出去的贲友林,提出发现数学。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意境。你找到什么样的入口处,我开玩笑说有些课堂是把学生带到阴沟里,一起翻船。第二,台湾学者说,给学生带得走的书包。规划纲要中提出三种能力,第一,学习能力,第二,实践能力,第三,创新能力。要给学生能力。基础性的、再生性的、发展性的能力。樊教授猛烈评击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有人会辩护,知识在过程中具有力量。但是,你

16、只说“知识就是力量”是不行的。“转识成慧”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不在教知识,而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惟有知识才使人自由。”(杜兰特),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讲“任何知识都更具”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智慧。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活在哪里。让知识活在智慧中,让知识活在探究中、体现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才是带得走的能力。这个教学是伟大的还是不伟大的?会呈现许多精彩时刻。第三,好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共舞。美国学者帕克帕姆在书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师要有勇气,哪怕来自地狱的学生。他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有伟大的事物,不是教科书,就在这个主体本身。来自教师心灵的完整。他在书里有个深

17、度的比喻,每次回到课堂,就让我回到舞池,年长者、年轻者共同提高。他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共同体。以上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改课要在课改语境下进行。第三个问题。课堂教学究竟走向哪里,我归纳为四个走向。第一,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第二,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变革。第三,坚持教学即儿童研究,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儿童的课堂、教学。第四,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里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学习方式。这四个走向是个人的思考、体会与概括。第一个走向,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活动单导学等典型经验,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究竟为什么以学为核心,混乱

18、在哪里?以学为核心的缺陷在哪里,新的生长点在哪里?问题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核心。大部分还是以教为主。可以这样说,某些特级教师(不是在场的特级)仍然是以教为主,因为他们有艺术,在某些局部让学生学习,但是我的判断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特级教师以学为核心的整体性并没有变过来。这是凭我的感觉、良心做出来的判断。因此,特级教师要想尽方法以学为主。每种教学模式都说自己最好的,各自为战,造成了教学的封闭,造成教学的模糊。我以为这个概念是一个上中下的结构,最上位的是,应该是以学为核心,中位的几根支柱,从不同角度支撑以学为核心。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程序上以学为核心。这种教学程序的改革带来教学结构的改

19、变,没有结构的变化,就可能使以学为核心,以先学后教是有功劳的。多学少教是新加坡提出来的,是从时间分布上支撑以学为核心。第三个支柱是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说的教授法改成教学法。具有策略意义、方法意义。都指向以学为核心。最下位的是什么?是个载体,比如讲学稿、导学案,包括活动单。没有载体的保证,它也是落空的,这些概念做些梳理,是不是可以合理些,大家围绕以学为核心找到你自己的路径,找到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载体。是多元的、多载体的。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种模式控制、统治所有地区、所有学科。这些话不知道是不是让有些人觉得不高兴,但是提出问题总让我们有思考的角度。第三个问题,以学为核心,究竟

20、要不要教。联合国有个报告说: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所替代。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1999年,最近她又一篇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研究老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师的教可能是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特级教师、名师,如果当今不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旧路上行走。第二个走向,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当前有三个活动引起我的注意,第一个活动,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活动,召开一次研讨会,面对他们的教研员,我参加做主持。论坛主题是学科本质与学生创新能力。海淀区是北京研究能力最强的,他们不仅在课堂以外中,他们关注了学科本质。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一条思路。第二个活动,南京溧水

21、小学,申报一个全国规划办课题,基于学科物质的小学研究性教学实践。一致研究小学研究性课堂,前一阶段,现在深入到学科、学科本质、学科特质。如果不在学科特质上研究,就没有学产特点,大家都在外围,不能突围。第三个活动,苏州吴江,去年开始,一直研究学科关键性因素。他们认为,课程标准2011年,12月28日颁发后,关键因素比核心因素重要,能带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三个活动告诉我们,课程、课堂改革不能在外围行走,要关注学科特质性,这给我四个想法。第一个想法,课堂教学改革回到学科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第二个想法,回到学科本质属性上去。是个什么学科,结构是什么,哪个角度促进人的发展。第三个想法,回

