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腺专业组诊疗常规(2007年4月修订)乳腺癌(乳岩) 一、西医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多为单发结节,不规则形,表面不光滑,质硬与周缘组织分界不清,活动性差。2) 一部分病人有不规律的刺痛、胀痛。3) 乳头单侧、单孔血性溢液,伴有肿块者要考虑到乳腺癌的可能。4) 乳腺癌肿块与皮肤粘连,可造成乳房皮肤凹陷形成酒窝征。5) 乳头回缩、抬高、或朝向改变。6) 中晚期乳腺癌,皮肤桔皮样变,或有卫星结节。7) 乳腺肿块可凸出于乳腺表面,与周围组织固定,多见于硬癌。8) 晚期乳腺癌肿块与胸壁固定,可见癌卫星结节或融合成片,出现皮肤溃疡出血呈菜花状。9) 腋窝,
2、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早期可散在,晚期粘连成团。10)乳腺癌的血运转移。肺、肝、骨、脑。11)特殊性乳癌:(1) 炎性乳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及哺乳期,患侧明显增大变硬,皮肤潮红、发热,酷似急性乳腺炎。(2) Paget病(乳头湿疹样癌):乳头瘙痒,糜烂,乳头被侵蚀变小或消失。乳头、乳晕呈湿疹样改变,病程较长。(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1) 乳腺X摄影:(1)团块影边界不清,毛刺征。(2)沙粒样钙化点。2) B超:(1)实性肿块,边界不清。(2)血流增加。3) 近红外线扫描:(1)肿块影。(2)血管增粗,纠集,紊乱,扭曲,中断。4) 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对于
3、导管内癌,Paget病,有诊断意义。5) 穿刺活检或涂片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二、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一)肝郁痰凝证证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苔薄,脉弦。(二)肾虚痰凝证证候:经事紊乱,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多伴腰膝酸软,手足不温,乳房结块坚硬。舌淡,苔薄,脉沉细。乳腺癌是典型中医的阴症,证属寒痰凝聚,肝郁肾虚。本着妇人阳常不足的观点进行治疗。(三) 正虚毒炽证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四)气血两亏证
4、 证候: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五)气虚血瘀证 证候:多见于术后放、化疗期间,患者面色少华或伴有面部色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三、鉴别诊断(一)乳腺瘤样增生(乳癖) 月经前乳房疼痛,胀满不适。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与皮肤无粘连。一般病程较长。(二)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多见于青年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质地韧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
5、进展缓慢。(三)乳腺结核(乳痨) 肿块可1个或数个,质坚实,边界不清,和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目前临床较少见。(四)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 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一般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分裂畸形。单侧乳房发病,少数病人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红肿溃破前易误诊为乳腺癌。四、治疗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可用于各期患者的辅助治疗,特别对晚期乳腺癌及手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6、一)手术治疗(1)乳癌改良根治术:也称简化根治术。保留胸大肌、胸小肌,清扫腋窝淋巴结,此术式即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又能保持患侧上肢的良好功能,术后一般不发生上肢水肿,为目前乳腺癌常用的术式。(2)新辅助化疗+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单纯乳腺切除术:适用于晚期癌,全身情况差,行姑息疗法。(二)乳腺癌的常用化疗方案根据临床病理结果、术前临床分期、术式、患者自身状况,合理选择以下化疗方案。化疗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常用方案: C M F;C A F,C E F, 单T; T A,T E; T F等。(三)放射治疗:略。(四)内分泌治疗:主要适用于ER、P
7、R阳性患者。起效缓慢、作用持久、耐受性较好,一般需用药5年。主要有雌激素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LH-RH类似物及孕激素等,近年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五)中医辨证治疗()内治 肝郁痰凝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瓜萎各15克,白芍、当归、浙贝母、赤芍、益母草各12克,半夏10克,南星10克,生慈菇10克,生牡蛎30克,自芥子20克,昆布lo克蒲公英30克,丝瓜络、香附各9克 肾虚痰凝证治法:补肾温阳,化痰散结。方药:阳和汤加减阳和汤: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9克、肉桂3克、麻黄2克、炮姜炭2克、生甘草3克。 正虚毒炽证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方药
8、:八珍汤加减。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清热解毒之品。八珍汤: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白芍药9克、川芎9克 气血两亏证 治法: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人参养荣汤:黄芪30克 当归30克桂心30克甘草炙30克橘皮30克白术30克人参30克白芍药90克熟地黄9克五味子4克茯苓4克远志15克 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养血活血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丹参10克、仙鹤草15克、女贞子15克、炙甘草10克。除以上几种常见几种类型外,还可见到放、化疗后胃阴虚,口腔糜烂,牙龈出血
9、等症者,治宜清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加减。(2)外治 晚期溃后用溃疡油换药;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外敷。附:乳腺癌的分期TNM(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体系)1) 原发肿瘤:T TX:原发癌无法评价,如已经切除T0:无原发癌证据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原位癌Tis(LCIS):小叶原位癌Tis(Paget):没有肿瘤的乳头派杰病注:伴有肿瘤的乳头派杰病要按肿瘤大小进行划分。T1:肿瘤最大径2cm T2:2cm肿瘤最大径5cm T3:肿瘤最大径5cm T4:任何大小肿瘤出现胸壁或皮肤的直接侵犯2)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如已
10、经切除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活动 N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并融合或固定;临床可见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腋窝淋巴结无临床转移依据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有或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可见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并由腋窝淋巴结转移依据;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有或不伴有同侧内乳或腋窝淋巴结转移3) 远处转移:M MX:远隔转移情况无法评估M0:无远隔转移 M1:有远隔转移乳腺癌临床分期组合:0期:Tis N0 MO I期:T1 NO MOIIA期: T0 N1 M0T1 N1 M0T2 N0 M0IIB期: T2 N1 M0 T3 N0 M0IIIA期:T0 N2 M0 T1 N
