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书育人也是育己兴宾区寺山镇寄宿部罗猛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如果有人这样问。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教书育人”这个词。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我们教师而言,“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尚处于对世界探索初期的学生们,而“育人”则是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是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所具备最起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众所周知,老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是落后的,要想立足于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没有一定的知识累积,也将会被社会淘汰。诚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
2、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能够接触并且获得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有些学生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固守“教书育人”这一职责,似乎就有与时代对抗的意味。更何况,课改以后教育观念的改变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说,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及学生和家长,都越发对“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等等认同。再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这些耳熟能详的话也一直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才能在解决所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正像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退一步讲,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比“发现
3、不了”更可怕的是发现了之后因为种种顾虑进行掩盖、遮蔽,甚至是在一种“无知”的混沌感中将模糊的、乃至错误的理念、方法、习惯教给了孩子。显然,在现实背景下,我认为“教书育己”比“教书育人”更重要。那怎么才能“教书育己”?我认为,教书育己就是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教书育人的底气和灵气。读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而且能够使老师唤醒心灵,充盈生命,提升人生价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就必须不
4、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所以读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书育人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读书,圆融的不仅是自己与职业,而且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育人”中的人多指“他人”,与“育己”中的“自己”是相对的。而一旦习惯了指向“他人”的教育,会使得我们在无形中养成“好为人师”的习性:当发现外部世界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主观世界中构建的规则、原有的态度产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那种“惯性思维”去可以产生“为了改变而改变”的心理趋势,进而“努力”对那些看起来“不是那么正确”的东西进行拨乱反正。尤其在面对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学生时,这种“育人”的“优越感”会油然而生,
5、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总喜欢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将他们本该有些属于自己鲜明个性的东西进行整齐划一的处理。当最终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时,又会陡然增添一些成就感、喜悦感。但这些是真的教育吗?答案早已不言自明了。现如今,“人性解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口号,这不仅因为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条就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更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值得注意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的体现不是凭空实现的,同样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即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这个“过程”就体现在我们“教书”这一行为活动中。俗话说“人无完
6、人,金无足赤”,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可以向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方向行进。敢于以“更好”为目标,本就是我们突破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体现,也是我们实现自我批判、自我重构的起点,而这需要的恰恰就是“育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要求学生这个那个。但是在要求之前,我们有没有想过:要学生多读书,自己是否也在坚持阅读;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己是否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自己是否有着良好的习惯?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要求学生的东西我们自己首先已经做到了,那要求就不再是冰冷的“命令式”言语输出,而是一种比言语更有力量,但同时更含蓄的“榜样示范
7、”。对于老师,读书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要想使自己将来有所成就,就得靠忙里偷闲,见缝插针的多读些书。读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而且使老师唤醒心灵,充盈生命,提升人生价值。融的不只是自己与职业,更有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老师的责任又有了新的。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读好书”。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尽最大的努力跟上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修养水平,而读书,正是提高我们学识水平和修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让我们更好地驾驭专业知识,历练自己的思维,不断发展自己的主见,变得更有思想。我们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坚持读好书,教好书,为育好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育己”才能更好地“育人”。何况韩愈在师说里还说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如果我们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做出点什么来的话,不去“育己”而只想着“育人”的话,恐怕连“如是而已”都算不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