22、到学科的核心任务上去。回到学科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上去,就能带动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浙江师范大学王尚荣教授讨论的独担知任。第四个想法,回到学科的方式上去。每一个学科的展开方式上,都是不同的,有学科特点的。如果我们不从上述角度展开,还在一个初级阶段上,以语文学科为例,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这个学科的特性。上次歌德讲的,内容形式的关系。内容大家都看得见、看得懂,但是看见文字背后的意义。对所有人来说,形式是个秘密,这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文是教内容还是教形式。于是,当前小学语文界发生一件争论。那就是管建刚提出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一个名教师总要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见解,哪

23、怕是错误的,就怕平庸。南通的特级教师应该在全国有声音,有引领。语文是如此,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呢?其实关于学科的本质,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一直在研究,曾经邀请林教授及团队来通。杜威说过,教材要心理化。第二个走向,教学即儿童研究。是张华先生根据美国达克沃斯提出的。精彩的观念达克沃斯观点,达克的最大成绩不在于继承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最大贡献在,培养学生有精彩的观念、独特的见解。来自对儿童研究。过去教学研究、儿童研究是两张皮。达克认为它们是一张皮,教学研究即儿童研究。高度统一、融合在一起。这个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卢梭说,世界上有一学问最重要,但最不完备,就是关于人的学

24、问。我们可以套作,教学上有一个学问最重要,但最不完备,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但是我们常常不研究儿童。对教学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点,儿童的真实的学习。昨天崔教授提出了虚假学习、疑似学习。无锡梨园学校提出让儿童真实学习。第二点,让学习看得见。这是美国关于幼儿的学习,学习的状态、方式都看得见,我们就可以帮助儿童改进。所以有人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第三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无所谓好坏,但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方式。现在有人提出了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质疑,但不能否定接受性学习的积极意义。我以为,我们应该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不然,哪有“第四只苹果”?在中国人手里吗?从哪

25、里开始?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优秀教师首先是儿童研究者,根据亚里士多德,教师应该有第一哲学,许多哲学中,提供基本概念、规律。教师专业发展中有没有第一专业呢?我认为是儿童研究。第四个走向,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里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学习方式。我没有资格说这个话题,我不懂电脑。但我隐约感到这个方向的重要。这是走向未来。下面说第三个大问题:课堂教学最终要建设课程教学文化。恩格斯讲过,文化上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课堂教学也要迈向自由境界。靠什么,靠文化上的建构。建构课堂教学文化。建构课程教学文化,难道我们课程中没有文化吗?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认为,文化是一座监狱,我们

26、生活在文化中,却不知道是什么。的确,文化常常以别人所不知的方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在哪儿?文化是很难定义的,难解释的。现在课程教学有没有文化,课程文化作者约瑟夫说,两条,第一条所谓的文化没有统一的视角,没有描绘出文化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是不是文化,课堂教学真正有文化是观念、信念,这个课堂文化真正建构课程文化。好多老师谈文化,不读这些书。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没有人无文化可言。以文化人。但是只止步于此,远远不够,人更是文化创造者。课程教学文化是老师学生共同创造的,不是上天赐予的。文化是家,让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做过很好的诠释。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那不是真正的文化,那

27、是虚假的文化。课程教学的信念,从理念走向信念。鲁洁老师讲得好,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是在事实之中,他有理想的引领,只是事实,没有理想不是价值。非诚勿扰里讲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网上讲“我是小三”,“我是二奶,我要晒晒幸福”你没有理想,其实你不知道为什么笑、哭。文化是复数,不是单数。文化是我们的,不是我的。当所有人都行动起来,这才是文化。因此课堂教学文化,是让参与师生都有这种方式,课堂文化就建构了。文化是一种方式。文化方式引领下的行为,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文化的方式是什么?约瑟夫纳,他提出文化方式不是强制人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这才是文化的方式。所以,在建设文化当中,课堂不改建行为方式,说到底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是课堂文化课堂领导下,让更多的教师有创造性。我的判断是,课程改革越来越走向创造性。孙双金“12岁以前的语文”,包括小学、幼儿园,更注重儿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注重儿童怎样学习语文。南京小语特级邹一鸣先生回到话语的故乡,他认为儿童的语文是有家乡的,儿童语言的家乡就在民间,就在田野,像莫言那样,于是他魔幻现实主义就出来了。微课程是指很小的,你这个是自己在创造课程,不是微课程。让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文化真正受益者是儿童。他会走上起跳板。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