11、2 M0 T2 N2 M0 T3 N1 M0 T3 N2 M0IIIB期:T4 N0 M0 T4 N1 M0 T4 N2 M0IIIC期:任何T N3 M0IV期: 任何T 任何N M1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 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 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伴有乳头凹陷、内翻,由于输入管发育不良或畸形致导管阻塞,内容物积存形成化学性炎症,临床上多为乳晕部位肿块、反复红肿、和并化脓、形成破溃、近而形成窦道,经抗炎、引流多可暂时愈合,但仍可再次发作,病情迁延,多年不愈。一、西医诊断标准(一)临
12、床表现 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一般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分裂畸形。单侧乳房发病,少数病人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1)乳房肿块:最为常见。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患者感觉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肿块大小不等,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韧硬,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呈炎症表现,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可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
13、橘皮样变;有的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全身发热。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2)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脂性粘稠状,少见浆液性、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溢液,数量有多有少。(3)乳腺瘘管:脓肿自溃或切开后,常反复流脓并夹有粉渣样物,常形成与乳头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1) 乳腺X线钼靶摄片 在乳晕下区可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偶尔见片状钙化灶。(2) 乳头溢液涂片 在脓血性和乳汁样溢液涂片中,可见到大量的
14、白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腺上皮细胞可因炎症而有形态上的改变。(3) 乳腺肿块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抽吸发现多种细胞混杂,浆细胞较多见,还有其他炎性细胞。二、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一)肝经郁热证证候:乳头凹陷、乳晕部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二)阳虚痰凝证 证候:慢性期肿块僵硬不化,皮色不红或暗红。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脉沉。(三)正虚邪滞证 证候: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三、鉴别诊断(一)乳腺癌(乳岩):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
15、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二)乳晕部痈疖: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三)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痨)相鉴别。四、治
16、疗(一)中医辨证治疗(1)内治 肝经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活血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散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柴胡2克,当归、芍药、川芎、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连翘、拮梗、牛蒡子、天花粉、薄荷、甘草各1.5克 阳虚痰凝证 治法:温阳化痰。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9克、肉桂3克、麻黄2克、炮姜炭2克、生甘草3克。 正虚邪滞证 治法:扶正托毒。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北芪30g、白芷10g、桔梗10g、皂角刺10g、银花15g、甘草6g。(2)外治 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成脓后切开引流者,术后创口用
17、溃疡油纱条换药,金黄膏盖贴。 形成瘘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根据情况选用溃疡油等换药为根治性手术做准备。(二) 手术治疗一经诊断,可在暂时愈合期或炎症消退期手术治疗,作乳腺区段(病灶)切除+乳头下导管切除术+乳头成形术。对于经长期换药瘘口不愈者,亦可选择上述术式。少数年龄较大、肿块较大或皮肤粘连严重或形成多个窦道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或乳房单纯切除术。(三)药物治疗 感染严重时可用灭滴灵与其他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一、西医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年女性。 2)一般为单侧、单发,直径15cm。亦可单侧或双侧多发。 3)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无疼痛,少数患者有轻微胀
18、痛。 4)肿块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质地韧硬,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1) B超:呈弱回声反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质。2) 红外扫描:多数不显影。如显影为孤立的可移动性圆形阴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周围血管不明显。3)乳腺X光钼靶摄片:不显影或者是淡淡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缘光滑,个别的可见良性钙化。二、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一)肝气郁结证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二)血瘀痰凝证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
19、弦滑或弦细。三、鉴别诊断(一)乳腺癌(乳岩):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二)乳腺瘤样增生(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或韧硬,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四、治疗(一) 中医辨证治疗(1)内治 肝气郁结证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
20、: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血瘀痰凝证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姑、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桃仁6克 红花12克 熟地黄9克、当归9克、白芍药9克、川芎9克(2)外治乳罩药袋外贴,2天换药1次。(二)手术治疗一般应作手术切除,尤其是绝经后或妊娠前发现肿块者,或服药治疗期间肿块继续增大者。术后均需作病理检查,根据术中情况选择做冰冻切片检查。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乳痈)一、西医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
21、1) 哺乳期妇女突发高烧、寒战、乳房疼痛。2) 乳房红、肿、热、痛,局部出现硬块,有明显压痛。3) 进入化脓期以后,脓肿形成,肿块有波动感,穿刺可见脓液,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1)血常规检查常有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2)B超:脓肿形成时可见液性暗区。二、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气滞热壅证 证候: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周身痠楚,口渴,便秘,苔薄,脉数。热毒炽盛证 证候: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正虚毒恋证 证候:溃脓后
22、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三、鉴别诊断(一)炎性乳癌: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全身发热,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理可确诊。(二)乳晕部痈疖: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三)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
23、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四、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1)内治 气滞热壅证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等;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瓜蒌12克(打碎),黄芩9克,天花粉9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 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等;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等。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桔梗9克,皂角刺9克,炮穿山甲9克,茯苓
24、9克,萆薢15克,木通9克 正虚毒恋证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红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北芪3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皂角刺10克、银花15克、甘草6克。(2)外治 初起 乳汁淤滞,乳房肿痛,乳房结块,可用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将淤滞的乳汁渐渐推出。可用金黄散或用50芒硝溶液湿敷。 成脓 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 溃后 切开排脓后,用溃疡油纱条换药,切口周围外敷金黄膏。若有袋脓现
25、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不致潴留,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促进愈合;若成传囊乳痈者,也可在疮口一侧用垫棉法。若无效可另作一切口以利引流;形成乳房部窦道者,用溃疡油换药直至愈合。(二)西医治疗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可首选青霉素类,或根据细菌培养选择应用。手法排乳治疗方法方法:首先反复刺激乳头,引起排乳反射。润滑皮肤,先从乳腺无病变位置开始由四周向乳头呈放射状排乳,再排乳腺肿块部分。轻柔按压近乳晕部皮肤,产生负压。按摩远端产生正压推力。注意乳头有无皲裂、炎症病灶,导管开口处有无小栓子。排出积乳时应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乳腺积乳排出,腺体均匀松软即可。适应症:哺乳期乳腺炎禁
26、忌症:乳腺脓肿形成乳腺增生症(乳癖)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一、西医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
27、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型,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
28、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还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二)辅助检查 乳房钼靶线摄片、超声波检查及红外线热图象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肿块较硬或较大者,可考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二、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肝郁痰凝证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
29、苔薄黄,脉弦滑。 肾虚血瘀证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痠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有血块,或闭经。舌淡暗,苔白,脉沉细。三、鉴别诊断(一)乳腺癌(乳岩) 常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四、治疗: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一)中医辨证治疗(1)内治 肝郁痰凝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瓜萎各15克,白芍、当归、浙贝母
30、、赤芍、益母草各12克,自芥子20克,昆布lo克蒲公英30克,丝瓜络、香附各9克 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活血,调摄冲任方药:阳和汤加减。阳和汤: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9克、肉桂3克、麻黄2克、炮姜炭2克、生甘草3克。(二)外治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外,多为辅助疗法,可选乳罩药袋外用行气止痛。小乳症的手术治疗一、手术适应征1.乳房先天性不发育或发育不良。2.哺乳后乳腺萎缩或伴轻度下垂。3.患者有强烈整形愿望。4.无绝对禁忌症。二、手术设计:1.假体安放位置及容积选择:(1)胸大肌后间隙或乳腺后间隙,两种位置的假体中点与乳头位置应重叠。(2)容积,双侧容积一般按术后单侧容积在350ml左右
31、,根据不同患者要求可做适当调整。2.切口设计:(1) 腋窝切口,包括腋窝横皱襞切口和腋窝前皱襞切口。(2) 乳晕切口,包括乳晕上切口及乳晕下切口。(3) 乳房下皱襞切口。3.假体囊腔制备 以乳头为中点,囊腔半径要求要大于假体半径2cm以上,将假体植入体内前,应用盐水纱垫压迫止血1015min。三、术后处理1. 包扎:塑形后加压包扎。2. 负压引流:最长放置72小时或日引流量小于20ml时,拔除引流条。1. 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57天,酌情使用止血药。2. 术后早期按摩预防包囊挛缩。四、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及血肿(1) 严格术前化验检查,确认无凝血障碍。(2) 避免月经期手术。(3) 术中止血,术后引流。(4) 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5) 确诊血肿形成应及时清除。2.包囊挛缩(1) 囊腔制备应够大。(2) 止血应彻底。(3) 术后应按摩。3.假体破裂或渗漏一旦发现应及时取出或更换。11